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篇功能中的复杂主位1-4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主位结构。关于主位的定义和分类,Halliday的说法影响最大。但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有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者对"主位"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国内的学者对本文所讨论的复杂主位比较陌生,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的讨论表明,主位,一是指小句所传递的信息的起点,二是指小句所谈论的内容。关于主位的定义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5-9

摘要:构式语法在反思"词汇投射原则"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式压制",大大提高了该理论的解释力,但有些学者过分强调构式对词义的压制现象而忽视词汇对句义理解的作用,似有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之嫌,这也不妥。据此本文提出"词汇压制"以作修补,有助于真正实现动词与构式的双向互动。另外,构式压制情况复杂,体现形式多样,尚需深入思考,本文据此提出了"惯性压制",并尝试用其来解释轭式搭配。

批评语用学:目标、对象与方法10-12

摘要:批评语用学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自诞生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该领域主要考察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问题,旨在弘扬合适的社会语用方式,批判语言使用背后的权力压制、社会偏见、政治或经济欺诈等。从事批评语用学研究,既可以针对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话语开展语用-语言学讨论,又可以面向带有消极社会意义的用语进行语用-语言学分析,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语用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汉语public speaking词汇的缺失及其修辞解读13-15

摘要:汉语中public speaking系列词汇的缺失是英语专业人员并不陌生的语言现象。实际上,汉语public speaking词汇在词义精确性和词汇总量等方面与英语有明显差距。由于词汇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系列词汇的缺失可以视为一种文化指数,表明中国文化中公共演讲实践和研究的薄弱。通过对中、西演讲修辞的历史发展及修辞研究现状的对比,这一现象可以得到充分验证和集中体现。鉴于演讲修辞在跨文化的话语对抗中的核心作用,为了在沟通和论辩中赢得主动,演讲修辞的研究和教育应该得到语言界应有的重视,演讲实践应该得以更多的提倡。

语篇分析中的互文性与对话性16-19

摘要:互文性是根据巴赫金的对话性而提出的文本理论,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似乎被当作同义语。针对它们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本文对克里斯蒂娃互文性概念的原初表述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互文性实际上是对对话性的创造性误用,它们之间有着显著差别:在文学语篇分析中,巴赫金的对话性往往反而受到互文性的逆向影响,而在非文学语篇分析中,互文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回归。这正是它们作为同义语被使用的主要原因。

俄罗斯术语学认知特色的研究20-22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近年来俄罗斯术语学认知特色的研究问题,揭示术语作为承载特殊知识的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分析术语知识的产生、分类、被认知的机制以及在人脑中形成的认知空间问题;探讨术语概念的形成与人类思维发展的关系;分析术语中包含的认知文化意义等。

加大班型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有效问题策略的实证研究23-26

摘要:本项研究重点关注加大班型组织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运用了访谈和问卷两种工具采集研究数据。调查研究发现了加大班型组织教学10个方面的问题和28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对这些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展示了学生对教学策略有效性的认可程度,为加大班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教改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体系的构想与设计27-29

摘要: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创新,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信念吻合,是改革成功的保障。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倡导的信念及课堂教学要素为基本考量,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核心信念体系的设计构想,该体系由8个子信念构成,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的系统研究提供测量工具。

大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与文化忧患意识的培养30-32

摘要:中国大学生虽然积累了大量词汇,掌握了语法,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的学习,使大部分学生对其文化仍处于朦胧状态,还不能用外语(英语)自由地交流。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背景,没有学会用外语思维和表达。此外,大学生囫囵吞枣式的外语学习,易造成对文化的良莠不分。因此,既要强调大学生跨文化的学习与交际,又要强化大学生的文化忧患和安全意识。

巴塞尔姆短篇小说《气球》和《玻璃山》——后现代小说家的危机意识与应对策略33-35

摘要:在后现代语境中巴塞尔姆的写作并非纯粹的语言游戏,在其背后隐含着小说家强烈的危机意识源于读者对文本的过渡阐释和审美过程中感受力的涣散。巴塞尔姆在短篇小说《气球》和《玻璃山》中不但表明了他作为后现代小说家的危机意识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即作者采取反对阐释的态度进行写作,修正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运用拼图和变形的写作手法对约定俗成的传统审美价值观念予以揭示和否定,否定本身成为新感受力形成的先决条件。

