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研究
试析“自然语法”对“生成语法”的批判1-4

摘要:近年来,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Steinberg的自然语法挑战Chomsky的生成语法,批判他的语言天赋论和形式主义的唯理论。本文认为,Steinberg对Chomsky的批判缺乏证据,自然语法体系逻辑上存在着石少漏-嗣,许多观点是建立在直觉上的,所以它不足以动摇、更谈不上推翻乔氏的生成语法。本文指出,哲学理念、价值取向、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是导致流派纷争的根源。

再考Jespersen之“合并论”5-10

摘要:关于英语现在分词进行时态的历史起源,长期以来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其中尤以Jespersen的”合并论”和Moss6的”继承论”两种主张截然相反的理论最为著名,学界也因之在两位语言学大师之后形成了两派研究阵营。我们通过深入到六部不同历史时期的英译《新约圣经》中进行实际考证,指出Jespersen的理论将现在分词进行时的产生过程过于公式化,且缺乏足够的历史实例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现在分词进行时有可能是来自于时间状语从句中的动词机构这一新论断。

英语双及物小句的五个主要变体——跨越“形义匹配”11-15

摘要: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构架语法将小句看作形义匹配的构架。本文从语言系统的认知操作角度,通过对197个动词的语料分析,探讨英语双及物小句(NP1-VP-NP2-NF3)的形义界面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在不考虑动词类型的情况下,该小句包含五个主要变体形式,分别以客体,即递送物来标示——具体物质、身份、信息、动作及事件;第二,小句在语言理解中所激活的概念结构不是一维的论元结构,而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概念框架;第三,当递送物不同时,小句的概念框架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概念角色的不同重合以及不同的句法体现上。这些差异反映出比形义匹配之说更为精细的小句形义界面。

论范畴的自组织性——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三16-20

摘要:本文指出,范畴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竞争和协同作用下,通过非线性涨落达到新的有序结构,并且不断地向更高级的有序方向进化,具有自组织性。其具体机制表现在:1)范畴系统内部若干子系统集体运动的局部涨落,是其进化的内部根据;2)范畴子系统之间同化与被同化关系的协同作用,是其进化的微观机制;3)范畴系统与语境之间大量交换信息的相互作用,是其进化的外部条件。范畴系统具有以下自组织性特征:自相似性、嵌套性、不可逆性和不可预测性。范畴系统的非平衡态贯穿于范畴进化Ⅲ的始终,在复杂性科学发展的后现代语境下只有在范畴的主体性、内部条件以及外部条件的统一中,才能全面把握范畴进化的条件和机理,认识范畴的本质特征。

日语非生物主语的认知研究21-24

摘要:句法形式与语义的不对应现象是日语句法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二者关系的探讨可以揭示认知方式与日语的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大水が家屋を押し流した」(洪水冲走了房屋。)这种以非生物名词做主语并使用及物动词的句式为例,分析并阐释了日语非生物主语句的成立机制。从主语语义特征的角度论证了日语句式从典型的生物主语+及物动词句向非生物主语+及物动词句的延展是基于“主语通过使用自身能量使受事发生某种变化”的语义动因。

多模态话语中语类和图类的配置25-28

摘要:多模态话语是语类研究的新发展。通过定量分析两种话语中图类的分布情况以及图文关系,本文认为:语类和图类的配置模式是多模态话语构建其“可识别性、可预测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对多模态话语中语类和图类的配置研究既可以帮助受众提高多模态读写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语类的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料库语言学及其应用研究
再探经典短语学的要旨和方法:模型、概念与问题29-34

摘要:语料库研究已使短语学确立为一个专门学科领域。但是俄罗斯学者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短语研究,并创设了一套精密的概念体系及分析框架。本文将该研究传统称为经典短语学,评述其主要理论模型和概念,分析其学术渊源和承继关系。文章还集中讨论经典短语学赖以建立的核心底层概念和分析标准,包括词的可搭配性、形式的固定性、短语单位的意义非合成性、短语序列的词汇化等。这些概念和标准为短语研究提供了一定范围内可资借鉴的视角与方法,但存在不少局限性。需要与语料库驱动的短语学整合。文章最后分析了短语学的跨学科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研究范畴与方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基于SECOPETS语料库的实证研究35-39

摘要:本研究以公共英语考试口语语料库的子库(SECOPETS-4)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NICT—NATIVE)为基础,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的情态词语、交互词语和多词惯用语三类语用标记语的使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在语用标记语中的情态词语、交互词语和多词惯用语三个方面均不同程度地过少使用。另一方面,中国学生过度使用某些高频情态助动词和副词,集中使用其一两种用法,并存在误用现象。这说明中国学习者掌握语用标记语词汇数量较少,对高频词汇用法掌握不全面、不准确,导致交流障碍。因此,本研究的教学启示是口语教材应深入体现口语交际特点的高频语用标记语词汇,并使之在口语教学中得到强化。

