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专栏: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创新1-6

摘要:本文谈了三个问题:1)对比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论述对比研究对于外语教学与翻译研究的意义;2)对比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讨论方法和方法论的理论问题以及对比研究的主要方法;3)英汉对比理论上的创新,主要谈中国对比语言学者近年来在对比研究上做出的贡献。

关于外语界语言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论具有汉语特质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7-11

摘要:本文在分析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我们认为,外语界语言学研究应当立足汉语,借鉴国外研究资源,据"汉"释"汉",把握国际语言学研究动态,努力为构建具有汉语特质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表状态变化句子的共核:变化复合体12-16

摘要:表达状态变化的既有简单的自成句,也有复杂的使成句。自成句只表达状态变化,而使成句表征动作致成结果的致使关系。英语和汉语表达状态变化的句子都含变元和变化复合体。变元是发生状态变化的主体,变化复合体由"变元+变化结果"构成。这一复合体构成这类句子的核心信息,是它们的共核和常项,同时具有跨语言的共性。以变元和变化复合体为基础,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探讨英汉语表达状态变化句式(如动结式)之间的关系和转换,也将有助于英汉语之间在表达状态变化方面的对比研究乃至翻译研究。

外语教学杂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稿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我的外语教学和研究之路17-20

摘要:40年,在人类历史中只是一个瞬间。但对中国人来说,1978至2018这短短40年间,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是人类在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惊天巨变。这40年,中国改革开放,枯木逢春,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难以置信的巨大成就,社会、文化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研究
多核并行架构:多模态研究的范式、路径及领域问题之辨21-26

摘要:根据库恩关于科学范式的定义,多模态研究可以视为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科学中"多核并行架构"、综合多种路径的整合性研究范式。多模态概念可归结为三个:1)将其视为感官及相应的神经系统;2)将其视为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创造意义的符号资源;3)将其定义为人机交互中的信息呈现方式。多模态研究的路径及领域包括:1)符号学属性的研究;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3)神经科学、人机交互与学习科学中的研究。目前,多模态研究范式下的不同路径被应用于多个领域,正向探索人类多模态互动的脑机制、行为规律等基础性研究以及多模态应用性研发两个方向不断拓展。

语言自然生态研究:源起与发展26-31

摘要:生态语言学是人类在全球化浪潮中,对语言与生态相互关系的一种反思。自语言学家Haugen提出"语言生态"的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与其环境间关系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解读语言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路径。本文以语言的自然生态为起点,梳理这一研究路径的源起与发展,以期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论瞬时性:汉语时间表征的经验基础32-36

摘要:时间本身较为抽象,其语言表征往往需要借助于空间概念和空间表达。但是,时间一定有其自身无关乎空间的特征,即瞬时性,才能使空间概念有隐喻映射的对象。本文首先对Evans(2013)提出的时间参照框架进行述介,并据此尝试构建起时间表征层现框架,然后论证时间参照框架和时间表征层现框架在汉语中的可行性,为瞬时性是时间表征的经验基础这一观点提供跨语言的论据。

礼貌作为社会实践的模因学阐释37-41

摘要:在过去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礼貌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却鲜见运用模因学理论对礼貌展开讨论。本文以模因理论为视角,围绕第三波礼貌研究范式下的代表性成果--礼貌实践观中的三个核心概念阐释了礼貌作为社会实践的模因属性。研究发现,作为一种评价性的社会实践,礼貌的模因属性本质上源自社会实践的模因属性,并且反映在道德秩序、时间和社会空间维度上的方方面面。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是理解礼貌实践的关键,从模因学视角考察礼貌现象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礼貌实践的本质以及礼貌研究发展的趋势。

语言演化渐变论与突变论的对立与兼容42-46

摘要:语言的物种特征必然要求语言起源和演化解释。渐变论以达尔文主义为基础,认为语言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为应对各种生存压力而逐渐获得的适应能力,最终陷入演化功能目的论陷阱;突变论以新达尔文主义为基础,认为句法合并是个体基因突变,但否认了前体单元或原型语言。语言演化需从根本上回答语言和其它动物交际方式之间的非连续问题。语言演化是渐变过程中的突变,合并是人类获得的没有跨语言差异的可遗传生物机能,原型语言或前体单元等则是渐变,语言演变表明了表型的发育可塑性。语言渐变和突变的兼容符合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思想,超越了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的二元对立。

