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0-5544
  • 国内刊号:61-1023/H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70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4
  • 综合影响因子:1.49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微博语篇中的互文性——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研究

摘要:自新浪网在2009年推出新浪微博以来,微博这种最多只能包含140个字符的新媒介在国内迅速走红,并形成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整合Bhatia提出的专业环境下话语实现的分析模式并结合Fairclough对互文性的叙述,提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首先归纳出了微博语篇中互文性的表现形式,并探讨了其在微博语篇中的作用,然后阐释了互文性的生成机制。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微博语篇的互文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4

中外作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多维度分析模型

摘要:本文基于涵盖12个理科学科的中外英文摘要可比语料库,利用多维度分析方法考察中外英文摘要的语篇交际功能差异。我们首次将“类联接”概念纳入多维度分析法,对163个语法、语义和类联接语言特征的频率进行因子分析,对英文摘要建立了5个维度的分析模型,用来阐释深层的语篇交际功能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中外英文摘要的总体以及学科差异。结果显示,两类摘要在其中的4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族语作者更善于运用各类副词强化语气,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采用互动的写作风格。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过多的使用前置性修饰语和被动语态,无形中增加了阅读困难,偏离了当今国际学术界直接简洁的写作风格。
5-9

Langacker的语言主观性理论仍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Langacker的语言主观性理论在心理现实性、交互主观性、主观性程度,对多种语言现象、表达式主客观性的解释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问题的起因主要在于其比照视觉感知对主观性所做的定义。
10-14

小说文本构建与隐喻叙事

摘要:从经典到后经典叙事学,小说文本的构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人类语言交际中重要的叙事手段,参与话语的建构。本文以小说为例,着重分析了隐喻叙事与语篇建构功能。
15-18

汉语拷贝构式的语用涌现研究——基于事件域双重融合模型

摘要:汉语拷贝构式作为汉语的一个特殊构式一直受到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分别从结构、系统功能、转换生成、认知等角度对拷贝单句进行了分类、句法、功能、语用等方面的研究,但缺乏理论框架及语料支撑,更未涉及该构式的语用涌现现象。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建立了“事件域双重融合模型”(Event.domain Double Blending Model,简称EDB模型),分别从拷贝构式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详析其语用涵意涌现现象。笔者首次将该构式的研究从拷贝单句拓展到句层面或句群层面,并通过1200条拷贝构式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佐证EDB模型的解释力,也为“新认知语用学”注入了新的研究内容。
24-28

英汉并列二项式词序制约因素的语料库研究:可逆性与预测成功率

摘要:制约并列二项式词序的主要因素包括语义、语音和词频因素。语义因素包括权力、时间、重要性、显著性、积极性、递升等六条原则。语料库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中并列二项式的词序制约因素的排序为:语义〉语音〉词频;英语中各语义因素的词序预测能力由强到弱可排列为:递升〉时间(象似性),积极性,重要性〉显著性,权力;汉语中为:重要性〉时间,递升,积极性,权力〉显著性。
39-43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德国英语教材思辨能力的体现及对我国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培养思辨能力的视角对德国英语教材Scienceand Technology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教材在“内容与语言相融合”的理念下,以有争议性及认知挑战性的话题、真实性和多角度性的选材为载体,通过课堂批判性阅读与课下探究式项目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设置多样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任务,将培养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结合,成功地将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训练与思辨能力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该教材以上特点对我国英语专业教材编写颇有借鉴意义。
44-48

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策略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为理论基础,以111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为受试,开展了为期14周的动机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普遍认为这些策略有效,其“理想二语自我”显著提高,然而进一步调查显示学习者动机状态并未随之明显提高。笔者指出,“理想二语自我”并非二语动机的唯一影响因素,构建学习者“应该二语自我”以及选择维持当前自我与可能自我合适差距的动机策略亦是提高二语学习动机不容忽视的因素。
48-52

翻译写作学视角下二语写作教学新模式

摘要:本文以翻译写作学为视角,借鉴翻译写作教学新模式,提出二语写作教学新模式,建议将翻译(汉译外)技巧教学与二语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和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母语思维来组织二语语篇,力求消除学生对二语写作的畏难情绪,更有效地习得二语写作,同时为翻译写作学框架下的汉英翻译写作学领域的研究作出贡献。因此本研究既涉及二语写作,也关联到翻译研究,具有学科交叉意义。
53-57

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文化个性

摘要: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化个性包括热情支持型、亲近和蔼型、优雅指示型、权威型和忽视型五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文化个性会表现出一种自主与自由、创新与超越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将体现为教师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英语教师文化个性的良好表现有助于英语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
62-66

