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典型位移运动事件表征中的路径要素1-6

摘要:Leonard Talmy在词汇化模式的研究中提出:语言可以划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在这种两分法中,现代汉语和英语一样都属于卫星框架语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搜集了描述三类典型位移性运动事件的口语语料(火灾逃生、矿难升井、火山爆发),通过实证研究,对现代汉语路径语义要素的词汇化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本研究语料支持汉语是动词框架语言,不支持Talmy关于汉语是卫星框架语言的论断;研究不同的事件语域,会得出汉语是不同类型的结论。因此本文建议对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域做详尽的语言分析,寻找规律,不建议用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这种过于笼统的概念给汉语定性。

英美CEO风险话语的三维评价特征建模研究7-12

摘要:本研究以功能评价理论、概念隐喻和语义韵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三维话语评价特征框架,采用语料库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考察英美CEO风险话语中的评价特征及其对CEO风险认知的预测力。研究结果发现:1)5类功能评价标记语,7类隐喻载体词,3类语义韵搭配在CEO风险话语中存在,其中,功能评价标记语凸显。2)预期性标记语、[身体或疾病]和[战争]隐喻、积极语义韵凸显。3)3类话语评价资源通过不同路径对CEO风险认知产生直接或间接效应。就直接效应而言,3类评价特征的直接效应依次为“功能评价”、“语义韵”和“隐喻评价”;就间接效应而言,a)“功能评价”通过“隐喻评价”产生间接效应;b)“功能评价”通过“语义韵评价”产生间接效应;c)“功能评价”通过“语义韵评价”中介,间接影响“隐喻评价”,再产生间接效应;d)“语义韵评价”通过“隐喻评价”产生间接效应。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评价话语与CEO风险认知相关,从而影响企业决策的假设。本文对我们研究影响企业风险认知的语言因素以及商务话语教学与研究具有启示。

命名转喻观——以石钟山命名为例12-17

摘要:索氏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乔氏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都为唯心论,而认知语言学则与其针锋相对,力主从唯物论角度研究语言,提出了“现实—认知—语言”这一核心原则,认为语言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形成的。在认知加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当为首要,而近来的研究发现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笔者基于此提出了“命名转喻观”:人们通过“体认”感知到某事物的一个特征,就据此来为其命名,从而出现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现象。位于江西九江境内“石钟山”的命名理据曾引来多位文人骚客的关注,出现了诸多解释,其实,他们的解释都未跳出“命名转喻”这一认知机制。该观点或许还预示:人类只能求得相对局部的知识,永远识不得世界真面貌。

及物性过程模式重构18-24

摘要:本文拟对经典系统功能语法中体现概念元功能的小句及物性过程模式进行重构。这包括两层含义:由识解过程确立的及物性的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新的过程分类模式。具体而言,这一新的分类模式涉及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物质和心理两种基本经验类别;第二个维度涉及关系与作为两种识解方式;两个维度可以生成四个具有复合特征的新过程:物质-作为、物质-关系、心理-作为和心理-关系;经典理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被归入物质-作为类,所谓的存在过程则分布于四个新的过程类别中。

面子联盟与多方交际中面子行为的转化25-28

摘要:传统的礼貌研究大多以两方交际为理论预设,采用语篇研究法的“后现代”礼貌研究者虽然注重分析真实、自然的话语交际,但也没有充分考虑其他在场者对面子维护和威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汉语多方会话语料的分析发现,在多方交际中“自我”的界限可以得到延伸,从而形成共享面子得失的面子联盟,联盟成员之间的面子威胁可能会因为“贬己尊人”准则转化为对其他交际者面子的维护,即面子行为的转化。

自然会话中物体指称现象的三分模式研究29-34

摘要:在自然会话中,会话者不仅会指称现场物体,还会指称非现场物体和一类物体,以及一并指称现场和非现场物体。为了全面系统地描述和分析自然会话中的物体指称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自然会话中物体指称现象的三分模式。该模式由物体本体层,认知层和语言体现层构成。物体本体层运用现实世界、话语世界和心理世界这三个概念来探讨物体类型;认知层分析影响发话人选择物体指称语的三方面因素:听话人识别因素、会话场合因素和发话人自身的指称交际意图因素。语言体现层包含物体指称语系统以及与指称语相关的类名切换、转指等现象。

英汉名词短语多重量词结构的句法分析34-39

摘要:多重量词结构是一种存在两个量词堆叠现象的名词短语结构。本文对英汉多重量词短语研究发现,多重量词结构的允准条件并不严格,即上层CL1并不总是比下层CL2处在较低的计数层级。CL1的计数层级既可以等同于也可以高于CL2的计数层级。通过英汉多重量词结构的对比分析,本文证实了汉语遵循定指效应,英语遵循殊指效应的理论假设。

