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专栏:中美外语教育与语言政策对比研究
中美外语教育理念差异比较1-6

摘要:中国外语教育源自语言译介活动,具有“实用”和“功利”的价值取向,而美国的外语教育源自欧洲传统和同化异族语言文化的需要,更重视其“人文素养”和“同化功能”。“实用主义”外语教育往往导致短期效应,易发生盲目和随意性错误,而“人文主义”外语教育虽然能够获得长期成效,但因通常缺乏实用价值而失去吸引力。因此,为促进外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美两国均需适当调整理念,相互借鉴,相应增加人文要素和实用价值。

中美语言政策的差异及启示:官方语言视角7-11

摘要:本文从中美两国的语言历史发展和现代官方语言立法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讨论了两国历史长短、人口构成、宗教信仰等因素对语言政策带来的不同影响,分析了中国“推普运动”和美国的“唯英语运动”的语言政策背景,提出了我国在贯彻既有语言政策方针、调节语言类考试和保护汉语方言方面的建议。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词汇-语法创新的语言模因论解读——以英语非作格动词“致使化”为例12-17

摘要:词汇的使用有时会“创造性地”突破其惯有的语法属性限制,在新的句法环境中获得新用法。现有文献主要从纯句法理论视角对相关创新用法加以阐释,但对相关语言现象产生的外部动因、语言基础等问题没有甚至不必给予合适的解读。笔者拟以英语非作格动词“致使化”为例,引入语言模因论的全新视角,探讨上述相关问题,一方面可深化对该词汇-语法现象的认识,并为相关词汇.句法创新现象的类似探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补充、丰富不同理论或流派视角下有关词汇一句法问题方面的探讨。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视角历时分析——透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变迁17-22

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曾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其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转变。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元旦社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Bhatia(2004)的多视角分析模式和Fairclough(1992)关于互文性的解释,提出了从语篇、话语和社会三个维度展开的分析框架。采用该框架,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3)的65篇元旦社论,以此探索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反映出来的中国社会关系的转变。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主观化和语法化23-28

摘要:文献中存在多个版本的“主观化”概念。认知语法视角的主观化本质上是相关关系的去时间化,先后涉及两个过程:主语控制的小句关系的去时间化和概念化主体控制的认知参照点关系的去时间化。汉语动词“要”语法化为助词,再从助词语法化为连词就是这两个过程的具体体现。认知语法的“主观化”与Traugott的主观化是互补的,不应混淆,也不应强行融合。

《黄帝内经》中颜色词的认知解析29-34

摘要: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基本颜色词出现的频次做了统计。统计表明,《黄帝内经》中基本颜色词出现的顺序与Berlin和Kay所发现的人类颜色词的普遍认知结构有所不同。同时,本文采用内省法对《黄帝内经》中颜色词的次范畴化体现方式、五色与五脏的映射关系、颜色认知与诊断意义以及这一切背后的认知理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颜色词次范畴化的体现方式主要为两个基本颜色词的叠加(AB型非基本颜色词),叠加构词的认知理据为因果性、顺序性和并列性。颜色词次范畴化的体现方式还有由程度形容词+基本颜色词组成的结构,但这种体现方式十分罕见,而由基本颜色词+如+实物名称构成的非基本颜色词组较为常见,其构成的认知理据为隐喻和转喻。在《黄帝内经》中,非基本颜色词往往表示病症,但其与四时相关时却有特例。“天”、“地”、“人”之五色分别转喻五脏,体现出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的直接把握。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综合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颜色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政治性新闻语篇翻译中的评价——基于《华盛顿邮报》和《参考消息》中的钓鱼岛事件34-39

摘要:本文根据White(2006)的新闻语篇态度资源框架和Munday(2012)的研究发现,提炼出态度比较框架,对比《华盛顿邮报》和《参考消息》中关于钓鱼岛报道的英文稿和中文译文稿,衡量政治性新闻语篇的源语与目标语表达是否具有相等态度值。结果表明:1)影响译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主体意识形态;2)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译者对显性和隐性评价资源的处理采用一致策略,但会改变级差,甚至完全改变态度值。

构式语法视角下的汉语逆向性搭配研究40-44

摘要:汉语逆向性搭配是指褒义形容词与贬义程度补语构成的述补结构,其整合语义是对褒义程度的加强,主要有两种构式形式(1)“A+补语+(了)”,如“美死了”;(2)“A+得+补语”,如“好得要死”。文章从构式语法的视角把逆向性搭配研究限定在汉语程度补语与形容词的搭配范围之内,首先从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三个方面对逆向性构式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其次指出,逆向性构式的成立是受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双向互动。

