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认知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专栏
认知语义对比:理论、原则、目标与方法1-7

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论述了认知语义对比的本质特征及其三个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作为认知语义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合理性和前沿性,提出了认知语义对比研究的四个基本原则、三个主要目标,介绍了认知语义对比应该有机结合的四种主要方法,指出了认知语义对比研究的四条方法论意义。

认知翻译研究的观念和方法8-12

摘要:认知视角的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研究的理论视角从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到后来的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研究方法则经历了早期实验、实证研究,过渡到有声思维法、键盘记录法、眼动追踪法、神经成像技术等。梳理已有研究发现,西方的认知翻译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上不断革故鼎新,在探索译者思维过程这个"黑匣子"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发展。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仍然处于评介阶段,未来的认知翻译研究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认知类型学:跨语言差异与共性的认知阐释13-19

摘要:本文主张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走向融合,倡导建立一个新的语言学分支--认知类型学,以顺应语言研究的需要和语言学理论发展的趋势。文章阐述了认知类型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以及部分研究成果。认知类型学整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理论假设的优势和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特定参数分布描写的优势,以认知概念空间或认知类型和跨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为基点,解释跨语言在形-义对应关系上的规律,以期使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能够在认知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下得到更好的阐释。

概念隐喻、转喻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方法探讨20-27

摘要:近年来,概念隐喻、转喻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趋势,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知语言学领域中隐喻、转喻研究的热点主要涉及隐喻、转喻多维度上的变异,隐喻、转喻的标注和识别,隐喻、转喻理解的在线加工,以及多模态隐喻、转喻等。在方法论上,大量研究利用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有关技术手段,为概念隐喻、转喻理论提供了实证证据。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基于层级观和互动观的汉语动结构式句法语义界面分析28-33

摘要:层级观和互动观是构式语法理论的两种基本思想,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的层级观和互动观,重新审视了汉语动结构式的句法语义界面问题,认为汉语动结构式是复杂述谓构式,提出其句法语义界面研究涉及三个层级和三重互动关系,即微观层级的动词、中观层级的动结构式、宏观层级的论元结构构式和中观层级动结构式的句法语义映射关系、微观层级动词与中观层级动结构式的互动关系、中观层级动结构式与宏观层级论元结构构式互动关系,构建了基于层级和互动的动结构式句法语义界面分析的新框架。

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致使构式”的语言特征研究--以“into V-ing致使构式”为例34-39

摘要:本文参照Stefanowitch、Kim、Quirk和Biber等对致使谓词和结果谓词的语义分类,采用构式搭配分析法,探究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中"into V-ing致使构式"的语言特征。通过对"into V-ing致使构式"进行检索、计算和分析,我们发现:1)在"into V-ing致使构式"中,致使谓词中的欺诈类谓词与"into V-ing致使构式"之间的语义关联度最强;2)致使谓词中一些谓词的实词基形和屈折变形与"into V-ing致使构式"之间的吸引力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词项归并;3)在"into V-ing致使构式"中,欺诈类致使谓词与心理类结果谓词组合时最具意义连贯性;4)致使谓词的语义类别及其对文本类型的选择各具倾向性。该研究进一步充实了构式的语言学特征研究内容。

引发态度的语义特征新释40-44

摘要:作为特殊的话语评价方式,引发态度将心智模型的情感知识用于涵义赋码,在事实复述中隐现说话者的评价行为。本研究基于意义的社会认知观,讨论引发态度的生成理据、编码形式以及隐现程度,展示语义再生产、分布义韵与跨文化差异等引发机制。研究发现引发态度是联盟读者、构建归顺式阅读定位的评价策略。说话者可自主创造态度涵义,以特定的韵律逻辑引导评价认识,展现态度涵义存在的文化特异性。本研究旨在拓展引发态度的理论空间,提供一种解释评价话语的新路径。

认知修辞视阈下的叙事语篇理解45-49

摘要:语篇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叙事语篇作为语篇类型之一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本研究基于中西经典修辞学理论,借鉴文学领域对叙事的研究,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构式语法,探讨认知修辞视野下的叙事语篇。研究发现,中西经典修辞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能够厘清叙事语篇的内在特征,并对叙事语篇有很强的解释力。

外语教学杂志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语院校人才全球素养培养50-55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出中国对全球治理困境的理性反思,也对外语院校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外语院校应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输送具有全球素养的优秀人才。全球素养包括:熟知中国的国情和政情、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参与全球治理的知识储备。为有效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人才,外语院校应抓好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践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建好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英语专业与其他语种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关系解读55-60