国外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相关研究述评40-45

摘要:国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领域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也存在着语料采集不自然、缺少通用标注方案、库容规模较小、标注格式不兼容、主观性标注等不足,相关的成果也主要集中于讨论多模态语料库的建库过程,而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仍很少。国内有限的多模态语料库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因此在人工智能、医疗诊断与康复、外语教学、翻译研究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研究空间。

外语教学杂志专栏:二语习得研究
国内社会性别语言定型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46-50

摘要:国内语言学界的社会性别语言定型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视角及方法趋于多元化,逐步进入本土化研究阶段,但同时存在着研究缺乏系统性、广度及深度尚显不足、过于看重差异、忽视多种因素、“述”多“评”少、原创性观点较少等不足之处。针对存在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及对策。

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51-55

摘要:本研究以66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为实验对象,英语语篇为实验材料,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水平对其词汇推理过程中的知识源使用及推理成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低语言水平受试在词汇推理过程中使用的知识源类型呈共享模式,均涉及包括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在内的语言知识源和以世界知识为主的非语言知识源,且其各知识源使用的相对频率大体趋于一致,其中句子层面知识源使用最为频繁,而语篇层面和世界知识知识源使用较少;2)高语言水平受试的二语词汇推理成功率明显高于低语言水平受试,即受试二语水平与其词汇推理成功率呈正相关关系。

动态系统论与第二语言发展研究56-61

摘要:动态系统论已成为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其整体论及非线性思想为我们考察语言变异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首先论证语言是一个动态系统,二语学习是一个复杂动态过程,然后探讨其在概念、实践、方法论层面的革命性意义,并着重介绍二语发展动态观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最后梳理归纳了其贡献和局限性,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也为研究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语音学习的神经机制研究及其在纠正外语口音中的应用62-66

摘要:在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简称二语)时,成人可能会在语音方面遇到诸多挑战。本文旨在分析成年人语音学习困境背后的大脑神经机制,从认知神经语言学的视角解释母语磁吸效应对外语或二语学习中辨音和发音产生的巨大影响,探索利用符合大脑语音认知规律的语料,经计算机合成、编辑技术开发软件进行语音培训,从而突破母语磁吸效应,并印证成年阶段大脑神经的可塑性,为纠正外语或二语学习者的口音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理趋同感知在中国二语学习者听力习得中的效应研究67-71

摘要:本研究采用变语配对法,并辅以趋同和多维话语评价测量问卷与深度访谈,研究师生趋同感知对中国二语学习者听力习得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学习者评教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族趋同感知导致听者对非母语教师产生显著的负面评价,学习者出于偏见而过低地评价他们的口音表现;2)种族趋同感知显著地影响听力成绩(p〈0.001);3)种族趋同感知程度与听力成绩负相关,对成绩具有显著预测力(beta=-0.362)。研究结果凸显了心理因素在听力习得中的显著效应,警醒教师及时关注并纠正学习者对非母语教师抱有的种族偏见,避免习得错误。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当代中国翻译研究中凸现的几对矛盾72-77

摘要:我国翻译研究迄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译界众多思想交锋碰撞的火花中凸现出几对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与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本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忠实与叛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译入与译出、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本文主要探析这几对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各对矛盾的相互对立面和转化面,探讨应对这几对矛盾的具体思路。

林语堂“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后殖民视阈78-82

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致力于探寻促进文化交流的新型话语模式,译者的文化身份定位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后殖民视角,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个案分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指出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实质上是“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中国主流诗学考量下的文本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本位的翻译取向和保留“异质性”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策略不仅成就了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典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介作用,也对今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具有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国内外翻译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译学核心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83-88

摘要:本文以CSSCI期刊与SSCI、A&HCI的翻译学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绘制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考察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热点前沿,旨在回答:1)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主要学术期刊阵地布局如何?期刊之间的研究倾向有何质化量化区别?2)国内外高产作者和科研机构具有什么样的特色?3)国内外翻译研究热点在1995—2015年期间经历了哪些历时变化?以期能够对国内同行更有针对性地参与学术对话和国际访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典籍英译中的“中国话语”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为例89-92

摘要:赛珍珠敢于打破西方文学翻译中的强势话语,在翻译《水浒传》过程中大胆采用直译法,以实现语言、文学、文化层面的中国话语言说策略。此外,她利用出版宣传、语境顺应、著译一体的中国话语传播策略,使译作在海外收到了良好的接受效果。赛译《水浒传》对当下典籍英译对外传播工作的启示是:要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和言说策略,凸显中国话语特色,为中国典籍文化走向世界探索最佳的途径和方式。

译事主体的耗散性范式论析93-96

摘要:译界就译者在译事行为中的主体性已达成共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以翻译准备、翻译行为、翻译效果为关联环节的翻译链中,并主要通过翻译的耗散性结构实现。翻译物质主体——人脑的开放性、翻译理路的非线性和翻译自组织的远离平衡性是译事耗散性特征的三种范式,翻译的耗散性是译事行为及译本不确定性与不可逆性的根本所在。深入研究译事主体的耗散性范式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