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0-5544
  • 国内刊号:61-1023/H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70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4
  • 综合影响因子:1.49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成语组构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二

摘要:在语义学研究中,"组构性"(compositionality)这一概念与语义的组织方式有关。对于某个由若干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而言,其固有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成分的语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熟语被定义为固定的词组,其意义往往难以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推导出来。传统的熟语研究多将熟语视为"死亡的"隐喻,认为无法对熟语进行组构性分析,无法从组成熟语的单词以及词义的组合中获知熟语义,单个成分与整个熟语在语义上是不太相关的。然而,认知语言学向这一传统的熟语语义观提出了挑战。认知语言学认为,熟语的组成成分具有与熟语义相关的意义,语言使用者能够识别出组成成分的意义,熟语的心理表征和语义加工是基于组构性的。本文根据组成成语的单个汉字对成语规约义贡献程度的不同,将成语划分为高组构成语、中组构成语和低组构成语三大类。这种基于内省法的分类在Langlotz(2006)提出的"惯用激活集合"(Idiomatic-Activation Set)这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1-7

2012年第二届英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摘要:继华中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2011年"首届英语词汇学研讨会"之后,由宁波大学主办的2012年"第二届英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11月9日至11日在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举行。现将会议论文征文通知如下:
7-7

跨学科的语言磨蚀研究——从语言磨蚀的定义谈起

摘要:从国内外语言磨蚀的相关成果看,其定义不统一,理论层面分析也不足。结合语言磨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本研究重点考察其国内外不同的定义,从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普通语言学、神经认知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学科方面,重新审视语言磨蚀的定义,对影响语言磨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语言磨蚀研究隶属于跨学科领域,其定义的重新审视可以给相关研究带来新的启示,也有助于拓宽相关研究新路向。
8-12

借助Sketch Engine和WordNet进行隐喻的概念模型和语义映射分析——以目标域TIME为例

摘要:本文利用新一代语料库检索程序Sketch Engine的词汇特性素描(Word Sketch)功能和语义知识库WordNet的聚类功能,以大型英语语料库BNC为数据来源,以TIME为例对隐喻的概念模型和语义映射进行研究,探索隐喻"整体系统性模式"的语料库研究方法。研究发现:1)Sketch Engine的词汇特性描绘功能在辨别隐喻表达时非常有效,大大减轻手工检索的工作量且准确度较高;2)WordNet的聚类功能在判断源域或目标域的概念和范畴,对概念隐喻的语义进行归类时非常有效;3)同一目标域的若干隐喻表达中,动词性隐喻所占的比率最高,而很多隐喻理论关注的名词性隐喻并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中隐喻的多样性用法;4)概念隐喻也具有上下义关系,可以通过树形结构反映这种关系。文章最后指出两种工具存在的一些缺陷。
13-17

基于评价系统的EFL演讲者话语身份构建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2007—2009年三年中"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决赛阶段的45篇命题演讲为语料,探讨参赛选手对评价资源的选择如何促成他们在比赛中的二重身份构建:竞技者和劝说者。研究结果表明:裁决资源的前景化能帮助选手在内容层面实现影响力,迎合评委的评判标准,促成竞技者身份的构建;态度资源总体上的积极倾向,能够满足包括评委在内的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达成人际意义,实现劝说者身份构建;人称代词的有效运用达成了竞技者的舞台效果,也成为了劝说者的诉诸手段。
22-26

建构话语规范:大学生手机短信的批评话语分析

摘要:权力规范体现为话语规范,话语规范因此具有意识形态和权力属性,代表着知识、社会阶层或机构的权力。交际者根据自身在权力关系中的地位和利益要求而对话语规范采取不同的态度。本文在对大学生SMS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大学生话语实践建构话语规范的形式,并根据批评话语理论和历史事实,论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话语实践建构话语规范的本质。
27-30

俄汉语时间词的语言及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时间词是表达时间语义的词汇手段。本文通过对俄汉语中表示"一天内不同时间段"语义的词汇构成、句法实现、语义派生等语言表现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俄汉两种语言对同一概念表达的相通与相异之处,并尝试做出民族文化上的阐释。
37-39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课堂英语口语纠错反馈机制研究

摘要:口语表达中的错误是学生学习新语言过程中锤炼语言的见证。教师在课堂交流中的纠错性反馈则使流利性与正确性的矛盾突显。文章基于英国某大学英语语言预科班的听课记录,对口语表达错误、纠错性反馈及学生回应吸收等数据进行剖析分析,以期启发中国英语教师对口语互动本质的重新认识,从而更合理有效地运用具有双重效力的课堂反馈来应对交流中的问题。
48-52

基于七对研究焦点的词频效应理论评析

摘要:词频效应在词汇习得和词汇理解过程中普遍存在。当今十大有关词频效应的主流词汇理解模型,根据其核心思想和特点从三个方面被梳理和归类为七对研究焦点。三个方面,即模型结构、影响因素和属性。七对研究焦点为局部表征/分布表征、平行加工模式/序列加工模式、双通路/单通路、激活水平编码/静息水平编码、语境相加作用/语境交互作用、学习/非学习模型、同质/异质属性。每对焦点体现了词频效应产生机制的一个维度。词频效应研究也许可以成为词汇习得、表征和加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和新的突破口。
53-56

