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研究
试论转喻的指示功能1-4

摘要:对转喻的研究涉及转喻和隐喻的辨证关系、与转喻有关的认知域、概念映射的特征、转喻操作的认知层次等方面。然而转喻覆盖的认知域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转喻的认知操作层面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简明和单一。本文认为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转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进行分析,佐以对认知语境的正确感悟,可以在其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转喻和隐喻在不同认知层面上的运行状况以及转喻在指示认知平面上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英汉拈连辞格预设意义的构式研究5-8

摘要:构式语法主要关注论元结构动词意义与句式意义的关系以及各结构之间的联系,构式的整体性、能产性、经济性特点为研究移就辞格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拟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来研究英汉拈连辞格,试图为修辞的研究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语用预设对拈连辞格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同时,构式赋予了拈连辞格中形式与意义的匹配理据。离开了构式,拈连也就变得不可能和毫无意义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修辞,可使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英语感知动词词义研究的认知语义视角9-13

摘要:本研究旨在从认知的视角探讨英语感知动词感知词义的分类、词义实现以及词义间的认知语义关系。通过对WordNet中9个感知动词的词义和用法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从认知域的视角,英语感知动词的感知词义可以划归两大认知域:感官感知域和心理感知域,同一认知域的词义又分为动作感知义、结果感知义和关系感知义。英语感知动词的词义是对感知意象的体现。跨域对应词义间存在隐喻性的认知语义关系;同域词义间存在转喻性的认知语义关系。

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基本单位问题14-18

摘要: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有多种变体形式,厘清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异同是语言与文化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哲学基础入手,通过对5种基本单位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将文化概念作为语言文化学表意单位的一级变体形式,其他基本单位作为二级变体形式,与文化概念构成上下位关系,在知识性特征和抽象程度上相互区别。它们都可视为某种同时具备语言单位与文化单位特征的两面体,具有双重性,都是语言事实和文化现实之间的认识中介,都具有符号层级性特征,分别反映了符号与认知、符号与历史、符号与事物、符号与交际等多种关系。厘清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基本单位问题对语言文化学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意义。

信息结构特征的限定性解释19-23

摘要:本文探讨某种意义上与已知和未知信息的分布相关的“话题”、“焦点”和“话语指称物的认知状态”等信息结构概念,考察哪些信息结构特性可用语法限定来解释,哪些可归因于对信息被加工和传达的方式的非语言限定。本文指出,我们可区兮已知一未知信息两个不同的意义,即指称性意义和关系性意义;在解释与指称性认知状态已知性概念相关的某些信息结构特性时应考虑语法和认知状态,而另一些特性因语言系统与制约交际推理过程的非语言原则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不一定直接表征于语法中;阐释关系性已知性概念取决于对话题的熟悉度或突显性条件乃至焦点的新信息效果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受制于一般语用原则.并不归因于语法。

基于实践型社会符号语类框架的司法判决推理模式研究24-30

摘要:实践型社会符号观关注话语社团为中心的语境运行及由此激活的语篇层面的语义运行,本研究据此提出实践型社会符号语类框架。针对当前司法判决书推理这一突出问题,选取一篇优秀民事判决书,重点论述该语料语篇元功能上的话语社团语境和“本院认为……”结构段的语义配置。分析表明当前司法裁判话语社团趋向于编码司法判决推理文本。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范的确认与适用,主要通过蕴涵同义关系链条、“涵射”语义关系链条和对立反义关系链条建构,而演绎形式推理主要通过主位交叉型推进模式、述位集中型推进模式和主位派生型推进模式三种横向主位推进链条组织法律推理的信息结构。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实证研究
正负情感对空间指示语选择的影响31-34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正负情感与空间指示语选择之间的关系。实验用模拟情境诱发被试使用空间指示语去指别两个等距且可能引发正负情感对照的所指物。结果表明,情感倾向确实影响空间指示语的选择。当指别正情感的所指物时,被试强烈地倾向于使用近指“这”;当指别负情感的所指物时,被试强烈地倾向于使用远指“那”。实验结果支持心理空间建构观,但不支持空间距离观。作者指出远近指示语的选择取决于所指物在说话人心中的主观构建。

跨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面子协商行为的定量研究35-38

摘要:本文通过DCT问卷调查研究汉语本族语者(调查组)和英语本族语者(对照组)在跨文化冲突语境下面子协商行为的差异性,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尝试构建跨文化冲突语境下面子协商行为的实现模式。统计分析采用了均值对比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组和对照组在冲突处理及面子维护的方式选择上均存在着差别;(2)性别对面子协商行为及冲突处理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3)在整合冲突策略的选择上,调查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作者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建议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社会维度,熟知跨文化冲突处理策略,提高跨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面子协商及冲突处理能力。

中国学生英汉恭维应答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39-42

摘要:本文采用会话完形测试和访谈法,考察了中国学生英、汉恭维应答策略的特点并将之与Chen Rong(1993)所研究的中、美学生汉、英应答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以考查中国学生应答策略之不同。研究发现:学生应对英、汉恭维的首选策略均为欣然“接受”而非“拒绝”;学生的汉语应答表达丰富,策略类型多样且分布相对均匀;但其英文应答模式单一,存在过度使用“接受”策略的现象,而且在其英语语言表达方面呈现出中介语变化的特征。据此,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的视角对研究结论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介词IN的语义使用情况——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43-46

