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7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对比研究、外语教学、翻译文学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0-0429
  • 国内刊号:11-1251/G4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30
  • 创刊时间:1957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6
  • 综合影响因子:1.34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语言研究

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控制再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存活式推导模式对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进行重新分析。我们认为兼语句是宾语控制结构。根据从句中T特征矩阵的不同,兼语句又可分为限定性控制结构和非限定性控制结构。本文认为格位特征的不匹配造成了兼语成分在词库中的存活并驱使其在句法结构中再次合并,兼语成分最终合并的位置决定了控制结构的类型。最后,本文对兼语句和连动句进行了比较,发现连动句和兼语句同属控制结构,且连动句也存在限定控制和非限定控制之分,连动句与兼语句的唯一不同在于前者是主语控制结构。因此,兼语句和连动句具有平等的句法地位,不存在隶属关系。
643-655

把字句中“给”的句法性质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Spencer&Luis(2012)的典范附缀理论,探讨现代汉语把字句中“给”的句法性质。研究发现“给”具备典范附缀的所有特征:在形式上具有词缀特征,读轻声,韵律上依赖于宿主,不能独立存在;在分布上具有功能词特征,其位置是相对于动词短语而言的,在辖域上对并列结构取宽域。“给”的功能性特征体现在“给”是逆动化核心词Antipassive0,是真正的句法标记。现代汉语逆动化句法(把字句、将字句和给字句)因此有两种:一种带显性标记,一种带隐性标记。
656-665

基于味觉域的汉英物性形容词语义重合度研究

摘要:本文探索“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的问题,对汉英物性形容词隐喻拓展重合可能性展开预测研究,提出物性形容词内部一致性要素优先序列:体验〉认知框架〉形容词性质([+系词]与[-系词];[单音]与[多音];[动态]与[静态])〉文化体验。同语言的同域形容词内部一致性越高,隐喻拓展相似性越大,两种不同语言的同域形容词,内部一致性各要素相似性越大,其隐喻拓展重合度越高,可译性越大,反之亦然。
666-677

广义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与句法验证:以汉英语为例

摘要:“转折”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语义范畴。前人研究中有关转折关系的语义分类存在不够全面和界定不清的问题,本文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根据前后语义衔接关系,将转折关系重新分为六类,并结合逻辑、心理、事理关系的三维视角,对各类别进行系统界定,采用转换法对其加以验证。本研究旨在为“转折”语义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切实可行的思路。
678-690

英语话语标记语功能的共性和区别——一项基于语法化保持原则的研究

摘要:已有文献对话语标记语的个案功能研究较多,而对其共性和区别缺乏关注。本文基于语法化保持原则,提出如下假设:当某个表达方式用作标记语时,仍然带有其作为句子副词或评价性短语时的主观意义痕迹。基于上述假设,本文利用语料库,通过观察话语标记语的共时特征,重构其历时演变过程,探讨同一个话语标记语的不同功能的共性,以及具有相同功能的话语标记语的区别。
691-703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语言哲学研究

海德格尔此在时间性思想与语言研究

摘要:此在的时间性是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本文拟深入考察《存在与时间》对它的诠释,以揭示海德格尔关于“有限性”的观点。研究表明,此在的日常性、历史性和整体性是此在时间性的主要特征;此在/时间的本质属性是有限性;给前者添加时间、空间和主体(人)这三个参数,便可实现从“存在”到“此在”的转向。经历符号化的语言意义就与海德格尔“此在”论相契合。本文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维度出发,简要诠释海德格尔所论述的此在时间性,探索自然语言意义研究的新途径,揭示语言学界发生从语言到言语、话语转向的深层理据。
704-710

指称之争新解读:转喻论

摘要:20世纪的语言哲学界围绕“指称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以Frege、Rus.sell、Wittgenstein、Searle等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专名既有外延也有内涵,其内涵为“涵义”(sense)或“摹状语”(description),坚持从语义学角度论述专名;以Strawson、Donnellan、Kripke、Putnam等为代表另一方则认为:专名只有外延而无内涵,主要关注专名的实际使用,主张从语用学角度研究专名。他们对意义的分析方法和论述路径对外语界的语义学研究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用“命名转喻论”为双方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方案。
711-722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外语教育

