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0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及语境构建1-6

摘要:基于交际中词汇或词汇组合在信息传递时形式与交际意义之间的不完备性或不一致性,本文探讨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及其语境构建,分析词汇语用信息构建的原型参照和语境参照;语料分析说明,原型参照仅是一种初级参照,语境参照则为终极参照,决定并验证使用中的词汇语用信息。

习语的界定与形成机制——习语现象对合成性是否构成挑战?7-13

摘要:习语可分为词位习语和句位习语,其形成过程是一个语言合成的隐喻过程。词位习语的形成经历了从句法操作到形态操作的转变,该过程伴随语义调变和级阶重组,词位习语在句法结构上占一个节点。句位习语与词位习语的形成机制是一样的,但在逻辑的第一次赋予上只能作句法分析。由于结构上的稳定性,无论词位习语还是句住习语其作为形意匹配与普通符号无异,所以归根结底是一个符号。习语在形式上是可以分析的——词位习语属于形态分析,句位习语属于句法分析,但其意义都不可以从其构成成分中推导出来,所以在意义上是不可分析的。习语的形成由隐喻驱动,但隐喻化是后于语言合成的,而习语作为一个符号或运算单位又与其他成分合成,所以习语现象的存在丝毫不影响语言的合成性。

高层转喻研究14-18

摘要:对于语法结构、间接言语行为和构式中的高层转喻,已有不少研究,但非常深奥难懂,观点又存在差异,本文目的在于引介、梳理转喻在这三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涉及的主要概念:高层转喻、低层转喻、高层命题转喻和高层情景转喻等。

俄罗斯认知研究中的概念分析19-22

摘要:俄罗斯语言学在认知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其中最为瞩目的成果之一是对概念的研究。概念结构包括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概念的基本层面、所有认知层面以及认知切分部分共同构成了概念核心,而概念的释义域构成了概念的边缘部分。

语境球体假说23-27

摘要:语境系统整体形态是目前国内外学界的一个盲点。本文先从“一般/特殊”这个新的视角反思了语境系统四层次(语言、言语、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的相互关系,指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是一般与特殊的对立统一;然后从语境各要素演变速度的不同步性出发,构思了语境系统的整体形态特征。文章认为,语境系统整体是以语言为内球体,以言语、情景、文化为环绕语言的外球体的多层次球体形态。认知贯穿始终,沿着时间和空间两种不同维度,推动语境球体围绕语言,沿着时间轨迹,做滚雪球式的运动,周而复始,雪球越滚越大。

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英语致谢语的语类结构研究28-32

摘要:论文或专著的致谢部分对在写作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和贡献表示书面感谢。该语类(genre)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必不可少,作者在致谢中对个人或机构的帮助表示感谢,并由此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和社会身份。本文对照Hyland和Hyland&Tse对学位论文致谢语的语类研究,对我国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专业各20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致谢语中包含的语步及其步骤的分布、致谢中使用的句型、致谢行为中的修饰语、遁言现象以及主语的选择等作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位论文作者的致谢语基本上符合Hyland的“三级结构”(three tier structure)模式,但同时在步骤分布、致谢对象、致谢行为修饰语、遁言现象以及主语的选择等层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本文还对该研究对致谢语的跨文化研究以及学术语篇教学的启示作了探讨。

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语”33-37

摘要: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语”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名词状语”的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及其句法语篇功能特征等问题,从语言本身及人类认知两方面论证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语”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

词概念框架研究提纲38-42

摘要:不但语言单位组合的解释和语义的理解与使用需依赖词概念框架,而且后入框架概念、概念组合、概念链的形式表征,框架内语义的变化转换,框架内词语参与命名框架外容体,隐喻和转喻的完成,框架内一些语言单位的消亡,等等,也需依赖词概念框架。本文勾勒词概念框架研究的概念体系、主要内容和方法、理论概括等。

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建构43-46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基于语域,结合元功能和社会符号形成建构一个“双项”三重互文性整合模式,即共现互文性、共向互文性和共构互文性模式,并指出互文性是建立在语域基础之上由语境决定的语篇意义生成和识解的语篇之间的关系。在探讨互文性的机制基础上,从语篇主题、参与者、语篇结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等之间的关系对互文性模式进行具体分类。将传统的社会功能视角与批评视角相结合,既考察互文性的体现形式,又揭示互文性使用的功能、话语霸权及意识形态。因此,“双项”三重互文性模式能为互文性的识别、分类和解释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试论构式语法中的“构式”47-50

