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三语习得研究
自主诱导论与二语习得1-5

摘要:本文就自主诱导论与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自主诱导论是一种新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借助普遍语法解释学习者是如何在输入不足的情况下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的。它结合了其他二语习得理论的一些观点,强调诱导学习,而这里的诱导学习既不是概念学习也不是假设建构,而是一种自主的和模块型的语言机制表征系统。这就为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全面深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三语习得”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思考6-9

摘要:国内语言学界几乎没有讨论过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的差异。国外有的学者认为三语习得是二语习得的分支,也有学者把它们看作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的差异,发现两者密切相关,但又存在非线性、复杂性、习得过程多样性及认知差异等不同特征,而二语习得的内涵无法体现三语学习的特征。因此,三语习得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应引起关注,可作独立研究领域。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实证研究
二语写作准确性结构效度研究19-25

摘要:本研究在分析随机抽取的英语专业四个年级320名学生的240篇限时作文后发现:二语写作的准确性是可测的;准确性测量与年级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方差分析表明,错误测量因子对年级水平有着很好的区分力,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水平的提高,各年级所犯错误数呈逐渐递减趋势;准确性测量与写作质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外语磨蚀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与强度26-29

摘要:本文基于对704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因素间的作用路径和强度。所得基本结论如下:(1)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因素虽然基本保持稳定,但外语接触量会随之减少,磨蚀程度会随之增加;(2)积极的情感因素可直接增加被试的外语接触量,间接地降低外语磨蚀程度,但间接降低的幅度非常有限;(3)磨蚀前水平相对较高的被试,对待外语的情感虽然更加积极,与外语接触量亦更多,但磨蚀程度仍较为明显;(4)外语接触量的增加可明显降低外语的磨蚀程度;(5)相比较而言,外语接触量对外语磨性的总体影响强度最大,其次为磨蚀前水平和磨蚀时间,最小的为情感因素。

英语学习者学习方法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30-34

摘要:对于语言学习者学习动机和策略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一个研究中同时考察动机和策略的情况还不多见。本研究利用Biggs等人的学习过程问卷改进版(R-SPQ-2F),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调查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研究显示深层学习方法与英语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浅层学习方法与英语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女生的深层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浅层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在深层策略和浅层策略使用上似乎没有显著差异;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策略的使用还受到学生学习阶段的影响,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深层动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的深层策略使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作为教学干预手段的课程BBS的实效性研究——一项基于教学课程改革的个案调查35-39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索能够增加互动交流的教学干预手段,本研究利用研究者自建的课程网络论坛,考察了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论坛上的参与和行为特点,以及这种方式对学习者的社群感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影响。同时通过探讨论坛参与度、学习者课程社群感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对课程BBS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社群依赖感和自主学习需求是同时并存的,而课程BBS对这两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研究
言据范畴的语义与表达层次初探——基于汉语语料的考察40-44

摘要:如果承认插入语就是汉语专用言据式的话,也就可以肯定汉语中存在言据范畴。由此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及对汉语插入语语义的考察,可以确定言据范畴的基本语义是信息来源,属于情态范畴的信息可靠度至多只能算是言据表达的扩展语义,虽然信息来源与信息可靠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对应关系。基本语义决定了言据表达的基本功能就是交代信息来源,其实现形式为言据范畴的客观表达,而说话人为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将客观表达结合具体语境或作为语用策略来运用就会产生言据范畴的语用表达。

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理论回顾与模式探索49-53

摘要:在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推动下,针对语篇连贯性的认知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可谓成果斐然。本文在回顾一些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语篇连贯认知研究的总体模式整合为三个方面,即连贯的认知基础研究(包括认知资源、主体和载体)、认知机制研究(包括宏观和微观机制)以及认知效应研究(包括主体效应和原型效应),语篇连贯源于三者的互动。

情状体对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标记的影响——基于口语语料的研究54-59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SECCL),研究了英语过渡语中情状体和一般过去时标记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状体和一般过去时变异之间存在显著密切的联系,学习者在口语中使用的一般过去时变异形式较之书面语缺乏变化。情状体对一般过去时标记率也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只有在终结动词(包括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和非终结动词(包括活动动词和状态动词)之间表现出了显著差别,而在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之间、活动动词和状态动词之间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情状体假设,为终结动词和非终结动词的区分提供了证据。

