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育改革探索

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摘要:本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有两股改革潮流,一股是教育部主导的、规模空前的大学英语改革,这场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走以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为中心的语言驱动的路子;另一股则是高校双语教学的引入和ESP的回归,它走的是内容驱动的语言教学路子。作者认为,错误的定位导致大学英语陷入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泥潭,出路是采用依托式教学模式,处理好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的二者关系。
1-4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

摘要:即使经过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我国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还是普遍不满。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和目标脱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不能为学生今后专业学习或工作服务。因此本文认为,大纲的目标需要修订,应该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能力,为本科期间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用英语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5-8

外语专业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新探索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外语专业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构建应该在全球化意识中不断推进,这种办学模式是中外结合、内外融合的:外语专业国际化办学不仅需要把中国学生"送出去"和把外籍教师和外籍专家"请进来"的既有的双向性,还需要把外国学生"引进来"和把中国文化"输出去"的新双向性;高校外语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不仅需要面向国内学生和学术界的"内视野",也需要面向国外学生和国际学术界的"外视野",在当今"天天有外事"的状况下,我们应淡化外事与内事的区别,变"二元对立"为"二元互动",把外语教学和科研的内事工作外事化,真正实现外语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9-11

提升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水平的思考

摘要:孔子学院是一种全新的"走出去"的办学模式,是面向海外各个阶层人士在中国地区之外开展的汉语教育,全新的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基于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外语课程设计的相关理念,分析了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存在的师资队伍外语能力不高且数量不足和流动性大、教材不太适用、教学方法有待提高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我们应本着对教育主体的全面认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汉语国际教育水平的影响,并探索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12-15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用学研究

会话含义新解

摘要:本文从真实的语料出发,说明会话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虽然说话人不一定知道会话含义这个概念,但是他们都会想方设法运用会话含义,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作者提出,会话是一个实时行为,是动态的,会话含义的解读也必须是动态的,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可能是解释会话含义的一种新路径。
16-19

论级差含义的系统性特征

摘要:自从1972年Horn首次提出级差含义以来,它作为典型的一般会话含义一直受到后格赖斯语用学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思想为理论框架,试图证明级差含义的系统性特征。研究发现:第一,非衍推关系集合不产生级差含义;第二,产生级差含义的关系集合是一个语义系统;第三,级差含义是语言系统产生的含义,也就是说,听话人可以依靠语言的规约系统而不是语用原则来推导级差含义。
20-23

请求策略语用对比研究——以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

摘要:依据Blum-Kulka等人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研究项目CCSARP的研究框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DCT)问卷调查获得数据,本文对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三语者(母语L1为维语,L2为汉语,L3为英语)与双语者(母语L1为维语,L2为汉语)和单语者(维语)请求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三组被试倾向于使用两种策略类型:直接策略和规约性间接策略,表现出学习者母语(L1)和汉语(L2)对其英语(L3)学习者请求策略的选择产生交互影响,其原因在于心理语言距离的作用;三组被试均倾向于使用四种策略形式:语气引导型、需要陈述型、探询型和强暗示型,表现为三语者对探询型的使用主要受汉语(L2)的影响,对需要陈述型的使用主要受母语(L1)的影响,对语气引导型的使用受汉语(L2)和母语(L1)的影响均不显著,对强暗示型的使用三组表现出一致性但使用比例均很低。由此说明学习者母语(L1)和汉语(L2)对其英语(L3)学习者请求策略选择影响的复杂性,且汉语(L2)影响较大,说明语用迁移与语言距离没有必然的联系。
24-28

轭配的语用翻译观

摘要:本文通过语用修辞学视角的定性研究方法,阐释了"轭配的语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轭配的语用翻译观",旨在拓展语用学的界面研究视野,探寻分析修辞现象的语用学途径,寻找解决(修辞)翻译问题的语用修辞学途径,并为其他修辞格的语用分析和语用翻译问题提供借鉴。本文认为:首先,轭配的诸搭配存在良构性和非良构性之别;其次,轭配的语用标记值的高低体现于搭配和轭点的多少,以及轭点的鲜活度及其位置;最后,关于轭配的翻译,在尽力译出显义和含义及其各种修辞价值的基础上,译者要尽量"以轭译轭",至少以其他修辞手法译之以求"近效"。
29-32

Grice意义理论中的意向与规约

摘要:Grice的意义分析模式被认为过于强调说话人意向的主导地位,而无视语言规约。本文旨在揭示这一论断的片面和不实之处。研究发现,Grice对意向概念有严格的界定,而非一个随意的常识性概念;他的意义理论并未抛弃规约,并且他对其中的说话人意向与语言规约之间比配关系的看法,也并非一成不变。
33-36

论取消会话含义的潜在可能与实际发生——兼驳“含义不可取消论”