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40-43

摘要:本文将语料库方法和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对1999—2008十年间两届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讨论工作报告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政府关注点形成新的话语并影响话语接受者的行为,进而通过他们引起和促进社会变革。语料库主题词、词丛以及检索分析帮助我们看清文本的话语信息,而批评话语分析则揭示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机构话语引发社会变革的作用。

英语词汇长度与词汇意义关系的计量语言学研究44-49

摘要:本研究以《英国国家语料库》为基础,采用计量语言学的方法,探讨了英语词长和词汇意义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相关理论假设和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证实了Altmann等提出的词汇义项数取决于词汇长度的假设和Wimmer&Altmann提出的词汇同义词数取决于词汇长度的假设。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幂律函数模型Y=Ax^-b能够很好描述词汇义项数与词长之间的关系,但是复合函数模型Y=Ax^be^cx不能准确描述同义词数与词长的关系,就英语而言,三次曲线函数模型y=a+bx+cx^2+bx^3能很好地拟合观测数据。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研究
修正性反馈引发的注意对中国学习者目标语发展的作用50-55

摘要:本研究检测了重铸和引导两种修正性反馈引起的学习者对目标语言问题的注意与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规则动词发展的关系。本实验持续四周,将30名学习者分为重铸组,引导组及控制组,共安排了一次预先测试,八轮任务型诊断活动,一次即时后测,一次延时后测以及一次回忆式访谈对各组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修正性反馈后引起的学习者对目标语言问题的注意是目标语发展的重要标志。

英语熟练程度对英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影响56-60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析英语熟练程度与英语关系从句习得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假设为主要理论基础,以112名中国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四项测试收集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英语熟练程度确实影响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英语关系从句的数量、类型、种类以及准确性,但是这一影响随着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的语言本体观辨识61-64

摘要:翻译的语言本体观,即翻译的本质是双语转换,虽在学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仍需对其进行深入的辨识,以统一思想,消除争议。本文根据翻译与语言、文化等的远近关系,论证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因此翻译的本体只能是语言,而非文化,翻译学隶属于语言学的论断;同时指出,文化学、符号学研究等新视角丰富了翻译的语言活动本体内涵。

布莱恩·哈里斯的“自然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意义65-68

摘要:本文对布菜恩·哈里斯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颇具争议的“自然翻译”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评述。文章介绍了“自然翻译”理论的产生背景、相关定义、三大命题、发展阶段及这一译学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随后,文章对该译学思想的理论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其相关理论对翻译教学,尤其是当前中国的MTI教学的借鉴作用。

宏观与微观翻译伦理视角下译者的主观和客观操控69-72

摘要:翻译可以看作是以译者为主体的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其活动的方案、目标必定受到一定价值准则的规范和制约。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原作者的忠实、对文化”他者”的态度、对译语读者所采用的交际方式以及对所处年代出版规范的遵守等方面,反映了翻译的宏观和微观伦理观下译者对译本的主观或客观操控。本文以《庄子》典籍翻译为例,深入阐释以上的观点。认为典籍翻译时,由于时间久远,加上汉语的意出尘外,以及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诠释,实施译者对译本的主观和客观操控。

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隐喻词语照意汉译策略73-77

摘要:本研究首先构建喻义对等翻译的概念整合理论模型,然后对自建语料库中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的各种认知照意汉译策略进行了定量研究、定性分析和例证阐释。研究表明:影响科技隐喻认知的诸多主客体因素在各种语言中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认知照意汉译科技英语喻义是首选也是优选的有效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理论
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的现代启示78-81

摘要:本文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为切入口,探究诗人在生态美学、潜意识和诗歌赋格等方面的美学思想。文章指出,波德莱尔在作品中大量运用通感的象征手法,将宇宙的万事万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体内部器官之间大量原本杂乱无章的各种关系统一,联通起来,其中诗人本身起到媒介的功能;出于对物质世界强烈的不满和失望,作品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并凸显”恶的意识”,流露出极端的摧毁世界的意念,以人称替代的方式折射出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歌的当代经典化82-85

摘要:在文学“经典”问题被解构与重构的当代西方,新浪漫主义研究开始对女性诗歌进行再解读与再接受,使其逐渐走向经典化。针对这种文学现象,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歌当代经典化的原因与表征。分析表明女性诗歌的政治表征与社会功用、艺术成就与诗学贡献,促成了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歌的当代经典化;女性诗歌进入当代学者的研究视域并入选了文学教材与经典选集,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歌的当代经典化。但是,正在经历经典化的女性诗歌能否成为经典依然需要时间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