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隐喻研究认识论的前提性批判——“假物说”与“指事说”的理论意蕴1-6

摘要:对于隐喻运用机制,古今中外有学者认为,其基础性的因素或要动用到"物",或要指称"事",这可分别称为"假物说"与"指事说"。然而,不基于"事"的自然物,例如自然界里客观存在的江河湖海,其价值和意义是难以确定的,只有参与到"事"的"物"才被赋予一定的意义。这样看来隐喻运用的基础性因素,归根到底是"事"而不是本然形态的"物",不宜笼统地提"通过一物以理解和经验另一物",只用本体论事实的分析是不够完善的,还须要引进本体论承诺的分析。从"假物说"发展为"指事说",是对纯粹本然状态的物的扬弃,也意味着承诺该物之现实应然性。隐喻里的"物"是本然存在的物与体现了主体目的性与语境制约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统一,这样的统一是由做"事"而获得的。

从范畴动态化角度看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以汉语“但是”为例7-13

摘要: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近年来常被学者们关注,特别是二者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是否相互关联,如何彼此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归纳学者们对词汇化和语法化关系的论述。其次,词汇化与语法化从根本上说都涉及到词义范畴的动态发展。我们从词义动态范畴化角度,以汉语中合成词"但是"为例,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词汇化,语法化及(作为语法化之深化的)主观化在动态范畴化历程中构成一个连续统的关系:词汇化是语法化的预备阶段,即动态范畴化的第一阶段(但其同时涉及单个语素的语法化);语法化是动态范畴化的过渡,处于第二阶段;而主观化是语法化的深入,处于动态范畴化的第三阶段。

语篇语义视角下新闻报道参与者的身份识别资源研究14-18

摘要:参与者的身份识别系统虽然体现的是语篇意义,但其选择也受到经验意义的影响。本文借助马丁的语篇语义框架,分析经验意义如何与语篇意义协作,共同影响新闻报道语篇对识别系统的选择。分析发现,名词词组和专有名词可通过添加修饰语或详述成分扩展参与者的经验意义,因此成为新闻报道语篇中的主要识别资源。

词频计量指标与汉语语体演化19-24

摘要:本文将计量语言学中的词频计量指标引入汉语语体演化研究,对词频计量指标的应用进行了举例。首先,我们选择a指数和lambda值作为检验指标,并从共时的角度检验了a指数和lambda值是否具有检测汉语语体变化的能力,结果显示,两个指标都能够区分汉语中不同的语体,而且lambda值的区分能力更强。在此基础上,我们用lambda值检验了所选现代汉语小说文本的语体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现代汉语小说的语体在1919年至2017年近100年时间里并无显著变化。

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动词研究24-29

摘要:言语行为(SA)与言语行为动词(SAVs)关系密切,极易混淆。本文从二者的关系、区别以及言语行为认定过程中言语行为动词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SA是语言共有的,SAVs是单语特有的,是SA在语言层面的投射;SA属于概念层,SAVs属于词汇—语义层,两者在各自层面都有分类的需求;SAVs不同程度地介入SA的认定过程,是概念层与语义层的接口,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汉语言语交际中前序列与前序序列的会话分析研究——以请求行为为例30-35

摘要:本研究采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在观察和分析50个发生在真实情景下的请求行为的录音及转写的基础上,提出了前序序列这一概念。通过和序列结构中的前序列作对比,前序序列被分为一般前序序列和特定类型前序序列,其中后者还包括一种搭桥型前序序列。前序序列的交际意义主要在于为根序列所执行的行为的出现起铺垫、缓冲及桥梁作用。

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建构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探讨36-41

摘要:多模态文体学是符号学理论和文体学理论结合的产物,旨在研究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在语篇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尤其关注模态协同的文体效应。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多模态文体学孕育于语言模态文体研究的土壤,在理论根基上依赖语言学理论,因此在理论建构和应用方面均遇到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多模态功能文体综合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和分析,然后对多模态文体的定义、多模态语篇的界定、多模态语法的建构以及语境对意义和模态选择的制约机制等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为深入探索多模态文体研究的理论范式和发展一个系统的多模态文体学理论提供参考。

突发事件中官方声明的立场与对话解读:介入视角42-48

摘要:官方声明作为一种特殊语类,具有丰富的评价资源,应引起研究者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系统网络的介入子系统更有助于追溯语篇的态度来源。本文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中系列官方声明为语料,对其中体现价值立场的语言资源进行追踪和分析。研究发现,声明不但通过语言体现方立场,也在方和公众间产生对话性。官方声明虽常声称"权威、可信",但受其所处立场及具体的语言表达等因素影响,声明的实际效果未必完全符合方预期。