汉语新词新语超常及其典型性与规范化研究47-52

摘要:新词新语超常类别有三:偏正、同位式复合词及整个词复杂转喻,共计19小类。主要表现如下:成分所表征的概念在同一框架中各自所处的逻辑结构层次之差超过三级,成分所表征的概念隶属两个不同框架,中心和限定成分均复杂转喻,限定成分跨框架转喻,限定成分概念内容全部脱落后回补新内容。本研究发现,新词新语超常成因复杂,典型性级差明显,规范化的主力军是文化人。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及其建设53-58

摘要:2012年以来,随着"慕课"影响力的广布,在线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获得了主管部门、一线教师、出版机构的普遍关注。基于两大学习平台的研发理念与实践(TRP与Star English),本项研究分前沿背景、总体思路、问题导向、模式特征、建设原则、经验体会、展望未来7个部分,阐述英语在线课程建设中的一些要点与难点,探索"外语资源+平台技术"的协同创新之路,旨在提高大学英语在线课程的建设水平。

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实证研究59-65

摘要:本研究针对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发放调查问卷,在5所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中回收有效问卷636份。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量表由"价值调控"、"掌握目标唤起"、"设备控制"、"兴趣提升"、"同伴互助"和"自我奖励"六因子构成。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价值调控"、"兴趣提升"和"掌握目标唤起"的使用频率较高。女生对大多数策略的使用频率显著好于男生。英语专业学生的策略使用总体上好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策略使用不存在显著差异。

语言模板在英语辩论课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66-71

摘要:在语言学习中融入思辨能力培养的外语教育理念在中国英语教育界已日益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将这一理念有效地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尚在探索阶段。本文考查了英语辩论课中使用语言模板对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聚焦使用语言模板对学生掌握反驳技巧的影响。研究发现,模板能够引导学生思维,起到提高反驳技巧的作用,但需要反复使用和练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转喻能力与写作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72-77

摘要:转喻能力是语言学习者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与交际能力。本研究探讨了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转喻能力的发展与其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40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按照其写作水平高低被分配到两个实验组,接受转喻能力的培养训练,然后进行转喻能力的评估;并再次按照转喻能力水平分为两组,最后进行写作水平的再评估。结果显示:1)经过培养,学生的转喻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经过培养,其转喻能力发展比写作水平低的学生幅度要大;3)转喻能力高的学生写作水平比转喻能力低的学生略胜一筹。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写作水平高低影响转喻能力的发展;2)转喻能力的提高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口译的交际协调论--兼论“口译只是认知处理技能吗?”78-83

摘要:目前主流的口译教学理念主要围绕口译的认知处理技能来展开教学。那么,口译技能只是认知处理技能吗?本文提出,口译是一种以译员为跨语言中介的人际交际互动行为和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是达成跨语言的交际沟通,因此,跨语言交际协调技能是口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份。本文在系统梳理国际范围内视口译为交际协调活动的相关研究包括法庭口译研究、医疗口译研究和手语传译研究等的基础上,建构口译的交际协调论,为口译的交际协调技能教学提供理念基础。

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废都》葛浩文英译本为例84-89

摘要:贾平凹在小说《废都》中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在成就原作文学性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挑战。在翻译《废都》时,葛浩文为忠实原著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处理原文中的前景化语言,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效果。分析葛浩文《废都》译本的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对译本质量评价有着重要价值,对于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亦具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甲午战争后晚清翻译界对国民“军人意识”的培养90-95

摘要:甲午海战后,以维新派和留学生为主体的翻译界将军事救国实践付诸于以兵魂重塑国魂,推行军国民教育,促使全民从柔弱文人心态转向尚武,提升国民战斗力。翻译界培养国民"军人意识"的方式主要包括:编译新闻以普及军事知识;翻译军事强人传记以强化外竞意识;翻译小说以提倡尚武冒险精神。

从“第三语码的拓展”看语料库翻译学动向95-99

摘要: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本特征不再局限于翻译共性层面,语域因素、源语影响、语言的历时发展、语言接触的社会要素以及认知因素的相互交织逐渐为学界所重视,将"第三语码"推向了更为广阔和纵深的空间。本文根据第五届"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大会"议题,梳理该领域当前的研究重点和前沿课题,以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走向。翻译文本作为语言接触变体对于第三语码的拓展,以及对于目标语语言发展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是国际上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