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国内热点话题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4

摘要: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作为中国第一个覆盖全学段的英语能力测评标准,其能力分级体现了我国各学段学生英语水平与描述语所描述能力的对应关系,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梳理了量袁五级和六级描述语的相关要求,指出量表有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规范化,面向运用的语言能力标准契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理念;分析了量表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师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影响。

语义化学科知识教学模式探索4-10

摘要:研究学科外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如何教好它。要教好它就需要认识它的特点,以及如何教好它的基本教学模式。本文根据学科知识从理工科学科性极强的学科语言到接近日常语言的学科性较弱的语言,如社会学、人类学等,形成一个连续体的特点,根据Bemstein的知识话语体系来选择相关的话语类别;根据Maton的语义波理论(语义发展模式)建立了一个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别可选择的语义波类型选择系统,这样,就可以根据知识类别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来教授它;运用新伦敦小组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和设计学习理论来设计教学模式,通过多元能力培养模式的不同阶段来实现语义波的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这三种理论从三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且操作性强的学科外语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杂志国际研究热点
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国际热点与趋势分析(2006-2017)11-18

摘要:本文借助CiteSpace这一文献计量软件,从发文、引文、研究热点与趋势三个维度,对2006-2017年Web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3810篇第二语言教师教育论文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1)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总发文量大、增长迅速;论文作者主要来自美国和亚太地区国家;2)从被引角度分析,高被引作者来自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高被引文献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理论、质性研究、教师认知、双语教育和儿童读写能力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关系等方面;TESOL Quarterly、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和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等语言和教育类刊物属于高被引刊物;3)从研究热点与趋势看,现阶段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中的职前培养、教师认知、教师身份、专业文化等主流议题,近年来,教师教育中的性别维度、高校和学前阶段的教师发展受到关注。最后,本文对国内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提出建议。

二语语用习得国际研究热点及趋势18-23

摘要:二语语用研究近年来在国际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献发表数量稳步增加,涌现了许多新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就以上方面对近年来二语语用学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对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系统分析了2006--2016年间国际二语语用习得的研究成果,旨在勾勒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二语语用习得研究从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设计、语料来源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英汉转喻构词理据对比研究24-28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为指导,考察转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在英汉构词中的作用,揭示了转喻构词的方式和规律,证明了转喻是英汉构词的重要方式,指出了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异同并分析了异同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就跨语言比较而言,英汉语之间相似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环境决定着转喻构词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同大于异的趋势;而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三点:一是汉族人比英语族人更重形象思维,故汉语中存在更多基于意象的转喻构词形式;二是汉族人早期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农耕特点,这导致汉语中存在大量以动植物和农业生产为源域的转喻词;三是由于英语更适合功能转换,而汉语则更适合事件要素之间相互转指,由此导致英语中存在很多基于功能转换的转喻词,而汉语中则存在大量由事件要素之间转指而构成的转喻词。

“后真相”时代话语研究的新路径:批评架构分析29-34

摘要:后真相时代的话语扑朔迷离,往往事实被掩盖,真相被扭曲,话语研究面临新的挑战。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社会文化视角解释话语结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架构理论侧重于从认知视角阐释话语理解和接受的认知机制。鉴于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根本使命和主要理念基本一致,二者日趋融合。为了更加客观地分析话语和理性地看待问题,本文提出批评架构分析的新路径:在描述语言特征层面引入架构的新视角;在阐释推理过程和话语之间的关系层面引入操作性更强的架构隐喻模式;在解释推理过程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层面引入道德模式作为分析意识形态的工具,使批评分析落到实处。

时空相关在汉语谓语叠式中的体现35-40

摘要:时间与空间在语言中存在相关性体现:时空隐喻体现时间的空间性表达;虚拟运动体现空间的时间性表达。本研究发现,此两种时空相关也体现于谓语叠式中:时间性叠式选择性地允准空间性表达;空间性叠式的使用体现空间的时间性表达;时空性叠式兼容时间性和空间性表达。虽然时间性叠式的空间性表达能通过隐喻性相关得以解释,但空间性或时蛰J生叠式的时间性或空间性表达则须通过动态性相关进行解释。

汉语框架卫星语素探析41-45

摘要:在Talmy类型学中,动词的框架卫星语素表征宏事件核心图式,是决定宏事件表征形式类型学特征的重要参数。通过定性研究发现,汉语此类卫星语素:1)常出现在动结式、动趋式和位置词短语中,表征运动、体相、状态变化、行为关联和实现五类宏事件核心图式;2)包括动结式的结果补语、动趋式的趋向补语、个别空间位置词以及方位构式等;3)有不同表征方式,呈现出动态性:一方面,同一卫星语素可以表征不同类别宏事件的不同核心图式;另一方面,不同卫星语素可以表征同一宏事件的同一核心图式的不同语义成分。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悲伤”情绪隐/转喻对比研究——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例46-51

摘要:本文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语料,通过语料库方法系统地考察和对比其“悲伤”情绪转喻与隐喻表征。语料分析显示,德汉语在“悲伤”的身体特征转喻表征方面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而在概念隐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诗歌作品中,诗人常用多样的感知体验来构成情绪转喻和隐喻表征;同时,具身体验和文化语境都影响转喻和隐喻的使用及其频率。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二语复杂句法加工的ERP研究——以英语现在分词为例52-58