“2018语言、翻译与认知国际高端论坛”1号征文通知48-48

摘要:目前国内外的语言认知与翻译认知研究的发展呈现出多视角和跨学科的发展趋势,成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打破学科壁垒,深化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山东科技大学拟在青岛校区承办由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主办的"2018语言、翻译与认知国际高端论坛"。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49-51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现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思想指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英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坚持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重新审视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一条龙"英语教育模式创新,深化以课程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改革,从而为促进中外平等沟通与合作,开展文明交流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理念52-56

摘要:本文对我国外语教育中的"不整"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整体外语教育理念,认为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即通过外语教育使学生在语言能力、心智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全面得到提升与发展。为此,外语课程应该整体设计,以人文通识内容为依托,融合语言与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内容、获得知识、掌握语言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教学层面,应坚持"整进整出",即整体输入、整体互动、整体输出。整体外语教育理念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现状与规划建议57-62

摘要:文章旨在调查当前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现状,并依此为外语教育规划提供建议。研究发现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程度因高校类别和高校所在地区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化素养不仅包含信息化意识和能力,还应涵盖信息化教学操作、信息化使用行为和对学生信息化外语学习行为的判断评价;绝大多数教师对于高校信息化现状和预期评价积极,并在硬件、培训和体制上提供了完善建议;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对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规划提供了建议。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口译课程“每周热词分享”教改实践探讨63-67

摘要:围绕口译课程"每周热词分享"的教改实践活动,在具体描述思路和实施步骤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对"热词"本身的选择优化以及与"热词"相关的知识扩展两方面,运用大量实例,分析探讨如何提高该口译教改实践活动的实效。

二语书面产出中结构启动的累积效应68-73

摘要:本文报道两项实证研究,考察中国学习者英语书面产出中的结构启动是否具有累积效应以及近期语言使用经验对累积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学习者英语书面产出中的结构启动效应是可累积的,学习者对语法构式的接触显著影响后续产出中的使用频率;2)累积效应受启动句分布频率的显著影响,但不受时间距离的影响;3)当后续产出任务性质发生变化时,分布频率的影响依然存在。上述发现说明,结构启动本质上是隐性学习,对二语语法构式习得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教学杂志译者惯习与译者风格研究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蓝诗玲的译者惯习研究——以《鲁迅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74-78

摘要:本文以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为依托,以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英译为案例,探讨蓝诗玲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译者惯习,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蓝诗玲的译者惯习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等方面对其翻译活动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解释蓝诗玲的中国文学英译作品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以期对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所启发和借鉴。

基于语料库的周瘦鹃翻译风格研究79-85

摘要:基于多译本语料库,通过对比周瘦鹃译文与黄建人、张经浩、陶颖等人的现代重译本,探讨周瘦鹃的翻译风格。研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出发,同时将1911年前汉语白话原创文学文本作为参照库,找寻原创文本对周瘦鹃翻译语言的影响。研究发现,周译本篇幅比现代重译本短,偏好口语化表达,关注女性人物刻画,多使用传统白话小说词汇,平均句段长也小于后者,长句段使用频率较低,趋近原创汉语的行文方式。研究还尝试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层面解释周瘦鹃翻译风格的成因。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实例化、实现化与个体化三维翻译视角——以《道德经》英译为个案86-90

摘要:系统功能路径的翻译研究主要聚焦于"对等和转换"的参数模型。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年来的新发展——实现化、实例化与个体化三个互补层级关系,提出系统功能视阈下的三维翻译视角,从语言系统、语言使用和语言使用者三个层面提供一种更为全面的"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模式。文章认为系统功能视阈下的翻译活动是经由两语言系统(源语和目标语)具体语言使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语言使用者(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意义协商。翻译过程是语际再实例化过程,实现化和个体化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并以《道德经》英译为例,详细阐释并验证了三维翻译视角的可适用性。

试论释意派译论的跨学科特质91-95

摘要:翻译研究具有跨学科性。本文以法国释意派译论为研究对象,将释意派译论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下,对其跨学科的研究与探索活动加以审视,从跨学科的维度,尤其是其跨学科引用的领域和种类两个方面,对释意派译论的跨学科研究状况与特点加以考察,从而展现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