摘要:英语介词是外语学习的难点之一,但目前涉及介词习得的研究不多。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本族语大学生在介词in语义使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过多使用介词in表示空间、时间的语义,而在隐喻意语义的使用上存在少用、集中使用少数搭配和短语的现象。通过对语料的仔细分析,我们认为,英汉语介词语义范畴的不对应以及重介词短语、搭配,轻介词语义的外语学习环境是造成介词in语义使用偏差的主要原因。

动词突显度和情状体对现在完成时标记影响的诱导性研究47-50

摘要:本研究以诱导性的纸笔测试为基础,以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英语中介语使用过程中动词突显度和情状体两个语言因素对现在完成时标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词突显度对现在完成时标记有显著影响。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规则动词被用于现在完成时标记的比例显著高于不规则动词。情状体对现在完成时标记也有显著影响,且完全支持情状体假设。达成动词与完成体的结合度最高,然后依次是完结动词、活动动词和状态动词。四种情状类型在现在完成时的正确使用率和标记率的分布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概化理论和多层面Rasch模型的CET-6作文评分信度研究51-56

摘要:信度是任何测试结果有效的必要条件。为探究CET-6写作评分的信度表现,本研究通过使用概化理论和多层面Rasch模型,对10名CET-6评分员对100份CET-6实考作文的评分结果进行了分析。概化理论的分析发现,评分员侧面以及包含评分员与考生间交互作用的残差的方差分量在总方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多层面Rasch模型的分析则发现评分员在严厉度上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评分员与考生间的显著偏差交互也呈现出对较高能力的考生偏严,而对较差能力考生偏松的趋势。研究也表明概化理论和多层面Rasch模型具有良好的互补性,能对测试信度做出点面结合的丰富说明。

概化理论和多层面Rasch模型在建立“职前中学英语教师口语考试模型”中的应用57-62

摘要:本研究以概化理论和多层面Rasch模型为基础,运用GENOVA和FACETS分析了一项针对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的口语考试模型的试测结果,旨在探索此项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为完善考试设计提供依据。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互为补充的信息:GENOVA分析结果表明,适当减少考试任务不会对考试的信度有很大影响,然而减少评分员人数会对信度有较大影响;FACETS分析结果显示,个别任务与整体模型不拟合,一位评分员打分一致性不好。这些结果为修改考试内容和完善评,分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口译研究63-68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口译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考察了口译研究方法的变化历程。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口译研究主要是职业译员的个人经验总结;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家的实验心理学口译研究则具有较明显的自然科学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以巴黎释意学派为代表的职业译员则基于对口译职业的观察和体验进行了思辨型、描述性口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虽然思辨性和描述性研究并未退出研究舞台,但随着一批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的出现,以观察实验和量化分析为特征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口译研究的主流方法。

数与同声传译翻译质量69-72

摘要:长期以来,数的翻译一直困扰着英汉语同传译员,对于学习口译的准译员而言更是重要难点之一。为了证实准译员翻译数时出错的原因,作者从英语专业大四298名学生中选出15名被测者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数的高频率出现是造成英汉同传中翻译出错的主要原因。数的独特结构不但影响其本身的翻译,影响邻近句子翻译的准确性,而且还会影响准译员对上下文的理解。为了避免数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建议准译员在同声传译中借助交传笔记方法记录数字,从而尽可能降低工作记忆负荷。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英口译中的语块使用研究73-77

摘要:语块是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本研究着重考察二语学习者在口译产出中的语块使用情况。通过分析200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汉英口译语料及其中12名学生的访谈数据,研究发现:1)本口译语料中的语块出现频次不高(语块的标准频数为62.3),显示出学生在口译中运用语块的能力不够强;2)语块产出的正确率为86.6%,使用有误的语块可分为语法错误型与搭配不当型两类;3)语法错误型语块的产生主要是由学生对目标语块的记忆缺失造成的,而搭配不当型语块的产出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词库中缺乏目标语块或存储了错误的目标语块以及口译任务本身的压力。基于以上结果,建议在口译教学中增加语块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语块使用能力。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文论研究
赛珍珠何以被排除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之外——以《群芳亭》为中心的研究83-86

摘要:当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用“姐妹情谊”重建妇女文学传统之时,却把赛珍珠这位始终关注性别问题和书写女性命运的作家排除在自己的视线之外。本文以《群芳亭》为例,分析赛珍珠作品被女性主义批评家所拒斥的内在原因。研究发现,由于赛珍珠的跨文化的视角导致的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误读,以及试图借助中国经验给美国女性解放之途提供启示,她的作品有时像是宣扬父权文化,自然就被排除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之外了。

此地即中心——马洛夫《一种想象的生活》中的语言流亡感和文化身份建构87-89

摘要:《一种想象的生活》描述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流亡中对新文化身份的成功建构,在澳大利亚小说家戴维·马洛夫(David Malouf)文学生涯中具有分水岭意义。本文从“被流放到语言边界之外的诗人”、“我正在进入自我的领域”、“如何真实地生活”三个层面解析这部作品中的流亡感,指出,奥维德的流亡是三方面的:他经历了语言的流亡、精神的流亡和文化身份的流亡。同时也指出,小说所描述的奥维德摆脱流亡感,重建文化身份建构的经历,实际上也是澳大利亚经历。小说借奥维德的成功表明,走出流亡的途径或许是赋予本地经验以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