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象征关系研究1-7

摘要:本文对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象征关系研究发现.一个工具主语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语言运用者的认知规律和特征实现的。一个工具主语句“NPi+V+NP”与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通过对英汉语工具主语句语言运用者对相关事态的认知处理方式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表示“施事+动作+受事”关系的工具主语句在认知处理上采用序列扫描的方式:表示“用事+动作+受事”关系的工具主语句在认知处理上采用的是总体扫描的方式。由于对同一事态的扫描方式不同,同一个工具主语句“NPi+V+NP”可以象征不同的语义结构。这样的英汉语认知比较研究认为.不同语言中的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现象的同异都应归结为语言运用者的认知规律在语言中的投射。

隐喻构型与语篇组织模式7-11

摘要:隐喻在语篇中的意义推进可以发展为“隐喻序列”与“隐喻合并”两种隐喻构型。前者基于由单一的隐喻式所形成的隐喻块内部本体和喻体的各种袁征顺序;后者指不同隐喻式之间的本体和喻体的各种对应方式。这两种构型对于隐喻性语篇的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敬告作者11-11

施受组配变化与框架元素的颗粒度12-17

摘要: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Agent—Patient组配模式的变化说明,框架语义元素的细化是为解释复杂语义关系所作的努力。格语法中的主体语义失格因概括度过高但颗粒度过失逐渐淡出。目前语义框架的分类还需要更细、框架元素的抽象还要更准确、元素的命名还要更贴近体验。框架元素细化的程度直接与制作者的应用目标相关,FN与CFN目标不完全相同。决定了元素细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细化,都必须是对一个义类词语(词元)语义表现的归纳,而框架是对于一个义类词语出现规律的抽象和提取。至于施受及有关动词的性质,要根据框架语义学的原理,尽量做出符合认知体验和场景的解释。

评价性标记语探微18-22

摘要:评价性标记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言语现象,属于语用标记语的类典型之一。评价性标记语是“语法化”的结果.其语用标记性具有“主观化”特征。一个语言成分的语法化意味着其实义虚化,语用意义不断丰富,这两种意义的规约化程度具有不均衡性、不对称性和动态发展的特征。评价性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主要表达说话人主观上对事体结果/结局的评价态度、意向等,是交际主体“自我意识”的彰显。评价性标记语在句法构造层面体现了人类认知客观事体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即突显背景中的认知图形一语用信息。

指称非现场人物的语言策略23-28

摘要:在自然会话中,会话者不但会谈论身处会话现场的人物,而且会谈论不在会话现场的人物。我们将前者称为现场人物,后者称为非现场人物。本文考察指称非现场人物的语言策略问题,系统描述说话人引入和续谈各类非现场人物时可能使用的种种语言形式。

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28-28

英语动词体态的认知研究29-32

摘要:本文回顾并评价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英语动词体态的子范畴为进行体与非进行体。以此为基础,在兰盖克的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分析进行体的语义实质,找出兰盖克分析中的不合理之处,得出结论: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语法实质是展现过程的动态变化。此外.文章还对兰盖克关于进行体的认知图示加以扩展,用认知图示的方法描述进行体和非进行体展示的各种过程。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记忆策略训练研究33-4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词汇记忆策略训练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效果.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有效词汇记忆训练模式。研究以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1班只进行同化策略、分类组织策略、拼读策略三种词汇记忆策略的专门训练;实验2班除进行这三种记忆策略的专门训练外,还将训练内容渗透于英语日常教学中:实验3班在实验2班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词汇记忆元认知意识的培养训练。对照班被试按常规进行词汇学习。实验结果表明,词汇记忆策略训练有助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水平、词汇记忆技能的提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改善词汇学习观念,促进词汇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意识的提高。研究还表明词汇记忆策略训练辅以词汇元认知策略训练的效果相对更为明显.

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语言输入及语言理解研究40-43

摘要:本文首先扼要地回顾了语言输入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涵,介绍了语言理解的有关观点及基本过程,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语言输入的特点,并提出了几点积极的建议,以便进一步提高语言输入和语言理解的效率。

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中的跨语言影响研究43-47

摘要: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某高校英语和日语专业229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受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从语言距离(心理类型)、外语学习顺序、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等三个方面调查分析了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中存在的跨语言影响及其体现层面和制约因素。

课堂环境下的教师发展——影响中国外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因素研究48-52

摘要:本研究展开两个方面的探讨。第一,通过观察新老教师的课堂行为和主要教学风格,对当前大学外语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有一个客观了解。第二,探讨Lunenberg & Ornstein等提出的“教师学习不仅仅是教学技巧的培训和运用,它还受其他高层次的,无法定性或定量的因素影响”之假设。分析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影响这些行为决策的因素,在grass—root调研实践的基础上,以期为课堂环境下的教师学习以及教师职业发展找出可行性途径。.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从《元音》看兰波诗歌创作的接受与影响53-57

摘要:法国诗人兰波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兰波不但继承了从波德莱尔开始的象征主义审美现.而且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象征主义的审美理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元音》中,兰波利用感觉上的错乱让声音与色彩互相转换,让气味与形状互相交错;通过听觉与视觉、嗅觉与触觉的反复重叠,反复转化,用那些鲜活的语言和形象建造起了兰波诗歌世界的立体空间。兰波的作品对象征主义诗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曾飞跃国界,波及中国。

当代叙事艺术的美学启示——论彼得·汉特克的小说《无以复加的不幸》58-62

摘要:本文以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的小说《无以复加的不幸》为分析对象,主要从艺术批评的角度论述这部作品创作艺术的基本特征,根据作品中大量的议论片段阐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语言与创作、真实与虚构以及作家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态度和艺术原则,同时结合作品的表现体裁,探讨这位作家对当代叙事艺术的审美思考及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创新之处。

爱伦·坡推理小说源流考论63-67

摘要:爱伦·坡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但是他所创作的推理小说并非无本之木,我们可以在西方经典文学中找到其渊源;其推理作品影响之大亦绝非出于偶然,对人性的思考和道德的诉求是其推理小说得以经典化的重要因素,而雅俗合流的创作旨趣又是这一小说类别被广泛接受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

亨利·大卫·梭罗:行走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的“解构主义者”68-71

摘要:19世纪美国三大作家之一的亨利·大卫·梭罗,为何在世无人问津,死后却名声鹊起?细读《瓦尔登湖》后,可以发现梭罗虽在当时无从得知20世纪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却以与其惊人的相似手段对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原理进行了逻辑推理,并且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万物之网”,消解了19世纪通行的教条——文明高于自然、都市生活优于田园生活、社会胜于个人。他解构了建立在先进工业基础之上人类现代文明逻各斯.进而提出人类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新型生活方式。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于普鲁斯特小说译名的争论与思考72-75

摘要: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在中国译介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对书名的翻译,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回顾小说的翻译历史,围绕中译名的有关争论和不同观点,探讨了造成差异的种种因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再表达的方式,以及译者追求,读者期待等等,以此拓展了理解作家和作品的空间。

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76-82

摘要:大学翻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大学翻译教学测试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评估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对当前13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测试现状的调查,本文指出了目前大学翻译教学测试的不足,并从教学大纲的要求、测试效度、测试方式与题型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目前大学翻译教学测试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