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武夷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Wuyi Science Journal

  • 35-1104/Z 国内刊号
  • 1001-4276 国际刊号
  • 0.2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武夷科学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病虫生物防治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科技厅主管的学术期刊。武夷科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物科学、综合自然科学

武夷科学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水分胁迫下Ca^2+与甘蔗内源ABA的关系1-5

摘要:本文选取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福农95—1702为材料,结合钙离子螯合剂EGTA预处理,对水分胁迫下Ca^2+与内源激素ABA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PEG处理下,甘蔗幼苗叶片中的内源ABA含量升高。1—3mmol/L的EGTA预处理显著抑制了水分胁迫下内源ABA的累积。这些结果表明Ca^2+可能参与了水分胁迫下ABA的合成和释放,第二信使Ca^2+与ABA所介导的信号转导之间可能存在交流与互作,协同调节甘蔗的抗旱性。

温度对绿僵菌菌株LA06、LD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6-12

摘要:研究TN度对绿僵菌菌株LA06、LD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菌株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均在25—30℃;适温下LA06在第3d开始产孢,产孢量达6×10^7个/cm^2,LD04则第7d才开始产孢,产孢量仅1×10^7个/cm^2;两菌株均以30℃下孢子萌发最快,GT50分别为7.55h和9.88h;45℃下处理8h后LA06孢子萌发率为45.35%,LD04则为0。LA06菌株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潜力。

应用松墨天牛繁育管氏肿腿峰技术的研究13-19

摘要: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温度范围为25—30℃,相对湿度范围为60%-80%。管氏肿腿蜂的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比。在28℃、相对湿度70%、虫蜂比1:3的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的发育历期较短,为24d,且子代蜂发育较好,寄生成功率达70%,单管最高出蜂量为143只,平均单管出蜂量为84.4只,平均每雌产蜂量(产卵量)为28.1只,雌雄比例为16:1。

竹镂舟蛾林间防治研究20-24

摘要:通过各药剂对竹镂舟蛾幼虫进行林间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混合化学药剂林间试验的最优组合为A382C1,即20%杀灭菊酯10000倍液+0.6%溴氰菊酯3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混合生物药剂最优组合为a1b1c2,即苏云金杆菌2000倍液+25%灭幼脲3000倍液+1%阿维菌素10000倍液的组合,这两组药剂可选用于林间对幼虫的防治。林间大面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生物药剂a1b1c2的防治效果达94.86%,值得推广应用。

吡虫啉对小菜蛾阿维菌素药剂敏感性影响的研究25-28

摘要:取食农药吡虫啉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会随着取食量差异而受到影响。1.8%阿维菌素对小菜蛾的LC50浓度稀释倍数(Y1)与20%吡虫啉浓度稀释倍数(X)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函数式为:Y1=14205—1248.8ln(X);而20%吡虫啉处理过的小菜蛾羧酸酯酶比活力(Y2)与20%吡虫啉浓度稀释倍数(X)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函数式为:Y2=-0.0804+0.0196ln(x)。

蜡质芽孢杆菌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29-34

摘要:利用pMD18-T克隆载体从蜡质芽孢杆菌菌株T—HW3中克隆了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基因(AHL—lactonase,aiiA)。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DQ000643)由753个碱基组成,编码含有25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的推测的分子量为28kDa,等电点为4.235左右。核苷酸序列的BLAST分析结果表明,与之同源性较高的基因均为蜡质芽孢杆菌组aiiA基因(86%-99%)。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荷叶中几种营养元素含量35-38

摘要:本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荷叶中K、Ca、Mg、Mn、Fe、Zn六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K、Ca的含量较高,微量元素Mn、Fe、Zn的含量依次降低。方法回收率在97%-103.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70%-3.51%之间,测定结果对荷叶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在甘薯新品种选育上的应用——龙薯3号的选育39-42

摘要:龙薯3号系龙岩市农科所1996年从岩薯5号茎尖组培发生的突变体中选育而成,是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成功尝试。1999~2000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2005年参加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经特征特性、生产力、抗病性、品质等鉴定分析,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高抗蔓割病等特点,薯形均匀美观,内在营养丰富,适宜作为优质食用型甘薯品种。2003~2005年累计在福建省推广面积3.64万hm^2。

烤烟施用鸡粪有机肥的效应研究Ⅱ.重金属在烟株根茎叶中积累与分配状况研究43-52

摘要:通过烤烟施用鸡粪有机肥研究表明:“绿屯”牌鸡粪有机肥和光泽县植烟土壤符合有机肥料标准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叶片是富集Cd、Pb的重要部位,也是Cd、Pb污染的敏感部位,Cr、Ni是叶片污染的次敏感部位,As、Hg对叶片污染不敏感。鸡粪有机肥中微量重金属不会导致烟叶重金属累积增加,Pb、Cd、Cr含量比施用纯化肥反而降低;化肥氮7kg+鸡粪氮2kg处理对抑制As、Cd、Cr、Pb、Hg在叶片中的累积和分配较有利,而化肥氮8kg+鸡粪氮1kg处理(A1)对抑制Ni在叶片中的累积较有利。烤后烟叶中,As、Ni、Pb、Cd在叶片各个部位几乎平均分配;Cr主要分配在下部叶,上部叶较少;Hg主要分配在中部叶,上部叶最少。各处理重金属的总累积量和分配比例以化肥氮7kg+鸡粪氮2kg处理对烟叶的品质安全性较好。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研究53-57

