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言研究的复杂整体视角——对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启示1-3

摘要:语言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复杂整体的基本特征。在语言系统中,对语言运作的深层机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种主要的因果关系。对这些因果关系的认识有助于理解一些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原理。

For与of的句法功能比较9-13

摘要:本文首先对for与of的语类进行分析与界定,认为二者不仅具有实义语类介词的特征,而且具有功能语类的特征,for为标句词,of为格标记。然后,运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对for与of在句法功能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发现它们虽然都能保证相关名词短语在句中合法存在,但是for是给不定式分句的指示语指派宾格,而of则是作为所有格的标记,在名词或形容词给内主目语授予所有格时插入的。二者这种句法功能的差异在It is.adj.for/of sb.to do sth.结构中得到具体体现。

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阐释14-18

摘要:预设作为语用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早已被学者们应用于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当中。但以往的学者们在运用预设理论对幽默研究时只将预设理论作为幽默机制的一部分,论述得不够全面和详细,存在着很多交叉的现象。因而笔者拟从预设的种类、性质、使用等方面来阐释预设理论是如何引发言语幽默的,旨在弥补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以往研究的不足。

新闻语篇的互文中介性分析19-22

摘要:互文性概念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沿着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关系的互文链,新闻语篇在使用或引述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互文意义的中介性转换。笔者考察发现,科学、媒介和政府机构之间的语篇交往存在大量显性和隐性以及单向性的互文中介关系,而且其中介性并非总是中立的,而是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

话语补全测试的有效性研究述评23-27

摘要:本文概述了国外近30年来对研究人员经常使用的语料收集方法“话语补全测试”的研究。通过该研究,作者旨在指出话语补全测试在收集语料时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它在快速、大量地收集语料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日常话语特征方面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研究人员在充分了解了该方法的利弊后,就能够扬长避短,收集到更加可靠和可信的语料。

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28-33

摘要: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跟踪一名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教育实习的全过程,试图了解教育实习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教育实习中,职前教师经历了一个动态的专业发展过程,其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了解、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等方面是交织发展的,其教师知识、执教能力和反思能力等也都有相当程度的积累和提升。本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工作者了解职前英语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发展过程和其特点,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教育者为职前英语教师获取在教育实习中的最大收益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34-36

摘要:语类是一种抽象的、为社会所广为认可的语言运用方式,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交际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类型。近20年来,应用语言学界对语类研究的关注日益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焦点就是对英语论文语篇语义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研究。本文在综述语类研究三流派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语类意识以及语类意识在英语研究论文写作中的作用,提出论文写作教学语类意识理论框架。文章指出,这一理论框架为提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质量、为培养大学生在专业话语社团里开展研究、发表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借鉴。

外语课程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后现代视角37-39

摘要:课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是课程文化关注的核心问题,受现代课程观工具理性的影响,我国外语课程存在着主体性、人文性和建构性三个向度的偏失。文章指出,坚持主体性课程观、主体间性语言观、走向生活世界语言教学观的价值取向是外语课程文化自觉的应有选择。

“问题为本的学习”与“行动研究”的整合40-44

摘要:“问题为本的学习”方法是国外教学教育领域引人注目的革新。行动研究是国际流行的一种教师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笔者指出,将问题为本学习理论与行动研究整合起来从事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弥补双方的不足,发挥二者的优势,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英语教师教育和课堂改革的新途径。

翻译教学课程BBS对学习者学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基于学习者反馈调查的实证研究45-48

摘要:本研究通过翻译教学课程BBS的教学实践,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课程BBS对学习者的学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进行考察,总结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翻译教学课程BBS在学习者的自我效能信念、有关翻译学习的信念和自主学习信念三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调查表明自主合作型学生译者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求索与回归:《离骚》和《神曲》的修辞设计49-51

摘要:本文分析《离骚》与《神曲》中屈原和但丁心灵求索历程的修辞化展现,依次讨论:①修辞角色定位:流放中的求索者,②修辞化精神之旅:梦幻中的求索,③修辞化的旅途终点:身心的双重回归。以此观照跨越时空的两个伟大文本如何融注了诗人执着真诚的人生追求,煎心痛苦的现实焦虑,在庄严神圣之中响彻着时代的旋律。

《紫色》中的叙事策略52-55

摘要: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因其家庭叙事视角而引起不少争论,其社会价值似乎也因家庭视角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笔者认为《紫色》的家庭视角与其他同类型的小说是不一样的,沃克把叙述者的个人历史稳固地置于更为广阔的种族和阶级语境,从而大大提升了该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内涵。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56-60

摘要:阐释学翻译观致力于从哲学层面解释和理解翻译现象。本文在梳理阐释学翻译观起源的基础上,对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做了系统的考察,分析了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所面临的肯定性阐释和批判性质疑,并对其接受效果和阐释的循环问题做了简明的探讨。

语文学范式翻译研究的意义观——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61-63

摘要:本文对语文学范式翻译研究的几个代表人物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剖析,对他们的翻译研究的意义观进行了探讨,指出语文学范式翻译研究是以意义观为主线索而发展的,是翻译意义观的启蒙期和雏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