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卫生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ofHygieneResearch

  • 11-2158/R 国内刊号
  • 1000-8020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卫生研究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卫生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家述评、综述、论著、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调查报告

卫生研究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卫生研究杂志论著
环境镉接触人群尿金属硫蛋白排泄与镉致骨损伤效应1-5

摘要:目的研究环境镉接触人群尿金属硫蛋白(UMT)的排泄与镉致骨损伤效应的关系。方法镉污染区居民为环境镉接触人群,非污染区居民为对照人群。人群尿镉(UCd)与血镉(BCd)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用环境接触量估测总镉摄入量(TCd)。UMT、尿胆微球蛋白(UB2M)、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及尿白蛋白(UALB)用ELISA法测定,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和UNAG同工酶B(UNAGB)用荧光分析法测定,均用尿肌酐校正。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人群前臂骨密度。结果UMT能反映机体接触镉时镉负荷的变化。而高剂量接触镉可先后导致肾功能障碍及骨质疏松。人群UMT排泄量与骨密度的关系同UMT排泄量本身是否异常有关。根据各指标与尿镉的剂量.反应曲线计算得到的基准剂量95%低限水平BMDL值,从小到大排列为UNAGB、UNAG、UB2M、UMT、URBP、T评分及UALB。结论镉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镉致肾功能障碍有关并迟于后者。UMT不仅能特异而敏感的反映镉致肾的毒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镉时骨骼的损伤。

乐果对大鼠大脑分区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影响5-8

摘要:目的观察乐果染毒对大鼠大脑分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及其代谢物(DOPAC)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10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乐果染毒低(38.9mg/kg)、中(83.7mg/kg)、高(180.0mg/kg)3个剂量组,腹腔一次注射染毒,给药后0.5、2、8和24h断头处死并分离脑组织(大脑皮层、纹状体、海马、脑干和小脑5部分)。用正丁醇、正庚烷、高氯酸、三氯甲烷处理脑组织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结果不同时程的染毒组(低、中、高剂量组)大脑DA浓度及其代谢物DOPA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A及其代谢物DOPAC在纹状体分别增加了28%~122%、89%~538%;DA在其它分区变化差异没有显著性。DOPAC在大脑皮层有的剂量和时程增加了50%~72%、有的剂量和时程减少了31%~51%;在海马差异没有显著性;在脑干有的剂量和时程增加了4%~102%、有的剂量和时程减少了10%-16%;在小脑有的剂量和时程增加了6%~39%、有的剂量和时程减少了6%-23%。DA和DOPAC浓度在不同时程的低、中、高剂量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DA和DOPAC浓度有随染毒剂量和时程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存在剂量-效应和时程-效应关系。因此乐果的中毒存在非胆碱能机制。多巴胺类能机制。

类毒素-A对小鼠脑内钙调信号系统的影响9-11

摘要:目的探讨类毒素-A(ANTX-A)诱导的钙调信号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中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染毒不同剂量ANTX-A1月,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采用荧光法、比色法测定小鼠大脑内钙离子浓度、钙调神经磷酸酶和A11P酶活性。结果12、5、50和200μg/kg bw ANTX-A的各剂量组小鼠大脑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00μg/kg bw ANTX-A剂量组小鼠大脑内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NTX-A各剂量组小鼠大脑内Na^+-K^+-ATP酶活性无明显改变,而50、200μg/kg bw ANTX-A剂量组Ca^2+-ATP酶活性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结论提示钙调信号系统在类毒素-A的中枢神经毒性中可能有重要调控作用。

MPO、NQO1、GSTP1和UGT1A6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关系11-15

摘要:目的探讨MPO、NQO1、GSTP1和UGT1A6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68名苯中毒工人为病例组,268名接触苯而没有中毒表现的工人为对照组。应用TaqManPCR分析技术判定MPO(rs7208693),NQO1(rs1800566),GSTP1(rs947894)和UGT1A6(rs6759892,rs1105879,rs4124874,rs3755319,rs887829和rs4148323)基因型。结果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G等位基因个体患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比AA基因型个体降低0.657倍(95%CI0.434~0.994,P=0.046);携带MPO基因rs7208693A等位基因人群中,UGT1A6 rs6759892 G等位基因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TT基因型的2.702倍(P=0.024),UGT1 A6 rs1105879 C等位基因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TT型的2.619倍(P=0.035)。在饮酒人群中,携带NQO1基因rs1800566 TT基因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较携带CC和CT基因型个体增加9.000倍(95%CI,1.460~55.478,P=0.021);在吸烟人群中,带NQO1基因rs1800566TT基因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较携带CC和CT基因型个体增加7.000倍(95%CI,1.555~31.575,P=0.012)。单倍型分析显示,本人群携带UGT1A6基因TACGGG单倍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是携带TAATGG单倍型个体的1.446倍(OR=1.446,95%CI,1.005~2.080,P=0.046)。结论同时携带MPO基因rs7208693 A和UGT1A6基因rs6759892 G或rs1105879 C等位基因型个体对苯中毒易感;携带NQO1基因rs1800566 TT基因型且同时吸烟或饮酒的个体对苯中毒易感;携带UGT1A6基因TAATGG单倍型个体可增加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GSTP1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基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16-19

