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0-5544
  • 国内刊号:61-1023/H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70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4
  • 综合影响因子:1.49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再论隐喻能力的定义

摘要:本文首先对以往国内外研究者对隐喻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梳理,认为以往隐喻能力研究未区分其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从而未能反映出隐喻能力的本质特征。然后从古典隐喻理论、认知与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语用学隐喻理论和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隐喻核心问题的认识中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了新的隐喻能力理论定义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最后指出隐喻能力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1-7

概念整合的主体间性模式及其对幽默的诠释——以视觉—言语幽默为例

摘要:不同概念主体对同一客观事件过程或文本的不同视角构成了情感认知输入差异,形成了概念整合中主体间框架乖讹,导致交际立场三角的失衡。而"平衡趋势"张力要求主体在社会认知中寻找认知机制并进行评判,建构主体间新显框架,输出到层创空间,消解框架间乖讹,从而恢复单元平衡。把主体立场三角与平衡纳入到概念整合架构,可以构建概念整合的主体间性模式。模式把概念整合理论拓展到功能认知和交际视角,同时与幽默的框架转移、反转模式相融合,对幽默、特别是视觉—言语幽默提供了较为开阔的解释视角。
8-12

以“修辞结构理论”为导向的回指优选解析——对中心优选理论的理论性修正

摘要:回指解析一直是语言研究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心优选理论将优选论和中心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并优化了以往的回指解析方案。遗憾的是这一理论仅从语篇的线性发展入手,总是到回指语所在语句的前一句去寻找它的先行语,但先行语的实际位置显然要自由得多。针对中心优选理论的缺陷,本文尝试利用修辞结构分析对优选框架下衍生器和评估器的工作机制进行调整,从而构建一个更为理想的回指优选解析模型。
13-17

英汉韵律句法映射的边界可见性

摘要:本文基于语段推导的句法框架对英汉韵律句法映射关系的分析表明,词法句法成分的边界可见性不宜按照Selkirk(1995)和Truckenbrodt(1999)等人提出的词汇范畴(词汇词和功能词)进行分析。更有效的办法是参照Seidl(2003)等人的研究,根据词汇特征(即是否带有指称标引和是否能够分配题元角色)来标示词法句法单位的边界。本文将具体规则修改后表述为:只标出那些带有指称标引或能够投射题元角色的词法句法成分及其最大投射的左右界。同时,本文分析也表明有必要采用泛语段假说来标示纯粹的句法边界。
23-27
外语教学杂志语用学研究专栏

自称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作为语用行为的顺应

摘要:自称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语言顺应的选择性特征,并因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而使自称标记身份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人类身份的多元性则为自称表达提供了客观基础。说话人突显某一特定的身份特征是说话人顺应性选择的结果,是说话人根据交际需要为突显某一身份特征从而进行语用身份建构的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本研究的第三人称自称、转喻性自称以及NP+我与我+NP式自称不仅从宏观上表明了说话人的身份特征,而且从微观上传递了其情景性身份特征。文章提出应以顺应理论为理论依据,在语用行为框架下进一步探讨自称的语用身份建构及其元语用特征。
32-35

指类句的指称问题研究——一种词汇语用学的视角

摘要:指类句是指一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通常被解读为一种规律(如"鸟会飞")。但是,指类句逻辑上不是全称命题,因为它们可以容忍例外事物(如"鸟会飞,但是企鹅不会飞")。从词汇语用学的角度看,指类句"以偏概全"的指称特点涉及语义—语用接口问题。指类句是主题结构,其命题内容是相对于某个主题而言的,因而,主题限定了指类词的指称域。指类句在认知上是一种参照点结构,该结构为语用充实的认知操作提供了基础条件。指类句能够容忍例外,是指类词概念意义的语用充实中的意义收缩的结果。这是因为指类句的理解中,指类词概念意义的语用充实是在最佳关联的原则指导下,需要从指称域中选择合格的对象以获取最佳语境效果。
36-40

论话语标记语的语法化机制

摘要:话语标记语是一种语用现象,词语原有意义与特定语境共同形成话语标记意义,其话语意义的形成经历了语法化过程。话语标记语的语法化就是词语由指称功能向非指称功能的转化,语法化中词语的意义变化是沿着从命题到语篇再到人际层面的轨迹进行的。在语法化过程中,话语标记语原有命题意义被虚化,与此同时,其话语意义也经历了语用充实的过程。
41-44

学习者语用能力评估研究

摘要:本文在回顾近30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回顾、评估内容、研究局限和未来发展的层面探究了国内外对学习者语用能力评估后发现:大部分语用评估缺乏对问卷构念效度的理论阐释及统计学意义上的说明,对学习者语用能力评估内容单一。由此,文章提出未来语用能力评估研究的方向:扩大语用评估问卷的涵盖面,提高语用评估的构念效度,增强语用评估的可操作性。
45-48

