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境界”与“概念化”——王国维的诗歌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化”理论1-6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有“造境”、“写境”、“有人之境”、“无人之境”等类别。从王国维对境界的解释看,它与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讨论的“概念化”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概念化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表达的方式,几乎包括了人的各种大脑活动。“概念化”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王国维的“境界”的内涵和实质,同时,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原理也给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提供了更为现实和广阔的天地。

英语不及物性施事动词的致使用法6-10

摘要:本文探讨walk、jump、march之类英语施事动词的致使性用法。这些原本属于典型的不及物性非作格动词,其及物性致使用法是词汇致使化操作的结果。在该类词汇性致使结构中致使外论元为致使事件的直接使因,而且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施事,而不能是工具或自然力。该类词汇性致使句进行句法结构推导的基础为及物性动词,而不是非宾格动词。及物性动词组VP充当及物性轻动词v的补足语,并由v负责引入新的施事外论元。

说话人用意的认知加工机制:基于误解分析的证据11-15

摘要:研究说话人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是语用学主要理论的基本目标,然而相关理论研究对言语交际中有时会出现的一种说话人意义及其误解现象——即听话人主观认定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的背后具有特定的用意——缺乏充分的解释。笔者拟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现有研究,对这种类型的说话人意义及其误解现象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剖析说话人用意理解的语用认知过程,揭示相关误解现象产生的社会心理理据,从而进一步论证话语理解者的主体性,彰显心理因素在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基于最佳关联假定建构语境这一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强调交际者关于交际情境的感知的触发作用,进一步完善基于关联理论关于说话人意义及其误解的语用解释。

英语定量形容词真的不能名词化吗?16-19

摘要:传统语言学家认为非定量化的形容词具有名词化形式,而定量化的形容词不具有名词化形式。以a-为前缀的英语形容词属于定量化形容词,因为其所蕴含的量已经凝固或定格,因此不具有名词化形式。我们通过大型语料库的检索,发现了这类形容词的名词化形式,它们还具有一定频率的使用。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形容词本质上属于主观性较强的词类。当受到主观性强的词语修饰时或置于主观性强的语境中时,这类形容词完全可以实现名词化。这表明主观性是消解定量形容词无法名词化的词法限制的有效手段。

身份的界定:问题与建议20-23

摘要:身份研究是近年来语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学界达成共识的是身份的“共建观”即身份是通过会话双方动态协商得以建构的,然而少有研究探讨在会话的整个进程中,身份是如何作为语用资源得以建构并动态转换的,从而或多或少忽视了身份研究的“修辞观”,即说话人自我建构一种或多种身份(转换)以策略性服务于交际目标的实现。本研究认为“语用身份”的提出打开了身份研究的另一面,推进了“修辞观”的研究,为身份研究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提供了中间道路,淡化了身份分类的闭合性与开放性之争,并且将进一步推动语用学学科发展和社会心理语用学的研究。

韵律结构音系—句法接口研究:问题、目标及对策24-29

摘要:韵律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而韵律结构的研究旨在发现句法结构中所隐含的音系规律,从而为构建韵律模型,并最终为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做出应有的贡献。韵律结构的研究可以把音系学和句法学两大语言学分支学科结合在一起。生成音系学的发展,尤其是以制约条件为重点的优选论的发展,为韵律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从音系—句法的接口来探索汉语韵律结构,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涉及,研究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应对的策略需要根据研究目标进行不断调整。

概称句的预设机制研究30-33

摘要:概称句的研究始于17世纪。已有研究围绕有些概称句容忍反例的事实,从逻辑语义、概称句与悖论、概称句的认知机制进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对概称句形成的原因仍有待探索。本文发现,概称句的形成基于预设机制,包括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认知预设。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化对概称句特点的认识和相关研究。

语法分析、功能语篇分析及其语言学意义34-38

摘要: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篇和语法属于不同语言层次,语篇与符合语法规则的小句不是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体现”关系。功能语篇分析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为指导的语篇分析,语法分析是功能语篇分析的重要手段,功能语篇分析离不开语法分析,但语法分析并不能解释语篇,也不能替代功能语篇分析,功能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建的重要组成。