摘要: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绿色修复技术.结合动电修复的理论,并设计,模拟和通过实验分析了动电修复中pH值的变化规律与Cu^+2污染土壤的去除效果,进而探讨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土壤重金属离子可行性。

采收方式、成熟度和凋萎时间对烤烟上部叶淀粉含量的影响58-64

摘要:研究烟叶采收方式、成熟度和凋萎时间互作处理对烟叶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烘烤时间推移,烟叶淀粉含量降低;烟叶分片采收时淀粉降解量在烘烤36h内最大,而带茎采收却在烘烤24—60h最大,且降解持续时间长;采收方式、成熟度、凋萎时间均影响烤烟上部叶淀粉含量,以成熟度影响最大,采收方式次之,凋萎时间再次。烟叶成熟时带茎采收、适当延长凋萎的互作处理组合(A1B2C2)淀粉含量最低,有利于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

不同杉木母树及球果对后代遗传品质影响的研究65-68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杉木母树及球果对后代遗传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母树间不管是大果型、中果型、小果型球果或种子千粒重的大小,其苗期生长(苗高、地径)和幼林生长(树高、胸径)遗传品质差异都不显著,故在杉木母树或杉木优树选择时,不能以球果及种子大小而决定取舍,说明不同母树或其不同家系其后代遗传并不受球果或种子大小的约束,而是该家系遗传基因决定的.不同杉木母树或家系,其遗传品质主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桉树施用腐植酸专用肥的营养效应及肥效的持续性分析69-76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等价投入的常规化肥为对照,开展腐植酸专用肥施肥试验研究。通过专用肥对林木生物量、林木营养以及肥效持续性等方面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所研发的桉树腐植酸专用肥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并能促进林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有效改善树体营养状况。与等价投入的常规化肥相比,施后27个月,林分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30.2%-81.1%,营养元素的积累速率提高幅度为4.2%-32.2%,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可提高14%-27%。特别是以HA基肥专用每株500g+微生物菌剂10g做基肥,追肥以HA追肥专用2号每株450g的效应最好。此外,在肥效的持续性上,常规化肥的肥效在林木3a生时已基本消失,而腐植酸专用肥的肥效可以持续4—5a,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养分供应,这对防治地力衰退有现实意义。

热化学处理对阔叶木制浆黑液化学组分的影响77-82

摘要:阔叶木(桦木)硫酸盐法工业制浆黑液在不同的温度(120℃和160%)、02加入量(1.0—2.0mol·kg^-1d.s)和NaOH加入量(0—1.0%d.s)条件下进行氧化热化学处理(热处理时间为30min)。分析黑液试样的各种有机组分和粘度,研究了氧化热处理后黑液化学组分的变化情况。热处理使高分子量木素和多糖发生热化学降解,从而显著降低黑液的粘度,而低分子量脂肪羧酸和抽提物含量几乎没有变化。

不同育林措施效果及其群落特征分析83-87

摘要:本研究对三种不同育林措施形成的森林群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就物种多样性而言,在主要树种组成中,B处理(半天然更新)有11种,C处理(天然更新)有21种,表明这两种处理是恢复物样性及构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效途径;从群落特征分析表明,不论是针阔混交林、阔针混交林还是阔阔混交林,都是以革质、草质、中小型叶为主的高位芽植物组成,共同反映了中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从三种不同群落的径级空间分布情况分析,表明B处理(半天然更新)利于培育杉木大径材,C处理(天然更新)利于培育阔叶中径材;结果还揭示了在森林经理中,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更新森林,“适地适树”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律,米槠在本区域属建群最优种,重要值大,是进展种。

青冈属3个树种的种苗形态特征研究及引种栽培效果88-93

摘要:通过对壳斗科青冈属的小叶青冈、云山青冈、毛果青冈3个树种的引种栽培,就这些树种的种子和苗木的生产技术做了细致的探索性的研究,并就其种子及幼苗进行观察、记载和绘制成图;经造林六年后评价引种成败。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壳斗科青冈属植物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用材林造林树种选择提供参考和对这3个树种继续引种栽培提供实践依据。

杉木、檫树不同混交方式效果分析94-97

摘要:营造杉、檫混交林的关键技术是两树种的株数配置和株行距设置,试验结果表明:以杉木为主的混交林,若采用星状混交,每亩檫树20株以下为好,若采用行间混交,每亩檫树30株左右为宜,可一行檫二行杉(横行状),或一行檫三行杉(竖行状)为宜;杉、檫混交林株行距设置,应以有利于促进全林生长,平衡增产为原则,若是行间混交,行距2.3—2.5m为宜,株距:杉木1.5—1.7m,最多不超过2m,檫树2.7m左右,最多不超过3m,不管何种混交方式,杉木相距檫树的株行距都应适当放宽。

乳源木莲扦插育苗技术试验研究98-101

摘要:本研究对乳源木莲扦插育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两种试验设计,结果表明,乳源木莲扦插育苗,宜用当年生粗壮穗条,穗长15cm,经沙藏后进行相关技术处理。说明影响乳源木莲扦插苗木成活率最主要因子是穗条年龄,其次是剂液浓度、浸液时间等三个因子。即乳源木莲扦插采用当年生穗条,粗度1cm以上,剂液浓度35ppm、浸液时间4h是提高苗木成活率最优的水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