摘要:构式语法理论重视“构式”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但对于如何界定构式,构式语法学派内部仍存在分歧。这一分歧既削弱了这一理论的整体影响力,同时也不利于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追溯构式概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构式语法理论几个主要框架的构式定义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定义构式应基于理论继承性和创新性两方面的考虑,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客观语言实际。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校基础阶段跟踪研究51-55

摘要:本研究借鉴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在历时两年的大学基础阶段,结合量的和质的方法,对北京五所高校的约1300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的跟踪。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在两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自信变化”最为突出;“削减性”变化显著上升;“附加性”、“生产性”有所显露但深度有限;接触英语文化较多的英语专业学生,其文化认同变化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对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情境中的英语学习目标提供了启示。

第二语言自然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56-60

摘要:由于阅读的普遍性,有关自然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回顾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分析了Meara(1997)的‘词汇量决定汇附带习得量’模式、Laufer和Hulstijn(2001)的“投入量假说”以及Rieder(2004)的‘聚焦、充实’模式,阐述了二语学习者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的认知机制,并从有关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影响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的主要因素。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61-64

摘要:写作教学,一直是困扰语言教师的一大难题。长久以来,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令人生畏而又缺乏对策的瓶颈现象。笔者通过对比两个写作水平成绩相当但分别采用传统写作教学方法和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的班级,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式调查的方法,证明了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式,在写作理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等方面,具有传统写作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并指出,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式能培养学习者的写作兴趣,确实提高其写作水平,为缓解写作教学中费时低效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可操作的途径。

交际法研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65-68

摘要:交际法对我国的外语教育和外语教材编写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交际法教学实践却在中国面,旌发展瓶颈,表现在以交际法为指导的教材与交际法教学实践的矛盾。本文在回顾交际法的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国内外教材编写历程基础上,分析了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教材编写工作带来的启示。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文学:人生困惑和苦痛的阐释者——评巴赫曼的小说《三十岁》69-73

摘要:奥地利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小说《三十岁》充分表现了二战以后西方社会传统道德遭受消解、人的心灵自由遭到现实环境侵蚀、人们的生活前景被遮蔽而无法找到出路的生存困境和苦箱,并深刻揭示了产生这种生存困境的社会原因是制度出了问题。作者为此发出了“摧毁这可耻的旧制度”的愤怒呼声,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现代西方小说对现实世界解构和批判的力量。作品运用倒叙和衬托、隐喻和象征、典型的细节、诗体的议论和多变的人称等多种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深度,阅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美国西部山脉形象的演变——以三位自然作家的三篇散文为例74-78

摘要:受西欧传统影响,早期美国人认为荒野是黑暗的象征,是征服与改造的目标。随着超验主义的出现,美国人对荒野的认识开始转变,山脉逐渐成为赞美的对象。美国文化中的山脉形象主要形成于西部。19世纪后半叶,许多科学家和文人深入西部山区,用自己的作品赞美西部的高山大川,呼吁政府保护西部景色。二战后生态伦理学出现,新一代自然作家对山脉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本文以三位美国自然作家的三篇散文为例,说明美国人认识西部山脉的过程。文章指出,从神学、科学到伦理学,美国的自然文学不断走向成熟。

《卡拉马佐夫兄弟》:在理性与信仰之间79-82

摘要:《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罗斯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鹅之歌”。在这部小说里,他借笔下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者——主人公伊万的悲剧表明,当理性不再只是一种特定的认知手段,而被当成全能的精神法则与尺度,甚至被当作生存目的本身时,“理性”的崇拜者可能会失去正常的理智而走向心灵的虚妄。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拒绝任何被理性化了的道德、历史或政治的救世方案,而执意选择了一个能体现出自由、至爱与和谐的上帝。可以认为,重新拥有本真的生命状态、重新获得内在的精神信念是作家的终极关切。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论翻译中的“言象意”83-86

摘要:言象意的关系是所有语言的共性。象是言至意的桥梁。语言交际是由语义结构激活的交际模式来实现的。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其实是不同语言交际模式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交际模式承载生活体验,体现交际功能,在翻译中的取舍直接影响翻译目的的实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