参照物范畴化对中国学习者英语空间介词in使用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参照物范畴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国学习者对英语空间介词in的使用。结果表明,与参照物范畴原型性相比,范畴化语际异同对中国学习者空间介词使用的影响更显著。当母语空间范畴在英语中被分裂为多个范畴,且只与其中的部分范畴存在相似时,负迁移效应最显著。参照物范畴原型性效应的适用条件是当存在英汉范畴化差异且学习者英语成绩较好时,参照物典型性越强,in使用可能性越高。本研究从学习者对名词空间概念的识解在介词上的投射这一视角,为概念迁移假说提供了新证,表明了与空间介词有搭配关系的名词对迁移的制约作用。
723-734

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法中的照应语约束原则

摘要:本文采用基于故事的真值判断任务,考察不同水平组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不同条件下英语反身代词局部性的情况。结果发现,每组学习者在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双子句中反身代词的习得都显著好于带有领属语的图画类名词短语。初级组在非限定性双子句中,接受近位约束与拒绝远程约束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者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局部性的习得有显著提高,但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性习得发展模式不完全相同,约束的局部性习得是基于变量的(variabledependent),而不是全域性的(domainwide)。本文从跨语言的影响和语段中心语语类及其结构的完整性角度,解释了中介语语法中的反身代词局部性限制在每组内和各组间三种句型及6个子类型里的差异。
735-747

中国英语初学者的连缀句偏误与语法概念迁移

摘要:本研究基于“汉语[句子]语法概念迁移框架”,从句法层的语法概念逢移视角,通过语料库检索中国英语初学者写作中出现的连缀句偏误,分析英汉“句子”的本质区别,从而探讨初学者构句偏误的系统性特征和根本原因。通过检索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英语初学者构造的连缀句偏误频次很高,是初学者最常犯的句法偏误类型,其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连缀句偏误的根本原因是汉语[句子]的语法概念范畴系统及其属性的负迁移。本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二语概念迁移假说。
748-758

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与格转换的习得研究

摘要:本研究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与格转换狭域限制的习得情况,并分析和探讨了语义、频率和迁移三大因素。结果显示:习得与英语水平同步发展,对狭域语义和形态音位限制的敏感度会逐步提高,但始终存在介宾与格结构偏向和母语迁移。动词的典型性有益于语义限制习得,却有碍于形态音位限制习得。频率对非典型动词和低水平学习者的作用更明显,且对相对前摄的双边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具有调节功能。
759-770

2015TESOL国际研讨会通知

摘要:由TESOLAsia、TESOLJournal和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201511三SOI,国际研讨会”将于2015年5月14-16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TESOL:新理论与新方法”。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国内外六位英语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RodEllis、StephenKrashen、MichaelByram、文秋芳、高一虹和陈坚林做主题报告。
770-770
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书刊评介

《二语习得之诸多研究视角》述介

摘要:二语习得是一个涉及多层面多变量的复杂语言学习过程,仅靠一种理论或非A即B的思维模式难以诠释其复杂过程。过去三十年中,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之外出现了一批其他视角,这些新理论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已有研究,但认知理论如何与其他诸多理论取长补短,携手并进,是二语习得研究面临的问题。
783-787

《双语者和多语者的语言与认知概论》述评

摘要:DeGroot的《双语者和多语者的语言与认知概论》由美国心理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共八章内容,涵盖双语儿童早期习得过程、二语词汇学习、双语者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双语者的语言控制、双语对认知的影响以及双语与大脑的关系。下面对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
788-792

《多语语料库和多语语料库分析》评介

摘要:《多语语料库和多语语料库分析》是JohnBenjamins出版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论文集,是“汉堡大学多语现象研究”系列丛书的第14卷。本书的两位主编ThomasSchmidt和KaiW6rner是德国汉堡大学多语现象特别研究中心的教授,长期致力于多语语境下的语言研究。
793-798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

799-800

GeoffreyLeech:杰出而谦和的世界级语言学家

摘要:2014年8月19日,英国学术院院士、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Leech教授病逝于兰卡斯特大学办公室中,享年78岁。Leech教授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学家,一生在英语语法研究、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语料库语言学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早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师从RandolphQuirk教授,参与了著名的“英语用法调查”(SurveyofEnglishUsage)项目。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