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 11-1251/G4 国内刊号
  • 1000-0429 国际刊号
  • 1.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7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外语教育、简讯、新时代专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书刊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术发展专栏
语言学研究四十年笔谈(6篇)--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四十年803-805

摘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时代特征,给古老大国带来巨大变化。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本刊于本期特别设立“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术发展专栏”,以为纪念。专栏所刊专家笔谈及相关文章,主要聚焦四十年来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从中可看到从引介、借鉴到独立建树的历程和当代学术相融汇的趋势,也可看到外语学术对我国外语教育实践的重要促进作用。改革开放的步伐仍在行进,我国外语学术和外语教育事业必将因应新时代的新诉求,学习先进,锐意创新,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生成语法研究在中国的发展806-808

摘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创立生成语法理论以来,历经标准理论、管辖与约束理论(又称原则与参数理论)、最简方案等几个阶段,不断进化,日趋完善。生成语法在中国境内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引进译介、本土化尝试、全面蓬勃发展和独立自主创新。

借鉴融通合力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进展809-812

摘要: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学界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流派之间需加强对话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合力推进语言学的创新发展。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在解决问题中前行813-816

摘要:实行改革开放那年,我入读广州外国语学院1978级英语硕士研究生,选择了应用语言学方向,后来多年跟随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先驱桂诗春先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见证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引进、发展和繁荣。入学时我并不知应用语言学为何物,连桂先生也还在自学,时见他用铅笔在难得的应用语言学进口教材空白处轻画圆点,随后用打字机将标记的内容打印在卡片上。那时他常在校园里散步,手持卡片,边走边看边思考。不久后他开始撰文,以强烈的使命感推介这门学问,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不断从我国香港、北美、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请来应用语言学专家讲学,把一批批研究生带进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学术殿堂。从他那里我第一次知道狭义应用语言学是一门探讨外语教学和学习规律、指导外语教学的学科,契合外语院校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需要大力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40年817-820

摘要: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Linguistics,SFL)。当年,国家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外语学界派送到澳大利亚学习的教师有9位,他们是(按拼音顺序):杜瑞清、侯维瑞、胡文仲、胡壮麟、黄源深、龙日金、钱佼汝、王国富、杨潮光,其中胡壮麟、龙日金、杨潮光在悉尼大学语言学系跟随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学习。他们1981年初完成硕士学位的学习,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第一批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者。据胡壮麟先生说,1978年他获得去澳大利亚学习的机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赵世开先生专门与他交谈,建议他去澳大利亚学习伦敦学派和Halliday的理论。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引进与发展820-822

摘要:改革开放40年里,我国的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介绍引进、实践应用、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内外语言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也是在40年前起步。如今该学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越来越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对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人类学、人工智能、语言教学等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从引介到创新: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四十年823-829

摘要:中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介绍、引进到消化、吸收,逐步发展到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并在国际上发声的过程。本文在梳理中国应用语言学奠基人桂诗春先生一生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对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学界在二语习得、语言测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为线索呈现这一过程,展示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者立足本土、接轨国际、锐意创新的大胆尝试,并凸显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对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翻译史研究的面向与方法830-836

摘要:本文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翻译史研究的发展,讨论翻译史研究的文学与科学方面、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文章认为,科学翻译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翻译史)研究应置于与文学翻译史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学翻译史、法律翻译史、外交翻译史、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史、自然科学翻译史和汉籍外译史等几大面向是翻译史研究的出路。翻译史研究宜借鉴社会史、概念史、全球史、文化史等外部研究方法;翻译内部研究者需密切关注外部研究的动态。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语言研究
惯常义演变为经历义的多样性——以英语、马来语和古汉语为例837-849

摘要:英语的used to、马来语的biasa和古汉语的“常”均存在从惯常义到经历义的语义演变,都以环境的相似性为基础,但总体呈现出因语言而异的多样性。本文从基于使用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具体语言的语法语素在具体环境中的使用特点,发现类推和重新分析在这三种语言从惯常义到经历义的语义演变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不同语言已有语法语素的聚合系统也会对演变过程形成制约。演变的结果是,在英语和马来语中惯常义与经历义并存但以惯常义为主,而古汉语中“常”的经历义则被“尝”所覆盖。

句法结构从哪里来?--论句法理论的冗余性及其消除的可能性850-862

摘要:自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至今,生成语法经历了几十年的理论发展和更迭。从最早的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70年代的X杠标理论到80年代包含X杠标理论和移动α等理论模块在内的管约论,再到自90年代中期开启的最简方案,句法结构及其属性得到越来越优化的解释,理论构件之间的冗余性不断被消除。虽然如此,目前最简方案以合并为基础的解释仍存冗余性。本文认为采取句法结构仅由词库而来的基本假设,把词库作为唯一的句法理论构件,可彻底消除冗余性,召唤着一种全新句法理论的出现。

英汉语情态助词违实句的生成语法分析863-872

摘要:英汉语中,含情态助词的违实句句法现象复杂。本研究尝试针对违实句的难点,以生成语法近期理论为参照,研究违实句的生成机制。基本对策是将助动词统一界定为情态中心语,分为可能和道义情态,结构上增设知识模态和发展模态。本研究的结论是:英汉语违实句都由知识模态生成,时态成分中都含隐性否定。违实条件句中都存在模态匹配。汉语简单违实句和条件违实句都可能有显性知识模态标记。英汉语在模态、情态和体态的组合方面也有不同。