摘要:2018年颁布的英语专业和其他语种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各语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本文通过对比,解读英语专业与其他语种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的共核与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语种专业的内涵,为国标指导下英语专业和其他语种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议。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比较:教学材料设计与使用61-65

摘要:本文对比基于"产出导向法"和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材料在设计和使用方面的异同。两种教学材料都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也都关注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但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材料文本与使用场景的真实性、材料使用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和教师作用的关注,以及材料使用有效性评价方面存在差异。对比发现,"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在教学对象上更符合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兼顾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在教学流程上使输入和输出的结合更紧密,更加适用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课堂口头报告的评价标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66-71

摘要: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路径,围绕口头报告任务中不同主体对评价标准的认识和实践展开,探索如何设计和使用口头报告评价标准促进教学。研究搜集对11位教师的单人访谈和60位学生一学期同伴反馈文本,采用三级编码方式,得出评价标准性质、内容、产生、使用和作用五项类属。研究发现标准透明化值得提倡。师生都需要直观的评价标准指引以关注从表层内容到深层能力的各项维度。再者,评价标准应与其他评价任务保持建构性一致,共同指向课程的目标能力。研究进一步将发现去具体化,得出三个抽象程度更高的原则:评价标准的透明性、具体性和一致性。本研究在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将有助于培养教师课堂评估素养,完善大学英语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建立。

基于自动评价系统的多元反馈对英语作文修改的影响研究72-76

摘要:本研究基于文本分析和访谈,通过考察学生作文修改数量、修改类型和修改效果,探讨基于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多元反馈对学生作文修改的影响。结果显示,多元反馈可以通过发挥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优势弥补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不足,对学生作文修改有积极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发挥批改网的评价助学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写作修改能力;发挥同伴反馈的互评促学作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发挥教师反馈的评价导学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写作修改能力。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葛浩文乡土风格翻译之论及其行为的倾向性77-82

摘要:风格翻译是译学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汉语乡土文学作品乡土风格的翻译研究却比较薄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是一位公认的成功翻译家,他不仅发表过有关中国乡土文学乡土风格之论,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有必要对其乡土风格之论进行条分缕析并在其实践上进行验证,才会为未来的有关翻译实践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并让有关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研究发现,奈达等人有关"翻译"的两个层次,也适用于描写葛浩文的汉语乡土文学翻译实践。葛浩文在确保交际信息通达和乡土风格再现之间,行为呈现为选择性,在不影响交际信息通达的前提下,偏于对原文乡土风格的再现。

清末政治小说的译介及翻译现代性问题83-87

摘要:文章从现代性的概念入手,考察清末政治小说的翻译和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翻译现代性。政治小说表达的民族国家想象是19世纪末身处民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精神诉求: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国家形式。通过对翻译政治小说的接受分析,文章发现翻译现代性的两层涵义:一是对西方现代性话语的接受和传播;二是在翻译和接受中受到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交互作用。正是由于这种交互作用,由翻译政治小说直接催生的清末政治小说的现代性内涵体现的是中国历史接受语境的特定意义:对立宪政体的乌托邦想象。

汉译英过程中的平行处理--基于眼动和键击的实证研究88-93

摘要:本研究以眼动追踪法和键盘记录法探讨译者在从母语汉语译入英语时,源语理解和目的语产出的平行处理过程。四项眼动-键击指标数据:注意总时长、注意单位次数、注意单位时长和瞳扩分别导入广义线性模型,从不同层面描绘译者的认知注意力分配模式。数据结果证实了在汉译英过程中存在平行处理。同时,大多数指标显示在源语理解处理、目的语产出处理和平行处理这三个加工类型中,平行处理所耗费的认知负荷量是最少的。

性别主义视域下宋碧云《啼笑皆非》汉译研究93-98

摘要:本文基于性别主义翻译理论,以宋碧云《啼笑皆非》汉译本为例,分析了性别意识和政治倾向对宋译文本重建的实际影响。文章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曲意不忠"和对身份的"叛逆重塑"对译作的实际呈现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使时代译作得以焕发新生。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尼日利亚奥尼查市场文学的肇兴与影响99-103

摘要:奥尼查市场文学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是尼日利亚现代文学发生期出现的重要文学、文化现象,其肇兴与繁荣既是英国殖民入侵和殖民统治的结果,也是尼日利亚大众积极参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结果。整体而言,市场文学既有对现代生活的书写,亦不乏向"非洲传统"的致敬,同时也反映了尼日利亚人民"去殖民"思想的启蒙,它所表现出的大众趣味与前殖民时期尼日利亚人民的情趣已迥然不同,对尼日利亚英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想全面了解尼日利亚现代英语发展的源流,对这一规模庞大的大众文学、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