非宾格陷阱假说与There—Do结构的习得

摘要:本文通过英语中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AU)、不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NAU)和非作格动词(UE)三类动词在There—Do结构中的句法表征,结合其对应的汉语“有”字存现句,合并存现句和移位非宾格句三类汉语结构,进行英汉匹配优先选择问卷调查,试图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说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非宾格结构习得中母语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AU类非宾格动词和UE类非作格动词及对应的汉语结构匹配选择上有明显差异,这为母语迁移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英语这两类动词在There—Do结构上的语法判断高错误率基本支持非宾格陷阱第三阶段的预测。
67-70

有效外语教学的范式研究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语教学就一直载着“费时低效”的帽子踌躇的前行。在当今教育背景下重提有效教学的问题,其意义已远远超出“省时高效”单纯追求效率的简单模式。“教学范式”为我们理解外语教学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域,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范式的视角解读外语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外语教学范式体系的构建。
71-74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英国巴罗克时期的宫廷政治:新斯多葛主义下的《白魔》

摘要:17世纪巴罗克时期,西欧各国纷纷从古罗马的政治实践和理论中学习如何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取胜。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谨慎处事原则与历史学家塔西佗的阴险暴力手段互为补充,结合成新斯多葛主义政治学,流行于詹姆士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王宫之中。《白魔》诠释了新斯多葛主义政治理论,在政治氛围和角色功能上,与当时英格兰王宫塞内加一塔西佗政治基本对应,而剧中新斯多葛主义意识形态预示了早期斯图亚特英格兰王宫中更多的派系斗争和潜在的内战威胁,对稳定王权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75-79

英国小说卷章体例研究——从乔叟到菲尔丁

摘要:根植于西方典籍并深受欧洲小说影响,英国小说卷章体例萌芽于乔叟作品,在中世纪罗曼司和伊丽莎白时代小说展露雏形,到18世纪菲尔丁小说最终定型。英国小说卷章体例的形成既归因于编辑加工,更归功于小说家匠心独运。
80-83

女性书写在《瀑布》中的表征空间

摘要:后现代空间哲学十分重视藉由多元异质性来质疑真理唯一性,女性书写文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父权制逻格斯进行深入批判的学理延伸,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瀑布》即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主张回归母亲生理经验、话语及无意识等女性气质,并提出了重构女性空间的政治诉求。本文通过女性书写与空间批评的双重视阈,阐释了女主人公简·格雷如何利用母体表征空间和体现为“间质空间”转换叙述、“平滑空间”矛盾修辞及“原空间”延异结局的记号语言袁征空间以实现女性身份认同的空间实践,从而指明其主体建构的僭越路径。
84-87

幻灭中持希望,迷茫里苦求索——斯卡尔梅达小说中成长主题探析

摘要:智利作家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创作了典型的“成长小说”《我梦见雪在燃烧》和《什么都没发生》。两部小说的叙事聚焦于不同时期和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抱负,面对智利黑暗而残酷的现实社会。担忧、焦虑、迷茫、失望。通过“懵懂-受挫-迷惘-历练-顿悟-成人”的历练过程,他们认识到自我身份和价值,并努力调整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青年群体的不同成长经历,自我认识和调整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智利社会政治变迁对个人身心发展和精神的深远影响。本文拟从主人公成长的社会历史背景、成长模式和类型、成长的引路人方面,探析作品蕴含的成长主题。同时揭示斯卡尔梅达所持的现实主义乐观态度,对青年群体寄予的厚望,以及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希冀。
88-92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诗意是翻译中不会失去的东西——兼评伊夫·博纳富瓦的翻译诗学

摘要:“诗意会不会在翻译中失去”是诗歌翻译研究者争执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并评析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博纳富瓦的诗学与翻译诗学观,为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博纳富瓦的诗学又被称为“在场”诗学,它强调诗歌的首要任务是对“在场”即人类在世经验的揭示和体验。“在场”诗学启发下的翻译诗学不强求译诗与原诗表面形式的对应,而是主张译者借助自身经验去体验原诗的“在场”,并借助自己的语言完成对原诗“在场”的重构。在“在场”翻译诗学的视阈中,翻译不但不会令诗意丢失,甚至成为了延续诗意的重要方式。
93-98

翻译界说新探

摘要:翻译概念是翻译理论的原点。翻译理论的诸多流派往往源于对翻译概念的不同界定。在翻译伦理回归与实践价值哲学兴起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翻译概念界定方式的演化历史、翻译性质观照维度的拓展过程,探索了翻译传播方式、翻译伦理要求、翻译任务等翻译核心问题,并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审视了翻译目标。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翻译的概念,力图增强翻译定义的普适性与解释力。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