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研究
双语转换认知论与翻译词汇转换心理研究1-6

摘要:双语转换作为了解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和词汇语义通达和提取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者的兴趣所在,特别是伴随着现代脑功能研究设备的广泛使用,双语转换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双语转换的理论、近十年双语转换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依此思考与词语翻译心理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

逻辑转喻的动态意义建构模式7-11

摘要:学界以往对逻辑转喻的研究聚焦于名词的语义解读,缺乏对其本身认知基础的探究。本文尝试应用Langacker的激活区分析法对逻辑转喻的生成机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逻辑转喻体现了激活区与侧面的分离,其生成依托于人类的认知参照点能力;逻辑转喻中名词的语义可分解为从参照点到目标的心理接触过程。本文搭建了一个逻辑转喻的意义建构模式。该模式表明,从认知参照点到目标的心理接触过程是以作为参照点的实体的本体义为基础,受到句内语境和语篇语境制约的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一项基于语料库方法的英汉“并购”隐喻研究16-20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英汉"兼并与收购"(M&A)语篇中的隐喻使用情况展开实证研究,尝试依托经验证据来透析隐含于隐喻使用背后的社会文化模式,以期以一种平衡的视角观察隐喻的涉身性与社会文化属性之间的关联。基于英汉语经济报刊有关并购话题的语料及其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确立了英汉经济语篇构建并购概念时所使用的主体隐喻框架以及各自的隐喻分布结构。并基于英汉对比分析指出,基于涉身体验运作的隐喻与潜存于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实证研究
大学生英汉同题议论文中立场标记的对比研究21-24

摘要:本文将61名中国大学生的英、汉语同题议论文中的立场标记(stancemarker)按四个类别(知识性、义务性、态度性、文本性)分别进行手工标注。基于对这些立场标记的定量分析及以立场标记为节点词的索引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61名学生所写的61篇英语议论文中的立场标记与61篇同题汉语议论文中的标记语总体呈现较高正相关(r=0.60)。其中,知识性、态度性和文本性这三类标记语在英、汉语议论文中存在显著相关,以态度性标记语相关性最高。同时,还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层面上趋于运用类别相同的英、汉立场标记;所使用的标记语在词汇和短语层面呈现出英汉语高度对应的特点。这些可视为汉语对英语写作影响的参照证据。

机辅与面试对口语流利性影响的对比研究25-29

摘要:本文以大学英语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考试形式的不同对口语产出的影响。研究从时间性、语言性和内容性三方面(共七项指标)实测考生分别在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和面试口试中完成三种不同任务时的口语流利性,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种不同环境下的口语产出做了比较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非互动性的口语任务中,学生在机辅状态下较面试时表达更连续,所用句式更为复杂,且更改较少;然而,在互动性的口语任务中,虽然学生在机辅条件下更改较少,但错误更多且语速较慢。本文对以上现象的原因作了探讨。

过程体裁法和成果法教学对学生写作应用策略及写作能力的影响30-34

摘要:本文在成果法与过程体裁法的写作对比教学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索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写作应用策略及写作能力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实验班使用写作策略的频率较高、种类较多,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表明实验班写作能力提高幅度更大。证明过程体裁写作教学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写作策略、提高学生修改意识、提升学生灵活运用体裁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人合作构思和修改的兴趣。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教师发展研究
隐喻中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认同35-39

摘要: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方式,收集了来自国内10所大学共31名公共英语教师关于教学隐喻的反馈,通过对隐喻的构成、隐喻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以及未来对隐喻的可能修改等内容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教学隐喻中所蕴含的教师职业认同。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使外语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以及教师本人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师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促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心中的外语教师形象:现实与理想——基于QTI的大学外语教师课堂人际行为调查研究40-44

摘要:外语教师人际行为对教学效果具有影响力,为了改善外语教师的课堂人际行为,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尝试对大学生心中现实和理想外语教师之间的人际行为差异展开研究。本文以QTI(教师互动行为问卷)为问卷工具,以SPSS11.0软件为分析工具,以160名大学本科生为样本,研究学生心中现实和理想的外语教师行为的差异,学生最为认可的教师形象以及外语(英语)教师的人际行为特征和学生外语(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等三个主要问题。研究发现:与现实中的教师相比,学生对理想外语教师的领导能力、理解能力、友善性和给予学生自由度等人际行为特征期待较高;容忍-权威型教师是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为认可的教师形象;除不稳定特征外,外语教师的其他人际行为特征与学生学业成就相关不大。

从论文指导中的教师介入反观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45-48

摘要:学术论文写作是高年级学生的一次学思结合的实践。本研究基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的环节,从教师介入的研究视角,分析了论文指导中英语教师所体现出的师德素养、科研素养,以及管理素养。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多元的介入之中,对学生论文质量和学习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制约着教师职业素养养成的因素则源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与翻译硕士教育
傅雷“神似”译论新探49-53

