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0-5544
  • 国内刊号:61-1023/H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70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4
  • 综合影响因子:1.49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英语WH-问答对话构式的语义分析(之二)

摘要:"对话构式"亦已成为当今认知语言学最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心理学中的记忆原理和认知构式语法中的传承观建构了"语义共振(Semantic Resonance)"分析方法,以揭示"英语WH-问答对话构式"背后的认知机制。问话者Q为答话者A给出一个语义图式,后者则为前者提供例示性信息,两者形成了图式—例示关系。美国COCA语料表明A有多种方法例示Q形成两者间不同的语义共振类型:1)完全共振;2)冗余共振;3)局部共振;4)零位共振(包括:语气共振、否问共振、否己共振、复问共振、模糊共振、转移共振等);5)多元共振。本文据此还对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点滴补充。
1-6

基于语料库的原型理论视域下汉语迂回致使结构研究

摘要:基于现代汉语口笔语语料库考察致使结构的三个原型模型,即致使结构顺序象似性模型、弹子球模型和直接操控模型,是否能在汉语"使、让、叫"迂回致使结构中得到验证。分析表明,既有的致使结构原型模型与语料库实证数据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同类型致使动词对不同致使模型的依赖程度不同。本文认为既有的致使结构模型无法很好地解释汉语迂回致使结构,可以通过构建迂回致使构式来建立其原型模型。
7-11

商务交际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

摘要:冲突性话语指交际双方因为意见分歧,而产生的语言上的对立和争执。本文以"和谐管理理论"为研究框架,以电影Jobs(2013)中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探讨企业家Jobs如何管理商务交际中的会话冲突,并分析电影对Jobs企业家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1)"冲突"是Jobs商务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元素;2)面对权力上级,Jobs倾向于使用缓和性冲突管理,而较少使用加剧性冲突管理,语言选择上偏向弱势、隐性冲突语;面对权力下级,多使用加剧性冲突管理,语言选择偏向强势、显性冲突语;面对权力平级,缓和性和加剧性冲突管理都有涉及,但整体上更倾向于强势冲突语;3)电影通过Jobs的冲突管理策略,建构了一个个性张扬、锐意创新、颇具前瞻性的企业家形象。
12-16

仲裁庭审中仲裁员的打断策略与权力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策略,打断常用于仲裁庭审中。仲裁员可藉此控制话语,维持庭审秩序,并维护自己的权威。基于"以言成事"的理论,结合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对18场仲裁庭审语料的研究,可以得见仲裁员的打断策略类型多样,权力量值不一,且常与话语标记配合使用。仲裁员倾向使用中量值的缓和型打断,语气委婉,强度适中,接受度高。同时,也灵活使用高量值权力的冲突型打断和低量值权力的情感型打断,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推动调解开展。
24-28

英语学习型词典前言的语类结构潜势研究

摘要:英语学习型词典的"前言"属于词典宏观结构中的前页材料,一般由主编、著名学者、辞书专家或出版社撰写。该语类呈现了词典的编纂历程、目的、特色、词源等信息,构建了词典编纂者与用户间的情景语境关系。本文拟借鉴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对近30部英语学习型词典的中、英文前言进行语类结构研究,试图总结出该语类的宏观语篇结构特点及潜势,给予词典前言撰写者理论帮助和技术支持,为词典用户阅读该语类或挑选词典提供参考。
29-34

维护言语行为的顺应认知模式研究

摘要:言语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建构的提出与完善走向具体言语行为研究的过程,而具体言语行为的研究又多集中在少数几个言语行为上,对于数量众多的言语行为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对鲜有研究的维护言语行为(Defense Speech Act)进行研究,分析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模式,提出维护言语行为作为面子威胁行为的邻近对话轮,在对一定心理因素的考虑后,对心智、社交、物理三个相关语境成分进行顺应,并在语言形式与策略两个层面进行选择,最终以话语形式体现为维护言语行为,以期更好地解释该言语行为的运行机制。
35-38

隐喻心智计算中施喻者与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

摘要:本文基于王文斌(2006),廖巧云、徐盛桓(2012)等的隐喻研究成果,从认知主体的主体性、事物的多维性、认知语境在隐喻心智计算中的角色、隐喻的磨蚀等方面对隐喻的心智计算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结论认为隐喻是施喻方意向性的表达构建,这种构建基于事物的多维性。对于受喻方来说,隐喻的解读过程较为复杂。因为隐喻的解读存在多种可能性。认知语境对隐喻的解读非常重要。隐喻的解读是认知主体的自洽。
39-42

“三重视角”下的隐喻分析范式探析

摘要:当前隐喻研究逐渐由理论层面转向分析层面,但是缺乏相关方法论的探讨。本文在讨论隐喻本质的基础上,将"三重视角"概念引入隐喻分析,尝试厘清其维度和流程,建立隐喻分析范式。隐喻本质包含认知、语言和社会三方面的属性,相应地隐喻分析应区分三个角度,关注七个维度:1)"从自身"的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属性,构建"隐喻网络"和"隐喻场景/故事";2)"从下面"的角度阐释隐喻的语言属性,分析"隐喻丛"、"隐喻构式"和"隐喻密度";3)"从上面"的角度讨论隐喻的社会属性,揭示"隐喻使用者身份"和"隐喻功能"。隐喻分析可以按照"从下面"的角度到"从自身"的角度再到"从上面"的角度的大体流程,结合研究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进行。
43-47