语音回路对中英词汇学习者不同作用的实证研究

摘要:语音回路是工作记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加工和存贮语音信息。大量研究论述了语音回路在词汇记忆中的作用,但却忽视了非语音编码因素的存在。本文调查研究语音回路对中国ESL学习者及英语母语使用者学习和记忆视觉输入词汇的不同作用。两组学习者在两种情况下(控制和发音抑制),对字形—语音接近性不同的两类词(规则和不规则拼写词)执行了成对联想学习任务。结果表明当语音回路减弱时(不规则拼写单词并在发音抑制情况下),两组测试者的记忆都减弱,但是母语使用者的记忆下降幅度更大。这说明语音回路在L2词汇学习中对所有学习者都起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因学习者母语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57-61

中国英语学习者HAVE的V+N词汇型式行为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中的WECCL英语学习者笔语语料库和鲁汶本族语作文语料库LOC-NESS,对比分析了实义动词HAVE的V+N的词汇型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讲,中国学习者在此词汇型式上使用不足,与本族语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具体的词汇型式的使用上,本族语者和中国学习者都存在多用或少用某一型式的现象,且个别语义的词汇型式使用的差异性显著,这表明中国学习者还没有完全掌握HAVE的V+N的用法。研究结果对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62-66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颠覆”与“含纳”:权力运作的范式——托马斯·沃尔夫《虎子》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摘要:通过对托马斯·沃尔夫晚期的短篇小说《虎子》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本文试图索解隐匿于文本中的历史与政治内涵:"异己"对权力的颠覆实际上是权力的陷阱和产物,通过对颠覆势力的"收编"和"含纳",权力实际上巩固和强化了自己的统治。
67-70

“伟大的传统”的功用与使命——论弗·雷·利维斯的文学守望

摘要: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正处于以工业化的突飞猛进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整个社会生态发生了急剧变化,裹挟而来的是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危机"。众多知识分子在忧心不已的同时,也在为寻找出路而殚精竭虑,由此而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工业主义批判传统。在这一传统中,利维斯毫无疑问是集大成者;身处时代变迁的洪流之中,利维斯始终坚持对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立场,不断抵制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对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呼唤、捍卫和反复重申文学和文学批评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因此本文以利维斯为个案,从他关于文化现状、文学功用和大学文学教育等核心观念出发,评析利维斯在面对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冲击下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当下中国同样正处于社会和文化转型期,因此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批评、文学教育乃至文化建设而言,利维斯的见解毫无疑问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71-74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文化资本运作与语境干涉

摘要:对翻译文化资本的研究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探索翻译作为文化资本运作及其传播模式。翻译文化资本的运作受到读者需求、赞助人、原语和译语的文化与语言的声望等语境干涉相互文,以翻译选择、教育作为其运作的基本保障,且体现浓厚的民族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把握翻译文化资本运作的本质,启发当代文化资本译入与译出的最佳途径。
83-88

翻译观的建立与翻译研究疆域的拓展——评许钧著《翻译概论》

摘要:《翻译概论》一书以翻译中的九个核心问题为基础,在广阔的历史、社会、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下,在跨学科研究意识的指引下,展开了对翻译及翻译研究的讨论与思考。对这一本书的阅读与研究,将会帮助研究者走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局限,更为全面、科学地理解翻译和翻译研究,建立起开放、发展、具有文化性的翻译观,在平等、双向交流的基础上,开辟越来越广阔的翻译研究疆域。
89-92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规范研究

摘要:名称是旅游景点的灵魂,好的景点译名不但可以帮助提升景点的国际知名度,还可以让国际游客通过名称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由于缺乏规范,国内"一景多名"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景点的对外宣传,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基于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城市公示语汉英规范研究"项目和陕西省质量监督局《公共场所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系列标准的编制,本文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陕西省主要文化遗产类景点名称的翻译所存在的问题,参考了国际著名景点名称的语言特点,详细阐述了对存在争议的文化遗产类景区名称翻译的规范过程,提出了文化遗产类景点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为类似文化遗产景点名称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93-97

基于译者认知的翻译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实证研究

摘要:运用了文献法、焦点小组访谈、实证研究层层递进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由5个类别21个要素构成的翻译生态系统,并验证了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属于翻译生态系统的宏观环境;翻译资源、行业环境、翻译研究、翻译技术和权力因素属于支持环境;作者理念、作者语言和文本因素属于作者因素;价值理念、翻译动机、译者情感、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和创造能力属于译者因素;读者理念、读者语言和读者情感属于读者因素。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宏观环境因素影响作者、译者和读者因素,作者、读者和支持环境因素影响译者因素。
98-101

口译研究范式与释意理论

摘要:在回顾口译研究的内容、方法、发展阶段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探讨释义理论的贡献及不足,指出虽然基于释义理论的"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三段式口译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口译本质,指导了口译实践和教学,但是释义理论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如一味强调意义却忽略了文本结构与形式、低估了听者的理解力、只关注成功的口译、否认"不可译"等。最后预测口译研究重实证、跨学科、重视口译过程和译员等未来发展趋势。
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