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0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1-5

摘要:PowerPoint软件自1980年代中开发以来,日臻完善,已成为人们在公众场合下信息传递时喜用的演示手段之一,但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本文在回顾其历史发展以后,对两种意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利大于弊。出现不同意见的原因在于有些学者不能区分作为工具的PowerPoint软件,作为语篇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作为语类的PowerPoint演示形式。其次,持反对意见者,忽略了演示者与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互动,和演示者与受众的互动。第三,作为语类的PowerPoint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融合成多种文体风格。

英语DOC和DC构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6-11

摘要:句法结构反映人的概念结构和对世界的识解方式。包含相同概念内容的句式也会因为对事件的识解方式不同而导致意义上的差别。英语双及物结构的两个典型构式,双宾构式(DOC)和与格构式(DC)不是衍推和转换的同义关系,而是体现了认知和意义的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三价动词这一范畴的典型特征,继而探讨了DOC和DC的构式义及其成因,分析了这两个构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这两种构式如何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延伸形成SVNX和SVN2XN1的构式范畴。

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2007年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11-11

摘要:上海外国语大学暨《外语电化教学》杂志编辑部拟于2007年12月21—24日,在广州召开第二届“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主要关注以下四个主题: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12-15

摘要:本文在回顾语法隐喻现有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利用Langacker个体语言认知模式分析语法隐喻现象,得出结论:从本质上讲,语法隐喻就是语法单位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语法单位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是概念隐喻、语气隐喻和语篇隐喻所共有的特征,因此,可以作为研究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语法域之间的转移使用使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判断一个表达是隐喻式还是一致式,也可以把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区分开来。

谐音仿拟的认知机理——谐音仿拟研究的新进路16-19

摘要:“仿拟”指的是故意模仿某一既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另外的意思;“谐音仿拟”只涉及同音或近普异义的模仿。谐音仿拟的运用涉及两个文本:一个是显性的,通过谐音仿拟而成,在话语中出现,称为“仿语”;另一个是隐性的,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可为交际者感知,称为“原语”。原语同仿语有自主一依附配对的关系。谐音仿拟认知机理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i)隐性的原语文本在谐音仿拟生成之初是如何运作的;(ii)隐性的原语是如何“趁势连用”到显性的仿语去的。仿拟明显地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意向性特征,其理解是基于心理模型知识结构中对事物的相邻/相似关系的把握而进行的常规推理达成的。

视角的选取与指称语的选择20-23

摘要:本文利用认知语法中“主体化”和“客体化”概念,探讨视角的选取对指称形式的影响。经验域的感知模式投射到经验的语言表达域,使人们在话语的生产和理解过程中普遍采用两种典型的视角框架:描述型和陈述型。我们把利用这两种框架动态构建话语的过程称之为架框过程。视角框架理论为我们解释指称语“违规”现象、更好地揭示指称的认知本质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启示23-23

最简句法中的层阶性及其理论局限性24-28

摘要:最简方案作为一个推导性的理论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层阶性。本文以乔姆斯基关于最简方案的近期论著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最简句法的层阶性,包括它的句法应用以及它的理论局限性,并尝试对一些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系结构中的复指代词29-33

摘要:本文在生成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的框架内对自然语言关系结构中复指代词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语义差异进行了探讨。作者发现,在希伯来语与汉语中,复指代词的出现与英语wh-词作引导词需要满足同样的条件,而复指代词出现与否引起的语义差异与英语中不同引导词(that或wh-词)所引起的差异也毫无二致。由此,作者认为,复指代词与wh-引导词属于同一类成分,二者都是句法操作过程中遗留在某个位置的限定词经过“重新生成”而转化来的代词成分,其差异仅在于是否带有[+wh]特征。至于复指代词是否丛须在语音层面上出现,作者认为是由于不同语言具体的内部要求决定的。

话轮更迭的语用策略34-38

摘要: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达到言语交际目的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本文讨论的话轮更迭的语用策略问题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操纵话轮的策略,即从对方那里夺过话轮的策略、保住自己话轮的策略、出让话轮给对方的策略、重叠和冷场的修复策略等;第二类是操纵相邻对的策略,即说出不合意的那一部分的策略和避免自己的期待受挫的策略。