认知识解之理论本体探索45-48

摘要:认知识解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对同而相异的语言现象有着较好的解释力。本文对认知识解理论起源、内涵及其各维度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其各维度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本文提出,辖域可更换为范畴,映射也可增为识解维度之一。另外,微观层面上的识解和宏观层面上的意向性结合,可使这一语言理论至善至美。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虚拟位移构式的实证研究49-56

摘要:虚拟位移构式普遍存在各类语言当中,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具有共通点也存在一些不同。在此基础上,以延伸型虚拟位移构式为例,我们考察了以英语为母语的不同汉语水平者在习得汉语虚拟位移构式的特点及潜在的困难。60名英语国家汉语学习者以及30名汉语母语者参加了本项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虚拟位移构式的顺序依次为:移动主体、移动方式、移动路径;而移动距离在高、低水平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2)汉语水平的高低对习得虚拟位移构式具有很大影响,即汉语水平越高,习得汉语虚拟位移构式越好,并且英语母语者对虚拟位移构式的理解明显好于其产出;3)即使是高水平的英语母语者,在习得虚拟位移构式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此外,我们意外发现不同于英语母语者的习得顺序,汉语母语者在虚拟位移构式时的习得顺序为移动路径、移动主体、移动方式和移动距离,其中汉语母语者过度使用拟人化这一修辞手段来认知虚拟位移主体,使得他们与高水平英语母语者在这一方面的习得无显著差异。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自觉培养现状与归因研究56-61

摘要:本研究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设计教师问卷,对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查找原因。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中西文化基础知识、跨文化交际基本常识掌握较好,也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学习热情;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差,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有待加强。究其原因,虽然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教学意识,但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尚需提高,其个人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水平存在进一步提升的必要,未来亟需加强对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相关英语表达内容的强化。

我国二语阅读策略研究:回顾与展望(2006-2015)62-67

摘要:二语阅读策略是二语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近十年(2006—2015)发表的二语阅读策略研究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从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内容、研究性质和研究方法等四个层面回顾了国内二语阅读策略研究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些研究的发现。最后指出了国内二语阅读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前景,希冀推动国内二语阅读策略研究的更深入发展。

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句子理解中的隐性概念迁移68-73

摘要:概念迁移致力于从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座——概念系统来探讨语言迁移。本文提出,概念迁移是学习者的一种语言的概念系统及运作方式(即概念能力)对另一种语言概念系统及运作方式发生的影响。从该机理出发,本文提出了关于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句子理解中隐性概念迁移的两项可操作性假设,并据此开展了两项反应时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当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概念能力足以应对当前任务时,一般不发生隐性概念迁移,但倘若其母语概念能力受到某种诱导,则会发生隐性概念迁移;母语概念系统构成外语学习者外语句子理解的一个潜在的‘影响源’。

学习策略在学习动机与英语自主学习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74-78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4所高校的1018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同时对学习策略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类别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有所不同;2)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社会责任动机和个人发展动机对英语自主学习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3)六种学习策略均显著影响英语自主学习;4)不同的学习策略在学习动机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不同。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理雅各《诗经》三种英译版本的副文本研究79-85

摘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最早将《诗经》完整地翻译成英文,并多次再版。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分类比较了理雅各《诗经》三种版本的副文本之间的异同,并运用翻译社会学理论,从场域、资本、惯习这三大核心概念入手,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扩展理译《诗经》的研究范畴。

数字化时代的“众包”翻译模式及其相关问题探讨86-90

摘要:随着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众包”翻译模式异军突起并迅速渗透到众多翻译领域。不容否认: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众包”翻译作为当下一种广泛存在的翻译现象,一方面发挥着其积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公众乃至翻译行业的诸多质疑。事实上,对于数字化时代的众包翻译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提升和丰富人们对于语言多元化、翻译社会化、翻译产业化的充分认同;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增进对于翻译行为、翻译职业和翻译定义的新的理解。

21世纪外国幻想文学汉译发展述评91-95

摘要:21世纪以来(2000年-2016年),外国幻想文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多样性被译介到我国,对我国本土幻想文学的发展和通俗文学的汉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数据调查与统计的方式,对21世纪以来外国幻想文学汉译的数量、来源和译者构成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对21世纪外国幻想文学汉译发展现状做一番梳理和评价。

翻译价值的社会学反思96-99

摘要:探究与厘定翻译的核心价值所在,是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借力社会学中“价值”、“场域”、“象征权力”等概念,对翻译的价值体系展开理论层面的初步反思,在实践社会学视角下构建“翻译场”的廓形,就翻译的意识形态价值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