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 31-1964/H 国内刊号
  • 1674-1234 国际刊号
  • 1.8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传播中国与翻译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特稿
词汇联想研究:前世、今生、未来1-12

摘要:词汇联想(WA)任务是一种具有心理和认知现实性、兼具质化与量化特质的实验方法,广泛应用于语言习得与加工研究。本文介绍了WA研究的理论共源(连结观、涌现观和动态观),在借助CiteSpace总览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刺激词的选取、联想词的分析、实验过程的控制以及受试个体特征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WA实验方法的发展特征,并继续从联想语境、词汇多义及两词搭配等方面展望了WA的研究趋势。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理论研究
中国学习者英语时体习得偏误分析:英汉时空差异视角13-21

摘要:英语"时""体"兼具,汉语则无"时"有"体",这一语际差异或是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时体习得偏误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借助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通过组间对比及高水平组个案剖析,考察其时体习得偏误的表征特点,探究这种偏误产生的跨语言因素及其对英语时体教学的启示。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时体习得偏误与其母语的时体特征间存在因果关系,其根源在于英、汉时空特质的差异性。这一认识对我国英语时体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语言环境、经济激励与外语能力的提高: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的外语习得影响因素研究22-30

摘要:外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是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和视角,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语言环境、经济激励对外语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除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之外,语言社会环境和经济激励等外部因素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前中国人的外语习得。特别是经济激励,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人的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其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7.65和10.7个百分点。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影响外语习得的经济社会因素的认识,同时为我国外语习得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经验证据。

中英工学期刊英文摘要共用高频词块的语步差异研究31-36

摘要:学术英语写作中,词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以工学期刊英文摘要中高频出现的三词词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共同使用的高频词块的差异,着重考察各语步上词块的形式结构和语篇功能对中国作者词块使用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共用的高频词块在总体及个体使用频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词块结构和词块功能是影响词块在各语步使用频率的重要因素,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互关系。该研究的发现为中国学习者的词块习得及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启示。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实践研究
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论文写作问题研究37-43

摘要:相比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论文研究,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性论文写作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通过对27所院校40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国际会议论文进行分析调查,发现这些英语论文的语言错误较少,但论文引用文献尤其是同类研究文献很少,对结果的讨论不够充分、学术规范也不很严谨、论文的逻辑思维不缜密、语言表达不正式等问题。访谈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阅读专业文献的困难使他们无法有效引用国际同类研究,缺少学术论文写作的专门训练使他们在遵守学术规范、有效组织论文结构和运用正式程度较高的语体方面都存在问题。同时也受到母语写作和思维的迁移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本研究对于开展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学术英语写作和研究论文写作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影响的研究44-50

摘要:本文将思辨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自变量,语言因素为中介变量,综合考察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的直接影响,及通过其他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形成的间接影响。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包含一个结构模型与五个测量模型,共含有5个潜在变量与13个观测变量。被试为来自4所省属高校9个自然班的232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研究发现,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具有整体预测力,能够解释一定比例的二语写作成绩变异;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有直接影响;思辨能力通过不同路径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间接影响。研究表明,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此发现不仅可以开拓相关领域的研究视野,而且也启示我们在二语写作教学中关注语言因素贡献的同时,还应重视思辨能力在二语写作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回顾与思考(2002—2016)51-56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02—2016年刊登在我国18种外语类期刊上的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从形成性评价研究的总体趋向、对象、领域、内容和方法等5个层面评述这十五年我国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的概貌与发展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数量保持动态增长;(2)研究视角不断学科融合;(3)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4)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学历层的外语学习者;(5)研究内容由过程性评价向动态即时评价发展。文章对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视角、对象、结论、政策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不足与建议。最后,文章展望了我国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发展前景。

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1990—2015):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57-63

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SSCI核心合集中有关学术英语写作的2176篇文献进行深度分析,绘制出近二十五年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及其聚类知识图谱,汇总了兼具高影响力和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研究发现,在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1)影响力最大的前三项文献是Swales(1990)、Biber等(1999)和Hyland(2000);2)转折点意义最大的前三项文献是Ivanic(1998)、Berkenkotter和Huckin(1995)及Myers(1989);3)前沿性课题主要包括文化差异、反馈、词块和国际发表。

论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64-67

摘要:本文探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出以专业核心课为基础、专业选修课为提升、专业平台课为延续、通识通修课和新生研讨课为拓展的四位一体的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教学体系,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构建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分层次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例68-75

摘要:近年来,伴随国家高招政策的调整,地方高校生源日益多样化,加剧了大学新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根据新生入学分级测试成绩将学生分成基础班、普通班、提高班及全英班。不同班级之间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差异化,在教学形式上实行立体化,使各班的英语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例,介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分层次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期对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翻译研究
中华典籍翻译主体辨——兼评《〈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76-82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华典籍由谁来翻译,这个问题还存在多元声音。针对该现状,本文结合《〈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一书,对"翻译主体"进行分析与探讨,侧重比较中国翻译家和西方汉学家在典籍翻译中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和特色、译出效果等问题,提出三方面观点:一是谋求多元互补译者模式;二是用"送出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双向思维考察翻译动因;三是从"文化传真"和"文化改写"角度透视翻译诗学。

王维诗歌的世界文学性的动态生成83-89

摘要: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书写与超然阅读的结果。本文追溯了王维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及椭圆折射与翻译历程。我们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王诗英译文趋于口语化,迎合了美国诗学革新的需求。而后在60—70年代,其诗歌中的道禅意蕴在美国"逆文化运动"中得到放大和挖掘,同时汉学界笺注性翻译也助推了翻译充分性的实现。当下,译者从荒野哲学和深层生态主义的角度,挖掘并阐发了王诗中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中西生态智慧的会通。这一译介历程表明,王诗自身的艺术文化精神与美国诗学和文化需求,共同对王诗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折射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创译,这使得其诗歌艺术性和文化意蕴得到不断的阐释、辐射与接受,从而成就了其世界文学性翻译诗学特征。

于“评论”中见真知——本雅明“纯语言”概念的贝尔曼解读90-95

摘要:法国译论家贝尔曼(Antoine Berman)在《翻译的时代》一书中,以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的"评论"视角,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了解读,对文中若干晦翳不明之处做出了详尽诠释。本文试图循着贝氏的解读进路,重新审视本雅明最易招致后世研究者断章取义形成误读的"纯语言"概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直译"理念,以期辨明它们在本雅明语境下的真实理论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