摘要:含义不可取消论倚重对含义取消实际发生性的考察,认为执行意向的不可取消性导致含义不可取消,与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可取消论相悖。本文旨在阐明,以取消含义的潜在可能性为出发点,将含义取消后话语"无语义解码层面上的真值条件冲突"作为含义取消的基本标准,含义可取消性的有效性无以否论;同时,若以"无语用交际层面的意向冲突"作拓展标准,就可丰富含义取消的内涵,为含义在具体交际环境中能否成功取消提供参照。
37-40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研究

数据驱动学习的课堂实现模式研究

摘要:本研究将数据驱动学习的课堂实现模式——间接DDL(data-driven learning)用于大学低年级学习者的外语词汇学习,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对比。实验后即时测试的结果表明,间接DDL能够有效地促进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而一周后的延时测试却发现,间接DDL对词汇的长时记忆无显著促进作用;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间接DDL能够被低年级学习者接受,但耗时是影响其效果的最大障碍。该结果一方面证实了课堂数据驱动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同时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
41-45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策略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运用屏幕录像、译作分析、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的方法,调查了32名中国译者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策略类型和高、中、低分组的表现差异。研究发现:1)译者使用了7类翻译策略;2)在运用去桎化和成就策略方面,高、中、低分组的能力依次降低;3)高、中分组善于、较善于采取"容忍歧义-协商词库-回复再定"方式去除歧义,低分组则不善于;4)高、中分组表现出句法加工优先于语义加工的趋势,而低分组则相反;5)高、中分组善于、较善于以篇句,而低分组则以词句作为注意单位,高、中分组善于、较善于以清晰的,而低分组则以含混的命题句作为转换单位;6)高、中、低分组表现出的即时监控和延时监控的强度和数量依次降低;7)高分组使用词典为证实猜义,且善用语境判断词义,而中、低分组则为查取词义。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推进描述翻译学的发展,也能为翻译教学提供启示。
61-67

学生译员汉译英连传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研究

摘要: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与译语质量密切相关,其研究尚未得到系统化的重视。本文借鉴了中介语自我修正的分类,探讨了适合口译研究的自我修正分类体系,并以之分析了参加全国性口译赛事的学生译员在汉英连传口译产出中的自我修正模式和性质。研究发现:1)学生译员针对内容方面进行的修正率高于形式方面的修正率,他们监控和修正形式偏误的能力稍显不足;2)口译任务类型与要求会影响译员的自我修正模式。针对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口译教学方面的建议。
68-71

翻译美学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功能探究

摘要: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提出并详解基于翻译美学理论的探讨分工式学习模式;通过对比学生翻译前准备工作、学习翻译的动机及技巧掌握和翻译作品的质量,论证翻译美学对本科翻译教学的辅助作用。
72-76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理论

文明戏时期莎士比亚戏剧的改译及演出

摘要:本文对1907-1916年间以林纾《吟边燕语》为情节来源进行的莎士比亚戏剧改译和演出情况及接受语境进行分析,以此说明,这一时期虽然没有莎剧全译本出现,演出的方式也是早期的文明戏幕表制,观众更愿意接受同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内在的相似性的莎剧情节,但莎剧所蕴涵的西方戏剧的多种因素,在早期文明戏演出的各个方面对中国舞台发生了影响。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文明戏阶段的莎剧改译和演出是运用中国语言严格遵照西方舞台样式进行剧本改译和演出的先决条件。
77-80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琼斯皇》的叙事时间

摘要:学术界多从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方面研究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琼斯皇》。本文则依据经典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该剧的叙事时间,认为时序、时距、频率等叙事时间因素被刻意利用,使其在戏剧主题的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不仅将琼斯的逃亡、个人现实、历史、心理状况表现清楚,而且将黑人民族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和集体无意识等多维全景画卷一一展现,将主题一步步扩大、深化。
81-84

“跨文化交际应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

摘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外语与外语教学》将于2012年11月16—18日在武汉联合举办首届“跨文化交际应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Ingrid Piller教授、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的金立贤教授、英国华威大学的MartinCortazzi教授、日本神户大学的Tim Greer教授、泰国泰国易三仓大学的Kimie Takahashi博士后、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现征集会议论文,诚邀各位专家学者拔冗与会。
84-84

异质、混杂与消解——《蝴蝶君》的后殖民解读

摘要:本文旨在以异质混杂理论为参照,以《蝴蝶君》为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世界民族共生的策略和方式。论者提出,霍米·巴巴的异质混杂理论是通过对主流话语进行混杂,制造新的"第三空间",从而消解西方主流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论调。而黄哲伦的《蝴蝶君》正是巴巴理论成功的舞台实践案例,该作品不仅在结构上侵蚀、杂糅、最终改写了普契尼传统歌剧《蝴蝶夫人》的话语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剧中东方的代表宋丽玲易装、示弱等一系列混杂策略,逐步消解加利马尔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权威。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