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纪念傅雷诞辰100周年专栏
傅译巴尔扎克的启示——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1-3

摘要:翻译之前细细研究、翻译期间苦苦推敲、初译之后精益求精,这是傅雷的翻译过程的概括;文学的成功既是文学以内的因素使然,也必涉文学以外的因素;“神似”说的价值既在翻译学上,也在文艺学上;优秀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生成,离不开译者的主体意识、价值判断、审美追求以及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和姿态。

现代翻译研究视阈下的傅译罗曼·罗兰——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4-6

摘要:按照现代翻译研究理念,本文以傅译罗曼·罗兰为例,首先对傅雷动笔之前选择文本的动机与目的进行剖析;其次,对译作新生命诞生的条件进行探讨;再次,对译作在新的环境中如何产生影响来拓展原作的生存空间进行追踪;最后指出在现代翻译研究视阈下考察傅译罗曼·罗兰的双重意图。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现代语言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
俄语中空间关系与空间结构阐释7-12

摘要:空间和时间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从物理学意义上讲,客观存在的三维空间是确定的、全面的。然而,从认知角度看,人类对三维世界的认识,由于受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又是变易的、特定的。而生活在三维空间的每一个人都会随时随地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感受的各种空间关系。由于语言的差异,表达的方式当然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空间模式的功能、空间关系的形式手段以及空间结构的语义转义等几方面对俄语中的空间范畴进行功能阐释。

隐喻与文学语篇的建构13-16

摘要:以往的隐喻研究主要着眼于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在文学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在建构文学语篇时.常常运用隐喻来建构文本的框架,让读者通过隐喻理解文学语篇中的语言。隐喻对语篇主题发展、语篇信息的连贯性等都有重要影响。同时,隐喻对文学语篇可以产生生动形象的文体效应。从语篇的层面去研究隐喻不但可以揭示隐喻的功能,而且可以阐释语篇信息的发展、语篇组织机制和语篇的衔接、连贯性,从而也能进一步丰富语篇研究的内容,扩大语篇研究的范围。

何以为准,功能/语义还是句法?——词类划分的内在机制17-23

摘要: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词类,前者采用功能标准和语义标准,后者采用句法标准。本文认为词类属于句法范畴,Hopper和Thompson等人提出的功能标准和语义标准是不可靠的;Baker提出的句法标准比较接近词类划分的本质,但是由于没有纳入句法操作的形式系统,仍不够全面。论证表明:基于功能和语义特征的词类划分及所谓的原型性与词类问题实际上是不相关的,词类是在语言指称世界的关系中形成的,但由于语言的异质同构现象,具体的词类只能在句法结构中依据逻辑关系来判定,词类是短语(XP)的一个下位概念,具体说来名词是名词短语的中心项,动词是动词短语的中心项,尽管中心项不一定体现为词类。

欢迎订阅《外语与外语教学》欢迎赐稿23-23

计算机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阐释24-27

摘要:新词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对计算机英语新词进行考察,指出新构词和新义词的意义建构都是认知操作的结果,概念整合是其中重要的认知机制。

英语存在句的认知语言学解读28-30

摘要: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则、语法化、原型范畴理论等对英语存在句的生成、发展和意义拓展进行了分析。对英语存在句进行认知解读,不仅拓宽了存在句研究视野,也弄清了存在句的生成和演变的认知理据。

语言模因观初探31-34

摘要: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这种崭新的视角给语言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领域所取得成就,从跨学科的角度重新看待语言的问题,这也正是语言模因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以Dawkins的文化模因观为理论依据,探讨模因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模因的性质、分类、选择适应的先决条件等问题,本文旨在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审视语言的本质,并为模因论这一新兴的语言观在我国的推广做一点贡献。

学习者英语朗读中重音复现的节奏归类研究35-37

摘要:本研究借助Ramus△C和%V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学习者的重音复现规律产生的英语节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习者口语体现出明显的音节节拍语言的特点,说明母语对二语的影响也涉及到节奏方面。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低分组学生口语中重读、弱读音节不分明的程度明显重于高分者,与目标语言的节奏特点相差更大,说明母语干扰更为显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研究
基于外语“磨蚀”的教育学反思38-40

摘要:本文结合教育学和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从外语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经济、评价和政策规划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外语教育的不足,并得出如下结论:(1)外语教育应补充“让外语学习者保持现有外语能力”的目的;(2)外语教育过程应包含两个连续的阶段:外语正式培训和尔后的继续教育;(3)外语教学方式应该同时具备好的实时教学和抗磨蚀远期效果;(4)外语能力的终身维护应按教育经济学原则运作;(5)外语教育评价应该保持一定的连续性;(6)防止外语能力的磨蚀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全面规划。

写作教学: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41-43

摘要:国内不少外语写作教学研究文献涉及过程法与结果法的教学效果,但实证性研究不多。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以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8周的实验,探讨过程法和结果法的教学效果及其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过程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更适合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而结果法则适合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因此,写作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化写作教学环节与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与数学关系”公众观的调查与分析44-46

摘要:文理偏科一直是令教师、家长和学生非常头痛的问题。本文在调查公众对英语和数学两大学科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公众认识的诸因素,提出了解决文理智能发展失衡的方向,旨在为促进学生文理智能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文论
论王佐良的外国文学史观47-49

摘要:王佐良认为中国人的外国文学史研究应当超越英美模式和苏联模式,从中国的传统文学研究中吸取营养,通过叙述和片断翻译来展示原著,将叙述和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诗意的语言充分展示著作的文学性,同时还应具有全局观,并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这些中国人的强项只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就有可能撰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

环境·人物·命运——亨利·詹姆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创作模式与陌生化探讨50-53

摘要:本文以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小说——《美国人》和《欧洲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模式,并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该模式在这两部小说中所达到的文学效果和审美效果。研究发现,这两部小说中蕴含着一种有机模式——环境·人物·命运,这一模式和小说的内容紧密结合,使小说产生了陌生化效果,有效地突出了作者所要阐释的主题思想。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分析——以转述话语的翻译为例54-58

摘要: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及其翻译的语篇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考察原新闻报道者和译者如何分别运用转述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形态。旨在探讨将这一分析方法从单语语篇分析扩展到双语语篇(翻译)分析的可行性,为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尤其是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提供一些启发与思考。

从口译会场人员看口译质量的一项实证研究59-62

摘要:本文研究的会场人员含口译使用者(发言人和听众)与译员。借助实证研究手段,文章对两组不同类型会议的口译使用者就口译质量的期望和态度,发言人、听众和译员对译员角色的看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会议类型不同,且分别以双语者为主体和以单语者为主体的口译使用者对口译完整性、流畅性和术语准确性等方面的期望和态度有较明显差异,口译使用者中的发言人与听众和译员本身对于译员角色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这一结果表明:译员在口译时应该根据会议特征调整口译策略,并积极主动地与发言人和听众进行沟通,从而尽可能地提高口译质量。

本刊声明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