摘要:傅雷最主要的译论是"神似",自其诞生以来,考其来源和探其内涵者不在少数,不过相关意见尚不令人信服。通过"眼见为实"和"以傅证傅"之考察,本文认为傅雷的"神似"译论应该源自其绘画思想,具体则可能来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与"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等言论。至于"神似"的内涵,大致可以用"精气神"三字概括:"精"即"精神","气"即"气息","神"即"神韵",因为相关表达不仅见诸傅雷的画论,也屡屡见于其翻译主张。文章同时对傅雷是否曾经倡导过"化境"译论以及"神似"与"化境"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求证和探讨,发现前者并无根据,而"神似"与"化境"在表述方式及侧重点上虽有区别,但旨趣上却不乏大同。

近十年国外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的发展(2000-2009)54-58

摘要:从Mona Baker(2000)率先提出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译者文体至今已有十年,这十年间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有对译者偏爱的语言模式的研究,还有对构成译者文体的宏观因素的量化分析,如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叙事结构、意识形态等等。量化的统计与质的分析相结合使语料库方法成为译者文体研究的强大工具。

发挥与控制的统一——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59-62

摘要: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提升,翻译文本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译著延长了原著的生命。但并不是意味着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无限地上升,译者能够随意摆布原著。德里达论述翻译的著作更显示出他对翻译中他者的关注,译文必须应对他者的呼唤。译者不能随意地摆布原著,翻译外在于算计,外在于预定的程序。解构主义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控制是统一的,它们都是建立在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和语言观上。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63-67

摘要:MTI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专业人才,为具体实现这一全新理念下的教育目标,需要对当前翻译行业的需求状况和职业趋向进行调查分析,从翻译行业对职业译者要求的视角审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而完善MTI教育培养方案,建立相关课程体系与教学原则。

中国地区口译职业化调查回顾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68-71

摘要:口译的社会需求与口译教学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及时概览中国口译职业化发展的现状,从社会需求角度为口译教学提供参考方向。中国口译职业化调查有着地区化的特点。通过对三项中国地区口译化调查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对译员的职业化水平、口译使用的职业化现状、口译市场的现状和职业规范化发展有个总体的了解。各项分析表明,中国的口译职业化要走职业化解构的道路,因此,口译教学也应朝着职业解构的方向发展,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文论研究
对立下的“联结”——对《霍华德庄园》的文体解读76-79

摘要:传统评论经常从主题方面入手分析福斯特作品。本文认为对福斯特小说的文体学分析也能揭示其主题。本文借助Geoffrey N.Leech和Michael H.Short在《小说文体论》中提出的文体分析体系研究福斯特作品《霍华德庄园》,通过文本分析说明小说家运用词汇、叙事及话语手段揭示了两个阶级对立的现实,同时表达了作者"联结"的愿望。

俄罗斯文学知识分子题材形象集群及诗学范式初探80-83

摘要:俄罗斯文学知识分子题材是俄罗斯思想有关"现代性"思索的艺术载体,是审美地探究俄罗斯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渠道。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发展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历史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俄罗斯知识分子既是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建构者、又是它的载体和解构者。他们强烈的使命感、精英意识。对于道德伦理和美学的至高追求;他们在文化上的"无根性"以及极端主义都使得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俄罗斯现代化道路选择上历经坎坷。本文在广阔的文化历史语境中,对俄罗斯文学知识分子题材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对几种形象集群的分类梳理,以及对各形象集群在主题层次、情节结构、形象模式等文本诗学范式的提炼,力求把握俄罗斯文学知识分子题材的伦理价值和美学特质。

诗意栖居的典范——薇拉·凯瑟短篇小说《邻居罗西基》的生态批评解读84-87

摘要:《邻居罗西基》浓缩了凯瑟一生所致力于建构的生态思想和观念,是其对"诗意的栖居"理念的诠释。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该作品进行重新解读与阐释,并对作者具有前瞻性的生态意识进行剖析。通过对罗西基这一动人形象的塑造,凯瑟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意识并建构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互蕴共荣的生态乌托邦——诗意生存的理想家园。

论《海浪》中瓦格纳式主导动机的借用与伍尔夫式人物塑造88-91

摘要:作为大胆的实验家和革新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巧妙地将瓦格纳式主导动机变为人物塑造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其最为艰深、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作品《海浪》中,伍尔夫塑造了六位伍尔夫式的人物,他们体现出了抽象的个性、六人合一的完整性和宏观共性。而这些独具匠心的人物的成功塑造与瓦格纳式主导动机的借用是分不开的。这一音乐手法不但恰如其分地突出了人物的特性、表达了思想或欲望以及揭示了心理感受、情感反应和情绪变化等,而且为整部小说营造了音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