“小大人”和“老小孩”——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

摘要:矛盾修辞格是含有技巧成分的语言,它通过表面上的矛盾说法来说明事物具有两个不同方面的特征,目的是增强说话人的态度和含意。但矛盾修辞格与一般语言不同,矛盾修辞格的文字表达式在现实中找不到所指对象,只能通过含意推出所指对象的特点从而确定所指对象。这是由于一般话语和修辞话语之间存在有距离,即文字表达和意图之间的距离。这样的修辞语言可以通过"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范式理论及"自主—依存成分、显性—隐性工作框架"得到合理的解释。
49-52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中国语境中本土化英语的可理解度与可接受度研究

摘要:本文以60名在英国学习的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语境中本土化英语的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研究发现中国语境中英语的本土化特征具有较高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但受访者的解释呈现多样化;英语本族语者和非英语本族语者对于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的因素,如英文水平和语境等。
53-58

基于“输入”“输出”平衡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模式探索

摘要:经过调查和课堂实验分析了基于"输入""输出"平衡理论的以学生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模式。结果认为把专业知识融入口语习得中的"输入""输出"环节,使学生在话语素材信息可理解性摄取和可理解性口语输出中对交际信息围绕学科知识进行筛选加工,是提高学生以专业知识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64-68

多元智力理论与英语学习策略使用倾向性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178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角度,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阐释多元智力和英语学习策略使用倾向性的相关性,勾勒出多元智力与英语学习策略的关系图。研究表明:1)语言智力不是唯一影响英语学习策略使用倾向性的因素;2)多元智力与英语学习策略使用倾向性整体呈正相关;3)九种智力类型分别对六类外语学习策略的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本研究旨在为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提供指导作用。
73-76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试论魏尔伦诗歌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摘要:魏尔伦诗歌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从初期对情感表达的浪漫派诗歌主张的认同,到对帕纳斯派希望表达物象线条美、轮廓美主张的推崇,魏尔伦始终没有放弃的是诗歌对心灵的咏唱,是对词语音乐性的诗歌美学思想的探索和挖掘,词语或表达情感,或寄情物象,或独立存在,说明魏尔伦诗歌美学思想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这种演变过程值得研究和思考。
77-81

教育部非通用语种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办

摘要: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于2012年8月19日在我校雁塔校区开班。户思社校长、刘越莲副校长、教育部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刘曙雄教授、秘书长姜景奎教授出席了开班典礼。户校长和刘主任在开班典礼上致辞,
81-81

电影改编叙事缺失了什么?——从麦克尤恩的《赎罪》说起

摘要:时下好莱坞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蔚然成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加上电影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使得改编后的电影炙手可热。然而在从文本到电影的媒介转换中,电影叙事往往缺失了原著特有的叙事主体意识。本文以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迄今最受欢迎的作品《赎罪》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了原著和电影版本叙事结构和主题呈现上的不同,指出以空间艺术形式见长的电影叙事很难承载文字的意图所指,这是电影改编,尤其是后现代文本改编实践中无可避免的尴尬。
82-85

史诗的空间讲述——《中国佬》的叙事空间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空间叙事学理论分析《中国佬》,认为文本独特的空间运用不仅增强了小说叙事结构的张力,还促进了意义生成和主题表达,并最终实现了作家以空间形式建构时间、家史,甚至族裔史的目的。具体来说,文本的空间形式体现在章节编排、情节展现和空间寓意的凸显三个方面。就结构而言,文本空间化的叙述方式延展了文本的时空维度,在使叙事无限接近于真实本身的同时,也使庞杂的内容和恢弘的气势得以表述。就内容而言,"家"和"金山"等空间意象凸显了华裔美国文学中常见的"漂泊"和"回家"的母题。
86-89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女性主体性身份的建构——克里斯特瓦的女性主义诗学观

摘要: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家朱莉亚.克里斯特瓦最早原创的符号学术语"互文性"、"记号"奠定了她在理论界不可动摇的地位。其后,她集符号学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研究之精华,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术语——"身体理论"、"母性功能"、"卑贱理论",创造出一种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模式。本文将从这几个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形成女性地位卑下的深刻原因,突出女性"主体性"概念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中独一无二的作用,强调女性主体性的身份建构理论在她女性诗学观中的重要意义。
90-93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表情力与翻译中的认知增量——翻译认知文体学再探

摘要:该文是在Tan(2009)所提供的翻译认知文体分析框架基础上,对翻译认知文体学的更进一步的探讨。该文结合传统文体分析中的表情性(expressivity)和表情力概念,基于描写性的文本对比分析,阐明了不同类型的识解运作对于提升表情力、实现有效的认知增量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翻译的认知增量原则与最佳关联原则和解释相似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