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现代语言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
自主/依存联结——认知语法的一种分析模型1-5

摘要:本文在深入研讨认知语法配价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作者认为,自主/依存联结是对语言运用中一个构式组成部分之间的配价关系概念化的一种方式。这一分析模型的认知特征可以概括和抽象为两个原则:“不对称原则”和“对应原则”。作者将该模型运用于对英语常规的SVO句型和形容词短语的分析和解释,发现该模型简单易行,通俗易懂,合情合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6-10

摘要:在过去的30多年里“互文性”这个后结构主义的概念在语篇研究中迅速成为了一个核心概念。但是,正如艾伦所指出的,“互文性一词是当今批评词汇中使用最广而又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任何试图澄清并纠正这一“混乱局面”以便给它下一个根本性定义的努力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本文拟简单回顾“互文性”这一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它的多种含义及其分类。最后也将简要讨论这个概念对当今话语/语篇分析的价值。

欢迎订阅《外语与外语教学》欢迎赐稿10-10

作为评价手段的情态附加语探析11-13

摘要:评价是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根据韩礼德功能语法中对情态附加语的分类,讨论语气和评论两类情态附加语在评价意义、评价取向等方面的异同,并探讨两者的差异在语法和音系层面上的反映。

通感认知新论14-17

摘要: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相关神经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指出通感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而Rakova和Seitz等学者则对目前认知语言学通感隐喻观提出质疑和反驳。我们综合以Lakoff、Rakova、Seitz为代表的通感观及相应哲学观,提出通感的认知语言学新主张,认为通感隐喻是天赋和体验,感官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地域、文化和认知反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间接言语行为类型转换与转喻18-21

摘要:本文对场境理论(Thomburg&Panther,1997;Panther&Thomburg,1998)做了进一步研究,在前期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矩阵域操作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间接言语行为之间的类型转换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同一事件场境中,间接言语行为转换是转喻矩阵域操作形式之一,而且受认知背景、现时语境和个人语用因素的影响。

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22-25

摘要:本文以语料库检索结果为依据,对250篇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里的谚语引用进行批评分析,重点探讨三方面的问题:(1)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引用谚语的策略和动机;(2)演讲者对此互文手段的偏好;(3)谚语引用与上下文之间的互文关系及功能。

文化视角下的中俄文学修辞的几个差异26-29

摘要:修辞学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它们以语言为载体投射到修辞活动中,映现出了不同的民族修辞意识和修辞态度。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修辞的民族性及文化差异。

浅析日语存在句现象30-32

摘要:格助词[へ—に]是日语存在句的关键,本文通过格助词[へ—に]在句子中的穿插,把日语存在句清晰地勾画出来。可以说日语存在句的学习也是格助词[へ—に]的学习。日语存在句由于事物、含义、使用方法、用词不同会有不同的差异,在实际运用中需注意。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研究
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动力、趋势和展望33-35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本文对此从三个主要方面予以阐述:以“跨文化”命名的学科不断增多是推动跨文化交际学科建设的强大动力;广泛深入进行的跨国间的合作研究促进着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发展;文化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和新问题将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课题,从而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引领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

基于“语际语内错误”的英语教学探索36-38

摘要:在外语教学界,通常把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的错误分为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针对学生临界期学习的实际状况,笔者提出了“语际语内错误”的概念,并从三个方面(语言初步表达、语言熟练掌握和言语能力形成)对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这有助于突破我国英语教学的瓶颈,提高教学质量。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的“第三形态”特质39-43

摘要:本文通过审视翻译对等概念的内涵以及文化身份解构与建构的内容和运作方式,来对翻译的基本性质进行阐释。文章认为,相对性是翻译的重要规则:翻译的形成条件之一,是目标文本必须与源文本“对等”,但“对等”程度和表现形式却不可用绝对尺度来衡量;翻译所涉源文本与目标文本文化身份的解构和建构,也同样是相对的。由于相对性规则的作用,翻译作品以及该作品代表的文化身份,其地位都是相对独立的:译品及相关身份既像源语又像目标语,但它们既不属于源语也不属于目标语,而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形态,即“第三形态”。文章以周氏两兄弟对《域外小说集》的违译作为个案研究,从多个层面对翻译作为“第三形态”的这些基本特质进行分析和印证。

口译“元交际”功能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基于对口译“传播模式”的思考44-47

摘要:口译员是口译这一特殊交际活动的信息传播者、促成者和保证者,其显要的中介地位和交际功能决定了口译交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口译传播模式的批评性解读,试图说明:1)脱离神经心理学基础的口译传播模式在解释口译这一特殊交际行为等方面略显乏力;2)口译传播模式在凸现口译员的特殊交际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等“标识”方面尚存改进之处;3)基于传播学和语用学理论的口译传播模式难免牵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口译信息交流的“元交际”概念并构拟出凸现口译员“元交际”地位和能动作用的信息传播过程模式。

西塞罗的秤——西方等值论译论文化探源48-51

摘要:本文运用“人类文化演变九大律”之第一规律“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和第二定律“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以西方译论之首西塞罗的翻译名言为典型个案,对其中的关键语词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产生于特定商业文化环境的语词本义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建构力量和制约作用,指出“等值”思想是西方文化的必然。

甲午战争之后小说翻译中“呈现”方式的传递52-55

摘要:从“呈现”这一叙述方式来看,甲午战争之后的小说翻译比以往有了巨大的进步。尽管林纾及其同时代的译者常常将原文的“呈现”方式变成比较简单的“讲述”方式,但若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他们的翻译,则会发现这种不足是因为受到知识差别、叙事规约、叙述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这与战争之前故意篡改原作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

中西译论比较:在异同间寻求文化对话互动的空间——兼论勒菲弗尔的“中西翻译思想”56-59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中西译论迫切需要以对方为参照,重新认识和评估翻译中的重大问题和核心观念。中西译论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无论是过于求同还是过于求异,都会妨碍中西译论间有效的对话互动。中西译论比较在中国和西方都处于初始阶段,中国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强调史实和一般性描述,西方的研究偏重于强调差异。本文以勒菲弗尔的“中西译论比较”为个案研究,分析如何从他者的角度理解中国的翻译传统和如何回应勒菲弗尔对中国翻译思想的误读,并指出中西译论比较应避免过于求同和过于求异,而是应通过古今译论融合、中西译论对话互动的路径达到互识、互证和互补的目标。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学界之声
外语类学术期刊论文错失析评60-64

摘要:本研究从我国外语类学术期刊中随机抽取了2006年发表的若干篇论文作为样本,根据报刊管理的有关行业标准进行审读分析。研究发现:(1)所抽取的样本论文中普遍出现各种类型的语言错失;(2)图表数据错失较多,直接影响论文质量;(3)参考文献错失占最大比重且差错类型复杂,文献著录急需规范。

《外语与外语教学》再度入选CSSCI源刊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