日语间接回指中先行语与回指语的意义关系限制60-63

摘要:在语篇中,两个表达式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关系,才能构成间接回指。在日语中,间接回指关系与修饰关系在结构和意义关系上具有相同之处,可以进行对照分析。通过与"定语从句+名词"这一修饰关系的对照可以看出,当一个句子与一个名词构成事件与相对位置、事件与结果、事件与次要参与角色等关系时,二者可以构成间接回指。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通过翻译而思:翻译研究的哲学途径64-67

摘要: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哲人们就开始关注有关人、语言、符号和世界的关系。柏拉图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论、奥古斯丁的符号论、洛克的指称论给翻译理论提供无尽的理论源泉。直到现代,随着语言的转向,语言哲学与翻译的关系联系得更紧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翻译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戴维森的不可通约性,都从不同的角度或解释翻译活动的现象,或给翻译研究以形而上的启迪。因此,任何完整的翻译理论离不开哲学的途径。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不少哲学大家要么把翻译作为研究哲学的一种媒介,要么直接通过翻译而“思”,研究语言和哲学问题,翻译既是他们研究的手段,又是目的。

铁莫志科的翻译思想68-72

摘要:Maria Tymoczko运用后实证主义研究工具颠覆了翻译本质、过程和产品研究中的"西方中心"模式,承认各种文化对翻译的自定义,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法,揭示了文化翻译中权力的作用和译者的主动性。她的研究容纳了多个视角,授予译者极大的自主权,对目前的翻译研究有多层面、多方位的启示作用。

论翻译研究的伦理倾向73-76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只有正确认识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关系,才能促进各自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翻译作为一种必要的交流手段,需要对文化间、主体间的双向关系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伦理学可提供理论支持。

“深度翻译”与意义阐释:以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为例77-81

摘要:本文旨在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过程中的意义阐释。本文认为,在《瓦尔登湖》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文本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富有诗意的独特表达风格,译者只有添加各种注释或评注,才能阐释出源语言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从而在目的语中充分再现源语言"意义之网"中的语境意义和原作者的意图。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理论
莎士比亚戏剧:一种艺术创作原则——莱辛对莎剧审美价值的认知82-85

摘要:莱辛从理论上肯定了莎剧的审美价值。他认为德国戏剧应该向莎剧的创作原则靠拢。本文认为莱辛在建立"市民戏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看到了莎剧对生活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艺术的摹写,抓住了莎剧反映人性、表现人生与情感的真实性、复杂性,戏剧效果与动作、人物之间的统一,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模仿论"应用到文学批评中,肯定莎剧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并认为这是德国戏剧创作应该遵循的美学原则之一。

论李健吾莎士比亚戏剧改译本的民族化特质——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看改译者的创造86-89

摘要:中国话剧起始于英语戏剧的改译和演出。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话剧传统之前,通过改译西方的剧本,使之适应中国舞台的需要成为中国现代剧坛一种常见现象。改译,是将原作的人物、地点、情节部分或者全部中国化:人物用中国姓名、故事发生在中国、内容也换成读者(观众)熟悉的样式。因此改译本必须实现戏剧空间和时间的置换,把发生在西方的外国人的故事变成了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中国人的故事。本文分析的是李健吾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改译的两部莎士比亚名作,通过这种分析试图展示,英语戏剧的改译过程是理解西方戏剧传统和文化传统的过程,同时也是话剧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探索过程。

加林剧作中的女性意识探析90-92

摘要:本文认为,加林剧作展示了笼罩于男权阴影下的俄罗斯当代女性的生活现状及生存困境,对女性社会地位及觉醒意识进行了深度探索,揭示了当代女性的精神追求与抗争意识,探讨了女性摆脱困境的合理出路,体现了作家建构和谐的两性社会的真诚愿望。加林剧作是俄罗斯女性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时代折射,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下文化语境的深刻融合。

当代童话改写与后现代女性主义93-96

摘要:本文试用以福柯思想体系为基础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阐释当代童话改写作品中的普遍主题。这些作品以女性身体为视角,以女性主体性探求为目的,在话语领域对父权主导的权力关系进行抵抗。本文将分别从规训、惩罚、自我监视等三个角度阐述当代童话改写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揭示经典童话文本中父权通过身体手段塑造驯顺女性主体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叛逆女性的积极描写为女性在现有权力关系中通过身体寻求主体性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