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法、国外外语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外语测试、方法与技巧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674-1234
  • 国内刊号:31-1964/H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25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3
  • 综合影响因子:0.857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特稿一

投射之“屏幕”与反观之“镜子”——对中国英语教育三十年冷热情绪的思考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英语教育激发了各种强烈的情绪情感,包括:以八九十年代为代表的"多快好省"激情与亢奋,与其相联系的是经济腾飞、发财致富的强国强己之梦;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变得突出的"费时低效"焦虑与沮丧,因英语的学习成就与期待目标相差甚远;世纪之交开始,在包括近期"英语退出高考"政策酝酿等事件中凸显出的担忧与恐惧,与其相联系的是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被蚕食的威胁。这些不无矛盾的情绪情感体现于语言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学习者诸多层面的话语之中;蕴涵在矛盾之中的是国人持久的心理情结,即对文化认同的维持与扩展、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憎恨。英语教育像是一块屏幕,在其两面投射着我们的爱与恨。这一心理情结植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情境,同时也通过话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自我固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情境中,这块屏幕或许应该转变为一面镜子,供我们反观矛盾的认同需求。在清晰的觉察之下,我们应能放下一些忽冷忽热的"疯狂"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开放性、对话性、创造性的心态对待外语与母语教育,达到"1+1〉2"的"生产性"效果。
1-7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特稿二

我的三十年——怎样从事中国当代小说的德译

摘要:本文是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最主要译者之一高立希(Ulrich Kautz)先生在2014年4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镜中之镜:中国当代文学及其译介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在这个发言中,高立希先生基于他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三十年经验回答了如下问题:怎样把中国当代文学引入德国?翻译在这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具体而言,他探讨的话题包括:德国读者为什么要看中国小说?目前德国能买到哪些作家的德文译本?德国出版社在选择翻译中文书籍时,有什么限度和偏好?德国汉学家选择翻译对象的标准是什么?德国汉学家(包括高立希本人)在翻译中国小说时碰到的普遍困难是什么?高立希本人在翻译当代中国小说时采取了哪些策略?
8-11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理论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国际姿态及努力程度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摘要:本研究综合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国际姿态的理论框架,探讨自我系统的三个维度、国际姿态和英语学习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调查数据来自1021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学习经验、理想自我和国际姿态对努力程度有直接影响;学习经验、应该自我和国际姿态直接影响理想自我;学习经验对国际姿态有直接影响。跨组不变性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经验对努力程度的影响增强,理想自我对努力程度的影响则减弱。
12-18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模型在中国不同英语学习者群体中的效度分析

摘要:本文在D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研究框架下,以中国不同英语学习者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一项实证研究,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模型进行了一次效度验证。实证调查工具为两份调查问卷,共收集了956名被试的调查数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了拟合标准;路径分析统计结果也显示模型的绝大部分路径是显著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群体中,"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模型的效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19-23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摘要:本文基于国外学者对形成性评估效度和信度理论的研究,提出适用于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本框架采用Messick(1989)的"整体效度观",把形成性评估的效度界定为,评估结果的解释和使用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步?效度验证应当从评估的构念、任务、过程、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后果和课堂环境等方面收集证据。参照Bachman&Palmer(2010)的AUA模式,本框架明确了效度验证所要回答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24-31

隐喻图绘与语篇空间识解

摘要:隐喻和语篇之间关系的研究促进了对两者认识的协同发展。在隐喻通过语篇获得了实证数据支持的同时,隐喻在建构和组织语篇中的能动作用也日渐显现。而隐喻作用下的语篇则由被动的数据解构体转变成积极的生成空间,具有可识解性。我们认为,语篇空间是一个由隐喻绘制的认知图,隐喻图绘的详略度、突显度、视角和动态性等识解手段,赋予了语篇意义和生命。据此,本文以Virginia Woolf的演说"女性的职业"为例,论证语篇空间意义识解过程中隐喻的认知图绘功能,为隐喻应用研究以及认知语法介入语篇研究提供启示。
32-36

英语语流中词汇识别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停顿式听写法(paused transcription),比较英语听力中以下各组词的识别率:实词和虚词,名词和动词,介词词组中的介词和动词词组中的介词。目的旨在通过英语语流中的词汇识别来探究学生听力过程中注意力的分配。结果表明,实词、名词和介词短语中的介词的平均识别率均高于相对应的虚词、动词和动词短语中的介词。另外,研究还发现名词和动词的识别率均较高的学生听力成绩较高,能完整写出介词词组的学生远远多于写出动词词组的学生。
37-4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实践研究

从高校美国文学教材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摘要:结束之后,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文学史、作品选读和文学批评理论等三个方面考查当时的高校美国文学教材,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尽管在研究方法上有着共同的时代局限性,但其编写体例、作家作品选择以及评介等都表明,在高校学术体制重建和发展时期,美国文学教学正逐步摆脱旧的研究视角,自觉吸纳国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为未来美国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43-49

英汉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音感知及言语理解度的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说话人,以英语专业研究生和英美留学生为听话人,考察了听话人对说话人口音的感知以及说话人的口音对听话人理解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英汉本族语者都认为韵律特征和口音感知最相关,而在口音和言语理解度的关系上存在较大差异。英语本族语者认为韵律特征与言语理解度关系最密切,而汉语本族语者则认为韵律特征在言语理解过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研究结果对二语语音习得理论构建和语音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50-54

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点探讨

摘要:针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出现的争议,本文对该问题做了探讨。基于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呈现"大学英语学习专业化,专业课程学习国际化"的现状,本文以教学的角度,从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变化和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等两个方面阐述观点并予以论证。
55-58

德译《水浒传》——欧洲最早、最奇、最经典的译本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一百多年前曾在欧洲被广为译介,国内学界一般认为法国汉学家巴赞是欧洲最先翻译水浒故事片段的译者,但史料证明,德国汉学家在1834年就节译了该小说中的章回,时间上比巴赞的翻译早整整16年,同时,此后陆续问世的德译本《水浒传》,也各具特色,形成欧译《水浒传》之林中的独特风景。本文对《水浒传》三个德译本及其译者的情况作粗浅的梳理,以实例阐述其各自的特征。
66-75

以介为主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摘要:针对目前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译介研究中1949年以前的空白和不清表述的研究现状,本文借助大成老旧刊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两个专业文献库进行细致考据,首次指出弗罗斯特及其诗歌在中国1949年以前的译介并非空白,而是成果累累,有介有译,并厘清了我国首位译介弗诗的译者和译作这两个重大史实。研究结果比现有论述提前了14年,同时对该时期的译介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成因分析。
82-88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摘要:"人本主义"价值观贯穿于阿瑟·韦利的中国经典翻译,尤其体现于他的中国诗歌翻译。这种价值观"向外"体现在尊重与平等看待"他者"文化,具体反映在他的翻译诗学和翻译方法上:发明"跳跃韵律"以凸显中国诗形貌,采用直译方法以彰显中国诗意象;"向内"体现在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品性,具体反映在他的中国诗歌翻译取向上:钟情于陶渊明、白居易及袁枚这类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的隐逸诗人,其"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呼应。
89-93

Titles,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94-96

“亚洲ESP教学与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

摘要:为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第四届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七届亚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5年9月25—27日在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本届国际研讨会是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会、台湾:号门用途英语研究会和香港理工大学英文学院专业英语交流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