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0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转喻种种1-6

摘要:转喻分类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其中包括符号本体的、概念构造的以及域的。符号本体的分类主要基于实体、概念和形式的关系。转喻的概念构造探究不同概念之间的转喻关系。转喻过程涉及不同数量的域。转喻甚至还出现在范围更大的概念整合中。但是,要合理表述转喻的认知过程,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转喻过程的关系。

矛盾修辞法的张力、成因及其认知消解7-12

摘要:矛盾修辞法中两个语义背向的词语代表了事物的辩证本质,即既对立又统一,明显具有相析性、相峙性和相容性。本文提出:1)解读矛盾修辞法的关键,在于消解其内含的张力,而张力是其真正魅力之所在;2)矛盾修辞法张力的成因缘起于事物的张力,是本体对立统一与认知对立统一的混合体;3)矛盾修辞法的认知消解机制有别于其他语言表达方式的认知解读机制;4)正因为事物具有内在的对立统一性,矛盾双方才具有内聚力,由此导致矛盾修辞法中的矛盾双方产生耦合效应。

及物动词何以“无宾自足”?——构式语法及语用学视角下的理据探寻13-19

摘要:以构式语法观点为导向,考察及物物动词隐宾句式相关维面,挖掘隐宾句式固有意义,探究其语用因素,指出:及物动词之所以删隐宾语,是因为宾语名词丧失指称功能,改变了身份,语篇凸显度降低,由话题成分变为非话题成分退出了焦点位置。隐宾有时源于礼貌策略,而更多则为语言经济原则使然。

作格结构的认知语义探析20-23

摘要:作格结构体现一种静态事件模式,受事主题制约其谓元语义结构,形成谓元的跨范畴意义。作格结构的语义演化遵循:“受事主语〉作格化”路径。一个动词作格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其作格过程中的词汇化程度。作格结构句法和语义上是一个“结构-边界”统一体。

“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会讯23-23

摘要:为了及时总结和交流“全国首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以来国内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决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7日与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现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论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途径:象似性与隐喻性表征24-27

摘要:诗歌作为认知情感的一种重要语言艺术表征,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魅力,倍受人们喜爱。然而好的诗歌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意象建构,因为它既是诗歌的灵魂,也是情感交流的最佳载体。从认知角度看,诗歌意象的建构主要有两大途径:象似性与隐喻性表征,同时涉及语言变异问题。此外,若能把诗歌创作的基本认知提炼出来,将其简化、自动化或个性化,必将为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28-31

摘要:现代隐喻认知理论的溯源常常追溯到西方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理查兹和雷迪等。中国隐喻历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先哲和近贤从庄子、墨子、孔子到刘勰、朱熹再到钱钟书等都对隐喻认知思想有所论述,本文将其思想精华提炼为喻体的体验性、概念的映射性、隐喻的认知性、隐喻的文化制约性、非类相比等并以此作为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的切入点。

认知维度的英汉乏词义结构研究32-35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英汉语乏词义结构中宾语成分的特征及该结构显现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英语乏词义结构中充任宾语的事件名词是名词的边缘成员,而汉语乏词义结构中充当宾语的自主动词是动词的边缘成员。促使乏词义结构显现的认知理据主要包括两个:总体扫描的推动和语义原型的吸引。

概念整合理论对中介语分析的解释力36-40

摘要:相对于单纯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在中介语研究方面更具明显的优越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把母语、目标语和中介语三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从句法层面,对中介语的认知产生过程及其四种整合类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阐述了中介语的产生是学习者在母语系统和目标语系统共同影响下,通过心理认知过程的主动性组合、完善和扩展,在层创结构中整合加工形成的结果。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41-44

摘要:通过对部分英语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的访谈、及对16名英语教师和17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本研究确认了引起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6个潜变量和18个可测变量,并运用AMOS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造成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最终因果模型。研究发现,学习环境、效价、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焦虑都对动机减退起着直接的影响。各变量之间还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减退。

国内首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体能力调查:问题与对策45-49

摘要: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体能力调查表明,实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但总的说来,两班学生的文体能力都很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同类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体能力的实际情况。影响学生文体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文体学基础知识薄弱;对文体分析方法不熟悉;对文体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体意识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措施,如正确认识文体能力的重要性;开设文体学课程;把文体分析方法引入语篇教学中等。英语文体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鉴赏能力。

中国学习者英语致谢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调查研究60-63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112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及30名本族语者的致谢言语行为中主行为动词组,内部修饰语,外部修饰语三个部分的调查研究发现:1)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致谢语用能力在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虽在三个部分的整体使用方面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但在主行为动词中非标记动词,内部修饰语中的副词性短语及外部修饰语中表达赞美、回请和惊讶三个功能的使用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国学习者致谢言语行为语用能力习得状况并不符合规律性的发展模式。文章还对研究结果中学习者与本组语者所存在的差异的原因给予了相应的说明:文化和心理词汇范畴差异,母语迁移,显性教学失误等原因都影响着学习者的致谢言语行为表达。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后殖民视野中主/奴范式的文学表征——论《黑暗之心》与《蝇王》的双层结构及其裂变68-72

摘要:本文立足后殖民视野,通过分析主/奴范式在英国文学经典作品《黑暗之心》与《蝇王》中的双层结构及其裂变,反思西方殖民话语中居主导地位的主/奴范式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表征,并借此反思黑格尔哲学中的主/奴辩证思想。《黑暗之心》中主/奴范式在表层结构上呈现为白人殖民者与非洲黑人土著之间充满血腥暴力的主/奴认同关系,在深层结构上却隐匿地表征了作为主人和施暴者的白人殖民者的心理创伤。《蝇王》中主/奴范式在表层结构上裂变为作为主人和施暴者的白人殖民者与作为奴隶和受虐者的被殖民者这一二元对立关系中后者的缺场,在深层结构上却表征了白人施暴者欲望的内爆。

《雨中猫》的重复叙事与主题意义77-80

摘要:海明威的作品素以简洁洗练的叙事语言而著称于世,其《雨中猫》尤具此代表性,重复叙事则是该短篇一显著特征。该短篇中使用了意象重复、词汇重复和结构重复的手法,以此体现出其惯用的反战主题。本文从该短篇中这三种重复叙事语言的分析入手,探究其重复所隐含的思想蕴含,揭示其主题意义。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悖论与修辞误用84-87

摘要:斯皮瓦克提出人生存在就是翻译,认为它如同“梭子”一样不断“变化”,而一般所说的翻译则是狭义上的次一级的翻译。她的翻译生成论是以悖论的方式推出的,关键词的修辞误用说明,在根本上是西方思想的回归,而不是原创观念的走出。

新月派的翻译思想探究——以《新月》期刊发表的翻译作品为例88-91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新月》期刊所刊载翻译作品从选材、翻译策略、译论、翻译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尝试透析其翻译思想。作者认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重要成员,《新月》在翻译领域所进行的文化移植与创新体现了其唯美与实用的翻译观。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话语标记语的英译研究——以《红楼梦》中的“我想”为例92-95

摘要:文章将话语标记语置于译者主体性框架之中,以《红楼梦》中的话语标记语“我想”为研究个案,总结并分析了“我想”的翻译策略,考察并归纳了译者主体性的本体论特点,认为译者主体性是话语标记语翻译各种策略的根本动因。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96-100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揭示翻译美学的渊源和发展以及翻译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探讨当代翻译美学研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意义及对文学翻译原则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