汉英委婉语跨空间映射认知对比考察39-43

摘要:汉英两种语言均有丰富的委婉语,在具有类似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两者又具有明显的相异表现,这尤其反映在委婉话语中。由于思维认知模式的差异,汉民族委婉话语常借用两个陈述空间的整合来映射一个指示空间,而英民族委婉话语则常借用一个陈述空间来映射一个所指空间。本文以Fauconnier & Turner和Coulson & Oakley提出的跨空间映射论为视点来阐释汉英委婉语意义构建之异同,力图探究汉英委婉语不同的概念整合机制。

欢迎赐稿 欢迎订阅《外语教学》43-43

对称赞语的跨文化研究44-46

摘要:本文以Pomerantz研究的美式英语称赞语的模式为框架,通过会话分析法对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称赞语进行分析,研究称赞语在中美两种文化里的不同,并对称赞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一些建议。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学习者口语语料自动词性赋码的信度研究47-51

摘要:词性赋码是对语料库进行句法分析的必要前提,可极大地拓宽语料库研究范围。而现有的英语自动词性赋码器多为本族语的书面语设计,能否准确地为学习者口语语料进行自动赋码尚未见到研究报告。本研究采用Brill和CLAWS7两种词性赋码器分别为高低分组学习者口语语料进行自动赋码,统计赋码准确率,并比较两种赋码器对学习者口语特征的处理能力,目的在于考察基于规则的词性赋码器和基于概率的词性赋码器对学习者口语语料进行自动词性赋码的适用度,以期为中介语口语的句法特点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与梁茂成对中国学生书面语赋码准确率的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基于概率的词性赋码器更适用于为学习者口语语料进行自动赋码,赋码准确率较高且性能稳定,其赋码准确率受学习者口语语言水平影响不大,而基于规则的词性赋码器受学习者语言水平和口语特征(停顿、重复、缺乏语法性等)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为学习者口语句法特点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对误码编辑(tag editing)也有一定意义。

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52-56

摘要: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词汇测试、写作前测、后测、背诵测试、背诵报告及背诵水平与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实际功效。研究表明:背诵式语言输入明显有助于中国学生写作词汇、语块的习得和巩固;能有效增强语感、减少学生写作输出中的母语的负迁移;能促进学生写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背诵水平与英语写作水平显著相关。本研究为我国外语写作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当前我们在探索、尝试新的外语写作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应积极保留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充分发挥背诵式语言输入在我国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际功效,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的发展。

中国英语学习者形容词增强语的语义韵研究57-60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形容词增强语的语义韵特点。所用数据来自CLEC和BNC。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生使用形容词增强语时,其语义韵倾向与本族语者大体一致;但不同水平学习者使用增强语的类型、频率及其搭配词的范围存在很大差异,语义韵和词语搭配的地道性和准确率随着学习者水平提高而提高;学习者使用totally,very much时存在语义韵的误用,terribly的积极语义韵明显少用。

中国20年外语教学研究综述61-63

摘要:我国外语教学坚持“以国家外语教育政策为导向”的观点,研究多以教学实践中诸多问题来探讨外语教育政策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行性,并以全国性教学调查去研究国家经济和民族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以此建立起社会群体的外语价值观。本文对我国近20年来的外语教学的系统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这一时期我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执行了“观念是行为的导向”的思想,指出规范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两种方法是我国过去、现实和未来外语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自我中的历史”——评英格博格·巴赫曼的诗歌创作64-67

摘要:已故的奥地利当代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充满象征色彩的诗歌创作对她这一代人来说,是非常典型的时代经历的深刻反思。现实与乌托邦的冲突构成了其诗歌内在的核心。陌生化的隐喻成为其诗歌表现的主要手段。在她看来,诗就是“幻想”,诗人的生存就是“幻想的生存”。在这种回归主体意识的“语言乌托邦”构想中,诗人始终追求的是“自我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