论阿特伍德《别名格雷斯》的复调叙事36-38

摘要:本文通过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别名格雷斯》文本对话性、未完成性及开放性等复凋特征的例证分析,指出:作家运用后现代风格的复调叙事手法,旨在批判、颠覆、解构男权"历史"叙事的权威性与真实性,揭示久被历史叙事刻意遮蔽的加拿大女性之生存苦难。作家在巧妙的叙事手法设置中透析出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内涵。

美国当代女性主义科幻小说研究39-41

摘要:科幻文学与女性主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互相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科幻小说的创作高峰。以厄休拉.勒奎恩、乔安娜.拉斯和小詹姆斯.蒂普特瑞为代表的美国当代女性主义科幻作家以科幻小说作为"思想实验"场地,展现对性别关系、女性意识和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女性主义科幻小说主张女性本体意识,解构以父权制为代表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科幻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必然结盟,也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语境下的时代产物。

论钱钟书翻译思想的西方哲学基础42-45

摘要: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在我国译论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翻译思想寄寓着深沉的蕴意,既吸收了西方哲学的合理元素,又有着深厚的佛道渊源和辩证内涵。本文尝试性地探讨了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对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发现他的翻译思想中有着休谟哲学和哲学阐释学的基础,也体现了他对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思想的反拨。

组织机构汉英译名统一的“名从源主”论46-49

摘要:我国的组织机构译名不统一问题严重。一个组织机构有多个英语译名,而且"多版本"的英语译名都在通用,导致对外宣传的英语译名信息杂乱无章。组织机构译名混乱的根源不是译者的翻译能力逊色,也不是译名主人麻痹大意,而是组织机构英语译名选取原则的长期缺失,经常导致机构译名的"主人"也难选其名。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译名统一的政府文件,对照组织机构网页上的多种译名,分析了我国组织机构英语译名的三类情况,提出了"名从源主"的组织机构译名统一原则,即:服从"源头上"最权威部门公布的译名,或遵从机构名称主人确立并使用已久的既定译名。

《红楼梦》文字游戏的翻译与译者风格——对比Hawkes译本和杨宪益译本所得启示50-52

摘要:《红楼梦》对文字游戏的偏好是构成红楼魅力的因素之一。能否成功地再现原作中文字游戏的风格,使译文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读者感受等诸方面与原文达到近似的效果,是译文成功的关键。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对《红楼梦》中文字游戏采用了不同翻译策略,体现了不同的译者风格:杨译本做到了忠实于原文,把直译作为主要的翻译技巧,辅以解释或加注;霍译本对游戏文字或增或减,或改或直,保持着忠实的创新。

英文带稿的摘要式视译记忆实验研究53-56

摘要:本文通过对口译时,视译英语源语文稿的不同信息记忆提取模式的实验研究和比较,从而确立了口译过程中英语源语文稿最佳的摘要式视译记忆模式:题目+首句+关键词。本研究为口译译员的信息记忆提供了有效的操作模式,对于提高译员的口译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历史与现状57-60

摘要:本文对1999年-2008年十余年间关于古典诗歌英译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归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古诗英译的研究一直比较受中国翻译界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从研究内容上看,古诗英译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译作对比以及译家研究等主要模块;从研究视角上看,主要体现在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规约性翻译研究向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转向以及本土中国传统译论与现代西方译论的交锋与矛盾这三个方面。

“翻译伦理”概念试析61-63

摘要:近年来,有关"翻译伦理"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无论是对外国翻译伦理思想的译介与评价,还是对"翻译伦理模式"的探索抑或建构翻译伦理学的有益尝试,似乎都不曾对"翻译伦理"这一概念本身展开深入的研究。对"翻译伦理"概念简单、机械、主观的理解与挪用,不可避免地会导向对国外翻译伦理思想的曲解甚至歪批,导向对本土丰富翻译伦理思想的漠视。这种自说自话的研究模式既不利于当下翻译伦理研究的展开,同时也给未来的翻译伦理研究埋下了隐患。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伦理"和"翻译"这两个同样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入手,对"翻译伦理"概念予以解析,以期厘定翻译伦理研究的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