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09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认知语言学研究专栏
从PP形式观测双宾构式中的动词1-4

摘要:涉及致使拥有、致使运动和致使体验三种事件框架的动词,都可以出现在PP形式中,但它们是否能进入双宾构式,还要考虑个体动词在认知向度上的差异、概念化主体的对客观事件的诠释、动词语义的细度等因素,用PP形式内可出现的动词来观测双宾构式对动词使用的限制,能产生较好的理论效果。

时体、事件与汉语连动结构5-9

摘要:本文依据时体特征与事件以及事件性的联系,阐释汉语连动结构的事件特征,并从次级事件的时体特征、序列特征以及核心次级事件的配置特点三个方面,重点考察了四类连动结构的事件信息配置特征:sE2 sE1,sE1 sE2,sE1〉sE2,以及sE1αsE2。另外,文章还探讨了各类连动结构的时体共享特征、前后次级事件时空范域的同一性和异质性等问题。

英汉仿词的重新分类及其认知语义分析——以饮食新词为例10-13

摘要:本文将仿词分为近似仿词和对立仿词两大类,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汉饮食新词的构成、意义及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英汉饮食仿词均以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类比或推理获得隐喻意义;英汉饮食仿词在其构成方式和认知机制上有着极大的趋同性,类比是仿词的基础,隐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机制。

象似性在成语中的体现14-16

摘要: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由来已久,且有继续延续下去之势。本文在接受“语言符号中既有任意性也有象似性(可论证性)”这一辩证观点的前提下,讨论汉、英成语中象似性的分类以及两种不同语言的成语中在象似程度与分布上的差别。探讨成语中的象似性能提供一个研究成语的新视角,丰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逻辑转喻与一般会话含义17-23

摘要:本文探讨一类特殊的转喻现象——逻辑转喻。研究认为逻辑转喻本质上是一种语义增生现象,即词语进入某种句法环境时衍生出附加的语义结构。作为一种系统存在的语言现象,逻辑转喻存在的理据是意义的整合性,其根本特征为部分规约性和局部可取消性。从语用学的含义视角透视这一特殊句法现象,切合我们关于一般会话含义本质的认识。作为一种话语类型,逻辑转喻获得了会话含义的地位,体现了语用学对语义识解过程的干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澄清哲学和语言学中由来已久的语义/语用之争,对我们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民俗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24-27

摘要:传统语用学研究从合作原则、新格赖斯理论和礼貌研究到关联理论一直持文化普遍主义思想,而民俗语用学反对脱离文化语境的语用研究,强调特定文化对言语行为的模塑作用,并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以及“自然语义元语言”的描述工具和“文化脚本”的研究方法,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多模态符号整合后语篇意义的嬗变与调控——兼论从语言语篇分析到多模态语篇分析转向时期的若干问题28-32

摘要:非语言模态在语篇分析中身份与地位的认定经过了一个长久的历程,直到社会符号学的建立才为它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持。多模态语篇可看作是由若干单模态语篇整合而成的,整合后语篇的意义会发生嬗变,但是针对一些因素对其嬗变形式可以进行适当调控。在当前从语言语篇分析向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转向时期,对一些问题的廓清可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方向性的借鉴。

社会科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研究33-36

摘要:论文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考察社会科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论文指出,社科论文中,作者导向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作者维护自身面子,评价命题内容及说服读者;读者导向模糊限制语则体现对读者的尊重,显示礼貌和实现语篇多声性等特点。对四类学科简介和讨论部分中10个常用模糊限制语定量分析表明,讨论部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简介部分。四种学科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差异不明显,教育类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其他三类学科论文。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37-44

摘要: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基础上,简要勾勒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轨迹和主要特点,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展望。作者认为,中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难起步、时期的停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引进、发展和创新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六十年来,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论著和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研究内容多元化、实证研究方法也呈上升趋势。但是,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不能满足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的需要,缺乏对中国重大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缺乏对中国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宏观外语政策的研究,加强学习者的研究,加强教学过程,特别是需求分析、教学评估、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开放型语料库翻译教学的思考45-48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翻译教学的现状,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描述了语料库的优势。然后按照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引入语料库教学特有的“数据驱动”机制,结合新教学大纲要求,采用英汉平行语料库以及翻译软件自带语料库主题语料库等形式。对于大学翻译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提出建立基于语料库的,以学生为主的数据驱动的开放型教学方法。

监控模型评析49-53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监控模型的基本观点,并对它进行了客观评价,然后分析了其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启示,旨在客观认识这个理论,找准这个学科研究的切入点,为学科理论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可以建立整体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习得理论;如果把语言心理作为学科研究的切入点,我们或许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以DDL为例54-57

摘要:本文以数据驱动学习(DDL)为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希冀学界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有一个理性认识和冷静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的具体目的、条件及学生情况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或模式组合,灵活运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论交际口语测试及其评分方法62-66

摘要:Hymes(1972),Canale&Swain(1980)以及Bachman(1990)等人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交际语言测试奠定了理论基础。交际语言测试具有真实性、功能性、交互性、情景性、综合性等特点。交际口语测试的常见模式有双向交互式、多向交互式等。常用方法有角色扮演、面谈、讨论等。评分是影响口语测试信度、效度的重要因素。口语测试的评分方法可以分为整体评分和分析评分以及整体/分析评分三种。本文探讨了口语交际的性质、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口语测试评分的认知心理过程、交际口语测试常用的模式和方法,并重点讨论了交际口语测试的评分方法。文章的最后介绍了当前国内口语测试常用的评分方法,并对今后如何改进口语测试,提高评分信度提出了建议。

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67-70

摘要:把精读课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改变英语专业教学中重语言技能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本文首先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涵义、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分析了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着重探讨了如何把精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教学有效结合。

词汇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词义的影响——以日语移动动词为例71-74

摘要:词汇是承担语义的重要因素,在日语教育中,词汇教育与词汇学习是日语词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当引起日语教育者和学习者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以日语基本词汇中的移动动词为例,通过对具有中级以上日语水平学习者的词语理解状况的测试和学习方法调查,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学习者误答的原因,探讨体系化的日语词汇教学方法。

二语习得的语言社会化范式75-79

摘要:基于人类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话语分析的语言社会化范式是一种从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入手,整合认知和社会、动态构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人类语言学研究视角。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中,该范式强调社会、文化、政治等语境对语言知识接触以及习得的限定作用,主张通过长期的、历时的人种志跟踪研究方法,多角度收集真实语境下二语学习和使用的相关数据,深度分析制约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习得的相关因素,认知二语习得的语言社会化过程和丰富二语习得的研究视角。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80-83

摘要:对于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的了解有利于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入学不久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使用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英语学习时其学习动机趋于外在化,其学习风格单一化,其学习策略的使用欠缺化。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厌女症背后的男性身份危机:再读《父亲》中的上尉之死84-87

摘要:《父亲》是斯特林堡受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影响创作的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传统上人们往往只关注剧中表现出的“厌女症”,并把它归结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女性观。本文从社会性别研究视角出发,认为“厌女症”恰恰暴露了男性的不自信和身份认同的危机。该剧中上尉对女人的嘲弄、歪曲和贬低是他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的一种发泄。面对强大的女性对手,他的对抗和挣扎被证明是徒劳的。他的死最终表明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