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隐喻语际迁移研究1-4

摘要: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的“饰物”,也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诠释世界的重要方式。学习者(幼儿除外)在学语之前就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母语隐喻系统,这将影响到他们的二语习得。人类的隐喻系统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共性构成学习者习得其他语言隐喻系统的潜能,差异使得这种习得复杂化。

从功能语言学的句际关系看英汉语古典诗歌语篇特征5-8

摘要:语篇与句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句子关系可揭示语篇不同层面的特征。本文依据功能语言学的句际关系理论,从小句复合体内小句关系的角度对部分英汉古典诗歌语篇以及汉语古典诗歌与英译语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两种诗歌语篇的组织特点。

小说叙事的评价研究——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9-12

摘要: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人际意义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以Martin的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叙事学理论.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探讨小说叙事的评价资源及其体现,从而有助于对小说主题的深刻理解。

起始语功能谈13-15

摘要:本文所指的起始语包括两类:一类是话语储篇中能体现当前话语/语篇和前述话语/语篇之间序列关系的话语/语篇联系语;另一类表明说者/作者态度的评述性成分以及称呼语、感叹词等语言成分。前者的作用是使语篇连贯,而后者主要体现语篇的人际功能。通过对学术论文、法律英语和科技英语各30个语篇中起始语进行统计,旨在说明不同的文体所选用的起始语也是不同的。法律条文、科技英语等.7-式文体中,理性百彩较浓的起始语较多,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体现人际功能的表明个人观点的起始语在学术论文中出现频繁。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师的素质建设16-19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重心已由微观向宏观转向,国别文学也逐渐向跨文化、跨学科、跨国界和跨语言的比较研究转向。新形势要求比较文学教师迅速提高政治、业务、科研和语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打好专业基础、提高科研意识、自学与出国深造等,是比较文学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只有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比较文学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在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认知神经科学与双脑外语教育模式20-22

摘要: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兴起干上世纪90年代,其目的就是揭示大脑的作用是如何引起心智活动的。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对外语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了双脑外语教育的发展。本文就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问题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双脑外语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讨论。

外语教学中的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观23-25

摘要:内隐学习是没有意识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二语习得中表现出自动性、强有力性、概括性和低变异性等特征。尽管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在接口关系上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外显与内隐的动态权衡学习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外语教学中要树立动态权衡教学理念。除外显学习外,还要加强内隐学习,使外显和内隐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汉英语篇意合与形合的文化阐释26-29

摘要:从文献上看,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汉英意合与形合这个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将文化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汉英语篇意合与形合的对比研究方面,目前尚不多见。本文以文化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言与文化对比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对汉英语篇意合和形合做一探索性研究,说明汉英对比研究对了解中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和汉英/英汉翻译的意义以及这类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流散者的困惑——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解读30-32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作为海外流散华人的一部分,对祖先文化一方面表现出深深的眷恋,想通过创作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但另一方面,为了融入主流话语,建构自己的身份,又不免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疏离。在她们的作品中,中国文化/母亲被视为“他者”,而被扭曲。本论文从分析一些华裔女作家的身份入手,指出她们如何将中国文化/母亲塑造为与她们对立的他者,而予以拒斥。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意在说明:为了融入主流文化,获得“美国作家”的身份,一些华裔女作家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了美国新“东方主义”的同谋。

《摩利支子情诗》中的东方文化意象33-35

摘要: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一位融汇东西方智慧的美国诗人。他对东方文化兴趣极大,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和日本诗歌。在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一些东方文化因素。本文对《摩利支子情诗》中的东方文化意象试作探讨。

《英译汉教程》出版35-35

摘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前任院长、博士生导师连淑能教授编著的《英译汉教程》已于2006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申报,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教材规划”。

兰福德·威尔逊的《筑堤人》评析36-38

摘要:本文介绍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兰福德-威尔逊和孕育他成长的“外外百老汇”,概述了他争议较大的代表作之一《筑堤人》,井对剧中的人物及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在一场表面分别代表着守护历史文明与实现现代文明的两败俱伤的冲突中,剧作家向我们展示人物在人生不断求索中展现的混乱的内心世界:人与人的背叛,缺乏相互信任,忙碌中的迷茫、孤独和绝望。

“格义”:Logic汉译意义特征分析39-42

摘要::Loglc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着一个“格义”的过程,在寻求自身在中国异域文化语境中的传递的旅行过程,也是它不断地使自己得到“文化阐释”的过程。由于中西方传统逻辑思想的差异,通过“格义”理解西方Logic,必然带来对它理解上的偏见或偏误,造成Logic染上中国文化的色彩。Logic在与中国文化的见面与碰撞过程中被解构和融合,发生变异,成为自身的变异体,而不再是它自身,最终消融于中国异质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含义。

欢迎订阅《外语与外语教学》欢迎赐稿42-42

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43-47

摘要:对《鹿鼎记》英译本的样本研究表明:“归化”翻译还将是一种主要趋势和整体策略。其依据是基于对翻译实践的客观描述——包括翻译的功能/目的与译者翻译观、翻译实践中的决策、翻译规范/标准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相异性的可接受性对于文化交流之有效性。“归化”处理后能否赢得英文读者,最终取决于作品所表现的主人公和文化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能否得到认同。

论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48-51

摘要:本文对描写翻译学的文本对比分析方法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涉及对比分析的目标、确定文本平行对的过程、对比分析的基本特征等诸方面。并且以例证说明了描写翻译学的文本对比分析与传统的文本对比分析在各个方面的不同。描写翻译学的对比分析提供了导向新的理论认识的开放型视角。

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52-54

摘要:公示语翻译是翻译学研究的新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公示语翻译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着诸如术语不统一、题材及体裁单一化、缺乏创新性等缺憾。因此,笔者基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20余篇相关论文,综述各家之论点,希望为今后的公示语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从混沌的“眼”到晶莹的“境”——唐诗意境重构与“优势竞赛论”55-58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艺学认为,诗人写诗,要将在生活中所见的“混沌的景”映射到自己独特的“灵境”,通过“秩序的网幕”,构造一个“晶莹的境”。因此,译者译诗,要用异语编织一幅新的“网幕”,对原诗的情境进行重构,实现美的再造。本文以许渊冲法译唐诗的成功实践为例,说明“优势竞赛论”在译诗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同时对该理论作出补充,提出以意境重构为目的,以“优势竞赛论”为方法的诗歌翻译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