认知视域下的汉日场所惯用语对比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认知视域下,对比考察了和场所、空间、方位有关的汉日惯用语。首先,分析了汉日场所惯用语的认知模式——处于转喻—隐喻连续体中,转喻空间系统中其它的场所、方位或邻近的人(物),隐喻地位、身份、立场、境况等;其次,考察了汉日场所惯用语的对应关系,指出了二者的共性和个性;最后,探讨和阐明汉日的对应动因,是以"共识文化""民族文化"为基础,"社会规约、文化规约、心理规约"交织作用下的"认知激活"。
48-51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

摘要:社会学家Karl Maton提出了"合法化语码理论",并运用其中的语义性原则(语义波)对教师话语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教师话语的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本文首先论述了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式,然后探讨本理论在分析中国教师外语教学课堂话语中的应用,最后,对该理论在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作用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本研究视角可以对教师如何建构课堂话语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和累积性学习有一定的启示和作用。
52-55

词汇形式及意义强化输入顺序与注意效果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二语习得强化输入假设为背景,探讨了词汇输入中,以形式为先的输入、以意义为先的输入及形式意义同时输入这三种不同的输入顺序对学习者在目标词词形、词义及用法等方面注意分布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不同学习环境下强化输入顺序的优化选择提供了启示。
56-59

课堂配对学习中的语言取向、主题化与角色转换

摘要:本实验采用摄像机等设备全程观察英汉课堂配对学习课程教学,记录每个配对小组的互动交流过程,探析课堂配对学习模式及其特征。实验采取个案分析法,以1组配对学生的学习模式为例,分析课堂配对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取向、主题化以及学习伙伴的角色转换。实验结果显示课堂活动性质制约着语言取向即学习小组对语音、形态语法、拼写、词汇选择和语用等方面的关注、主题化以及在互动交流中的角色转换和实现;主题化分析表明学生关注的焦点从内容转向形式,然后回归内容。最后提出课堂配对学习模式并分析了其特征和优缺点。
60-64

基于认知策略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以认知策略理论为依据,以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效性为目标,通过对实验组42名受试对象为期一学期的认知策略培训教学实验,发现实验后他们与对照组在听力成绩提升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而且发现11项培训策略中有7项子认知策略都和总认知策略一样与听力成绩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基于认知策略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习得水平的有效途径,是行之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
65-68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追寻与重生:《赫索格》的神话—原型解读

摘要: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中蕴含丰富的神话元素。以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视角分析,《赫索格》在人物模式和叙事模式上分别是对《圣经》中古代英雄摩西和耶稣复活的移位,体现了追寻与重生两大母题:追寻是对人类信仰丧失,精神死亡状态的证伪;重生则意味着人类走出精神困境,重塑自我。追寻是重生的前奏,重生是追寻的结果。追寻与重生,互相交融,贯通全书,表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类发展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作者肯定的社会伦理观。
73-77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摘要:严复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是近代中国翻译史上的宝贵文化资源,但学界对其翻译批评思想的研究尚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1)研究多集中于"信达雅"的诠释和"达恉"的批评,而对其间的逻辑联系探讨的不多;2)更重要的是,批评多基于当下对翻译的认识去发现严复批评思想的局限,而非历史语境的考察其翻译与翻译批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87-91

从汉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摘要:杜甫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所孕育和建构的不朽经典。18世纪以来,杜诗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成为了翻译文学经典。杜诗在英美的经典重构不仅源于文本内在动因,即杜诗自身的三维属性和双重品格,也涉及到文本外在动因,包括英美主流诗学以及文学系统外部的赞助力量和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等。杜诗在英美多元文学系统中得以经典重构,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学"走出去"的基本理路和演进脉络,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美的传播与影响。
91-95

莫言小说中动词“闪烁”英译的体认机制与心理模型——兼论译者主客观互动体验理据性之二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莫言小说葛浩文译本中动词"闪烁"英译的范畴语义转移体认机制及其心理模型,以及译者主客观互动的理据性。结果发现,结合显性和隐性的语境参数,"闪烁"除了可译为十几种对应的基本范畴概念之外,还可译为多种多样的域内范畴概念和跨域范畴概念。为进一步阐释其运作机制以及译者主客观体验的理据性,本研究将体认语言学与心理模型理论有效融合到翻译学的研究,这不仅对成功译本有较强的解释力,而且为其他语词的翻译研究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96-100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秦腔翻译的多重互动性研究——以《杨门女将》为例

摘要:秦腔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唱词结构为齐言体,具有较强的翻译研究价值。但至今,国内外对于秦腔翻译的研究极其有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角度出发,分析翻译的多重互动性在《杨门女将》英译本中的体现及其优越性,并提出翻译的多重互动性对秦腔翻译的启示,即译者应视秦腔剧本的文学性为超越"可表演性"的第一性,保持秦腔剧本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读者阅读为最终目的,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着力体现秦腔的文化价值,以期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国古典戏曲翻译事业发展的目的。
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