摘要:本文以英语现在分词为切入点,通过ERP技术考察了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句子中复杂成分的认知加工特征。具体句法结构为S—V-O+V-ing,即完整的S-V-O结构后接现在分词作为宾语O的伴随状态,如Tom talked with the girl sitting at the comer,其中的sitting at the comer作后置定语用。这一句法形式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因而具有独特性,同时也是中国学生句法学习的一大难点。实验中对句法、语义和二语熟练度进行了操控,结果发现:1)中国二语者在英语现在分词的加工中未引发典型的ERP句法成分,如LAN和P600,熟练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未产生根本上的差异;2)高低水平被试在现在分词加工中都受到句法和语义作用的影响,二语中带有独特结构的复杂句加工更多地体现了一般的认知功能。

影响学生课堂交际意愿的教师因素研究59-64

摘要:通过焦点式写作和访谈,本研究考察了影响学生英语课堂交际意愿的教师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学生英语课堂交际意愿的教师因素可分为11种子类,分别从属于教学表现、本体特征、个人态度和反馈类型等四大类。从对比视角看,师生对影响交际意愿的教师因素的认识整体趋同,但在影响因素数量和程度方面存在认识差异。研究表明影响课堂交际意愿的教师因素是多维度的,应厘清教师因素对学生课堂交流意愿的影响,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测试中道德问题的认知水平研究65-69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究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测试中对道德问题的认知水平,所用问卷包含大学英语教学测试中15个典型情景,共344名大学英语教师参加了调查。研究者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师对6个测试情景中所涉及的道德问题认知水平较高;对另外6个情景中的道德问题认知水平一般;而对3个情景中的道德问题认知水平非常低。其中大学英语教师在测试保密性、成绩评定和测试实施三个维度的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研究结果启示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教学测试中的道德问题,保证教学测试的公正性与客观性。研究结果同时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胡适实用主义翻译思想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影响70-74

摘要:实用主义哲学是胡适翻译思想的根源,实用主义的进化观、实验法、实效观以及约翰·杜威工具论贯穿其翻译活动的始终。胡适采用进化的观点看待中西方文学,认为西方文学比中国文学更先进,白话语体比文言文更先进。为了向西方文学学习,胡适将白话作为文学革命的工具和突破口,通过翻译或仿写等形式解放新诗的语体和诗体、引进短篇小说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发展写实主义话剧,这些开创性的探索行为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完备。

翻译研究创新术语逻辑化问题——以“翻译生态学“VS“生态翻译学”为例75-79

摘要:翻译研究在引进与反思之后开始走向创新。学术创新的根本在于术语创新,术语创新实为概念创新。有了明确的概念,才可能有准确的判断和严谨的推理,才能做好外语文章。本文以“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之比较为例,讨论翻译学新术语定制的逻辑化问题,窥斑知豹。以利翻译研究的创新。

翻译学员双向翻译能力比较的实证研究80-85

摘要:翻译学员在翻译能力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双向翻译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值得深入探索,于翻译评测和翻译教学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借助翻译评测和语料库等分析工具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同一外语水平、不同层级的学员的双向翻译能力的能力指标。翻译评测的结果表明:学员的正向翻译成绩显著低于反向翻译成绩;学员在正向翻译时译文的词汇密度、语块数量和正确率,以及学员的自我评价都高于反向翻译;学员的自我评价与译文质量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员仍需要加强自我评价和监控能力。

政府记者会汉英口译中情态偏移的描述性研究86-91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自建语料库,系统考察了中国政府记者会汉英口译中的情态偏移特征。研究发现:译员使用情态标记时倾向于情态对等翻译,但情态语义偏移也相当频繁;三个语义维度的情态偏移分别体现出“去义务化”、“主观化”和“弱化”倾向;相较于记者提问,译员在翻译总理或外长发言时,更频繁地选择“强化”偏移;“去义务化”、“主观化”和“弱化”偏移使中国领导人和记者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友好,而“强化”偏移则凸显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和自信态度。本文认为,政府记者会汉英口译中的情态偏移规律反映了译员与源语发话人、译语听众、口译发起者、记者会主持人以及口译质量监控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译者人格与择译之本——以翻译家苏曼殊与诗人拜伦的翻译姻缘为例92-96

摘要:文章试图揭示译者人格与翻译选材的内在关联。把近代翻译家苏曼殊(1884—1918)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788--1824)之间的一对完美翻译姻缘从人格视角予以审视,认为苏曼殊对拜伦的翻译是拜伦人格在苏曼殊身上的传承与发展,是苏曼殊人格在拜伦身上的张扬与凸现。文学翻译不是消极的、无情的语符交换,而更是译者人格与作者人格的契合促成的心灵对话。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主体、结构性创伤与表征的伦理97-102

摘要: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开始出现“创伤转向”的热潮,在批评界引发广泛关注。创伤往往以其强大的破坏力,会给个体和共同体带来巨大伤害,但创伤同样为新的个体和集体身份的重塑及巩固带来了可能性。在这一意义上,创伤的复原实质上同样是主体重塑的过程。与现代社会相伴随的工业化、殖民统治、环境污染、迁徙以及频繁发生的恐怖活动,使得创伤成为日常体验。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更使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创伤性事件都能够快捷地传递给每一个人,不断加深大众的创伤体验。在对结构性创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创伤表征是一种具有伦理意义的行为,在全球化时代,创伤理论在重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存在于第三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的创伤。因此,在致力于个体或共同体主体性的建构、重塑和巩固的同时,创伤表征还可以成为弱势群体赋权的利器,为构建更为和谐、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秩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