构词中的语段:以现代汉语后缀“_子”的构词为例873-884

摘要:本文采用分布式形态学关于构词的理论假设,探讨现代汉语普通话后缀"-子"的性质与功能,并以对"-子"的讨论及其他相关事实为根据,简要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在构词上的主要差异。本文认为:1)"-子"是分布式形态学提出的名词类提供者(n0)这一功能性范畴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一个实现形式,与"-子"结合的是没有词类的词根,"-子"赋予与之结合的无类词根以名词类,生成一个名词,这个名词是一个语段。因为"-子"定义一个语段,所以造成了带"-子"缀的名词与对应的词根在语音、语义以及句法上的一系列差异。2)"-子"是现代汉语中屈指可数的有语音形式的词类提供者之一。正因为现代汉语极度匮乏像"-子"这样的真正词缀,同时又有着数量庞大的词根,因此词根之间的复合成为现代汉语最重要的构词手段,现代汉语词根复合的类型和产出在多样性上要远远丰富于英语,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汉语是一种词根语言。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外语教育
二语搭配隐性、显性知识接口关系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心理语言实验研究范式探索885-897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二语知识研究的典型性问题,提出基于语料库的心理语言实验研究范式,然后以不同使用频率的二语透明和半透明搭配为主要对象,探讨二语搭配隐性、显性知识接口关系。数据显示:二语透明和半透明搭配呈现特定的隐性、显性知识特征,因使用频数不同而异。分析表明:透明搭配与母语表达在词语层级上的对应关系能促进搭配词语义联系的建立,产生Ⅰ型隐性搭配知识;这种联系随着使用频数的增加而逐渐被意识到,转化为显性知识;短语层级的对应关系促使搭配整体记忆,产生显性搭配知识;获得显性搭配知识的过程伴随着词语共现关系的反复启动,促进Ⅱ型隐性搭配知识产生,呈现弱接口关系。

英语主、宾语型心理动词结构中约束共指的成人二语理解实证研究898-909

摘要:离线语法判断任务所测量的中介语显性语法知识显示,英语主、宾语心理动词结构中的逆向回指可从母语隐性知识转换为二语显性知识。然而,针对约束共指的自定步速阅读研究显示,在英语宾语型心理动词结构中,逆向回指的在线即时处理过程并非基于层级性的结构关系;成分统制对于成人二语者不可及的中介语表现说明,二语句子理解可能是一个回溯性的反思过程,从而使成人二语者可以利用其元语言知识来遮蔽较为迟缓甚至钝化的中介语心理过程,浅结构假设因之得以部分验证。本研究还揭示出隐性与显性语法知识在中介语语法中的非对称性,并对宾语型心理动词的二语使役性泛化现象做出题元层级解释。

“显性编码”与“快速映射”对汉语二语词汇学习的影响910-921

摘要:本研究考察显性编码和快速映射两种学习方式对汉语二语词汇学习的影响。三组中级水平的汉语二语者学习汉语词汇时分别接受显性编码、快速映射、快速映射+显性编码三种教学方式。研究发现:1)自由回忆任务中,显性编码组受试的即时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快速映射组受试,但在延时测中,三组受试的成绩无显著差异;2)词汇判断任务中,无论即时还是延时测,显性编码组、快速映射+显性编码组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指标均显著优于快速映射组;3)语义启动任务中,快速映射组和快速映射+显性编码组在即时和延后测中的启动效应均显著大于显性编码组。以上结果表明,显性编码更有利于词汇的陈述性记忆,而快速映射则在词汇语义整合方面具有优势,这与两种学习方式采用的认知神经机制不同有关,将二者结合可能是更为高效的二语词汇学习方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中国特色外语教育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发展研究922-934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目标词监控方法,以关系从句中的代词冗余和关系词省略不当为目标结构,以英语母语使用者对违例句所包含错误的感知为基准参照,探讨居住在国外的高级英语学习者隐性知识发展的特点,以纸笔不限时语法判断测量显性知识。结果发现,在代词冗余错误上,母语使用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敏感度指标(对语法违例句和正确句反应时间差)都不显著,这可能反映了句子加工过程中受试趋向降解结构复杂度的认知共性;关系词省略不当错误方面,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敏感度指标随在目的语国家居住时长的增加而不断靠近母语使用者。据此推测,二语学习者有可能发展出与母语使用者同样的隐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发展状态则比较稳定。

基于预期力不足假说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统计优选过程研究935-945

摘要:本文基于预期力不足假说,结合二语者预期能力以及英语本族语者显示出的统计优选效应,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统计优选(统计替代)现状进行了探索。研究采用可接受度判断任务,以英语专业研究生(硕士组)、英语专业二三年级本科生(本科组)及高二学生(高中组)为实验对象:分析他们对不同句子可接受度的判断结果。研究发现:高中组及本科组学习者存在预期力不足现象,进而影响了统计优选的发生;而硕士组学习者预期力较强,能够利用统计优选过程,整体表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似。研究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支持了预期力不足假说,并推断出统计优选存在通过教学干预进行改善的可能。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书刊评介
《及物性转换中的外论元:一种分层研究的方法》述介946-950

摘要: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及物性转换(transitivity alternation)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近年来,相关研究越来越关注反致使动词是否含隐性论元以及该论元是否影响致使转换的问题。学者们从词汇语义和分布式形态学等不同视角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201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Artemis Alexiadou教授牵头撰写的ExternalArgument in Transitivity Alternation一书,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