基于扩展意义单位模型的量词语义韵研究39-43

摘要:语义韵是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发现和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扩展意义单位模型为理论框架对量词“一副”的语义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旨在探索现代汉语量词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表明,在扩展意义单位模型中,处于节点词位置的研究单位越大,其语义韵轮廓越清晰;语义韵具有明显的概率属性,在不同的语域中的分布特征也不尽相同;语义韵在本质上是一种语境意义,归纳和概括语义韵要结合动态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43-50

摘要:本文在简要评述张会平、刘永兵的概念迁移框架后,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它由自然语言系统、语言心理表征、语言迁移、学习者因素和过渡语系统5个维度及其模块组成,包括初始阶段、变化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说明了在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正负迁移在形式、语义和概念层面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51-55

摘要:学习共同体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形式。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省级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为依托,按照Nonaka和Tadeuchi的SECI转化模型,探讨如何实施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促使教师共享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交流、吸收和创新,提高外语教师共同体的知识增值和创新能力以及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语义句法启动与英语提升动词的二语习得:来自有声思维的证据56-60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学习者在线分析处理英语含提升动词句子的策略。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8位学习者在线分析处理含提升动词句子的口头报告。对报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1)学习者主要运用5种在线分析线索:语义、句法、直觉、语境和词形,并形成了8种不同的策略;2)随着水平的提高,他们运用的语义和句法线索的差距逐渐缩小;3)NP主语的有生性和补语动词的静态特征均引出更多语义线索和直觉策略,而虚指词it和there没有引出一致性的线索。这些发现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提升动词二语习得的理解,而且可以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启示。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实证研究61-65

摘要:本文以信息化教学环境为研究背景,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东北某省部分高校的210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调查,通过对受试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素养和自主专业发展的三个子域进行分析讨论,揭示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能力构成从整体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素养亟待进一步优化。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霍桑、胡写乱画的女人们与19世纪文学市场66-71

摘要:美国文学在19世纪中叶进入后人称之为“美国文艺复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出版业的蓬勃兴起,有力促进了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也造就了文学作家与文学市场的新型关系。本文通过探讨纳撒尼尔·霍桑以及曾经被他贬损为“胡写乱画的女人们”的女性作家的写作策略,力图揭示他们与文学市场的关系,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与个人原因。

论贝西埃对西方传统小说理论的叩问与超越71-75

摘要:让·贝西埃的著作《叩问小说,超越小说理论的若干途径》以问题学哲学为指导,重读并叩问19和20世纪西方的重大小说理论,提出了至今最宽泛的小说定义和一些新的观念。本文从偶然性、性情、二重性、悖论、思辨性人学、整体化和整体主义、信念、历史性、叩问、情势等方面入手,探讨贝西埃如何重构小说的创作实践和审美实践,超越经典,提出新的小说思想。

从《荒野小站》看艾丽丝·门罗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76-79

摘要:在《荒野小站》中,艾丽丝·门罗从加拿大早期移民的拓荒史中取材,细腻地展现了女主人公为逃离男性威胁、争取自身安全所做的努力。小说以书信体形式传达出有别于男性话语的女性声音,控诉了男性在话语、身体和精神等方面对女性施加的迫害与暴力,也显现出女性与当时婚姻制度、宗教思想和法制体系的对抗。小说以男性权威的失声和女性人物的狂欢收尾,彰显了女性在社会中平等言说的权利,也蕴含了作者对早期拓荒者中女性命运的关怀以及女性如何在男性压迫中突围的思考。

迷失与救赎:《光明这一面》的城市创伤叙事80-83

摘要:本文聚焦麦凯恩作品《光明的这一面》对纽约无家可归者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创伤的描摹,探讨通过主人公的后创伤经历,揭示美国城市文化对于边缘群体的排斥与疏离;通过对于主人公创伤根源的深度挖掘,展现一个家族的创伤史及其与城市发展历程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借助认知绘图、交流沟通等方式,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积极探寻走出创伤的路径,从而完善对自我的认识,获得心灵的救赎。麦凯恩对于都市他者群体的关照和书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外语教学杂志语料库翻译学
严复译《原富》中经济术语译名的平行语料库考察84-90

摘要:本研究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和严复汉译本《原富》(1902)为语料,尝试将平行语料库方法应用于严复经济术语翻译的考察,并与现代译本译名对比,探讨严复译名的策略及其动机,旨在发现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社会科学术语的认识与接受。严复作为晚清时期通过翻译向西方学习的一个代表,其译名观点与策略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一种态度,即从术语译名入手建立西学在中国的概念体系,推动民众接受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