摘要:目的构建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GSTA1)的CHO细胞表达体系。方法重组质粒pDNA3.1-GSTA1用hpofecmmineTM2000转染CHO细胞,用G418筛选细胞的阳性克隆,并用PCR、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测定GSTA1酶活性。结果将pDNA3.1-GSTA1-转染CHO细胞,用G418筛选,用PCR、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表明GSTA1基因已转染到CHO细胞的基因组,并转录表达,生成GSTA1蛋白质,经测定活性达到35mmol(mg·min蛋白)。结论CHO-GSTA1细胞表达,为基因工程生产具有完整功能GSTA1的进一步纯化提供了材料。

基于微孔板的人HepG2细胞体外彗星试验方法的研究20-23

摘要:目的运用微孔板体外培养技术,建立人HepG2细胞的体外彗星试验方法,为进一步建立体外高通量筛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人HepG2细胞,运用96孔板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建立微孔板的彗星试验方法,结合中性红检测细胞毒性的方法,选择20种化合物对所建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阳性和阴性时照物用所建方法与体内试验所获结果一致,验证结果显示,8种遗传毒物在体外彗星试验中均获得阳性结果,灵敏度为100%,且当细胞的相对活力〉50%时,拖尾率及尾长均与剂量呈正相关。12种非遗传毒物中,11种物质呈阴性反应,1种物质呈阳性反应,特异性为91%。结论运用微孔板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可在1块96孔板上同时检测4—5种受试物,并在无S9的情况下能检测出直接与间接诱变剂,并可界定出引起遗传毒性的作用剂量,提高了筛选的速度,减少了受试物等的用量,具有发展成为体外高通量筛选方法的良好条件。

下流式固定床反应器中反硝化细菌类群及其脱氮效率分析23-25

摘要:目的研究下流式固定床反应器的脱氮效果及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方法采用多孔陶粒作反硝化细菌固定化载体,研究下流式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适宜脱氮条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反硝化菌群的固定化形态并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其组成。结果反应最适条件为T=35℃、pH8.0,合成废水处理10h NO3^--N去除99%,其中前4h为91%,呈零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反硝化细菌主要为杆菌,16SrDNA同源性分析表明反硝化细菌有恶臭假单胞菌、硝基还原假单胞菌、嗜麦芽假单胞菌、睾丸酮丛毛单胞菌、苍白杆菌属等。结论下流式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效果良好,反硝化菌群丰富。

转基因作物标记蛋白HPT融合表达载体构建、纯化及复性研究26-30

摘要:目的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是转基因作物中广泛应用的抗生素标记基因,本研究构建该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以期得到足量纯化的HPT蛋白,为该外源蛋白的进一步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将hpt基因克隆到线性表达载体pET41 EK/LIC中,得到该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ET41EK/HPT,将pET41 EK/HPT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沉淀中的包涵体进行了稀释复性、柱上复性和N-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KL)溶解稀释复性等复性研究及活性测定、标签切除、N端测序等工作。结果融合蛋白主要以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各复性方法表明SKL溶解稀释复性得到的蛋白在活性及产率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利用该方法每升培养物可获得78mg活性HPT融合蛋白,纯度约为93%,经肠激酶切割后,得到的蛋白与天然HPT蛋白N端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结论利用本研究方法可得到在活性、分子量及氨基酸序列等方面与天然HPT蛋白一致的目的蛋白。

葡多酚对小鼠肝细胞蛋白激酶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31-33

摘要:目的观察葡多酚(GPC)对小鼠肝细胞蛋白激酶C(PK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每日给小鼠经口灌胃不同剂量的GPC,30天后取肝组织,用MTT法测各组小鼠肝细胞的增殖活性水平,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PKC和PCNA的表达。结果高剂量GPC组PKC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2%和82.76%,阴性对照组则分别为6.42%和32.62%,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肝细胞的PKC和PCNA阳性表达率随GPC剂量的增高而增高。结论葡多酚可促进小鼠肝细胞PKC的表达,提高肝细胞增殖活性。

富硒螺旋藻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拮抗效应34-36

摘要:目的研究富硒螺旋藻(Se-SP)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拮抗作用。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3%硫代乙酰胺(TAA)溶液复制肝纤维化病理模型,每天灌胃分别补硒(10.8μg)、藻粉(100mg)和富硒藻粉(100mg,其中含硒10.8μg)进行实验干预。实验结束取大鼠血清进行常规肝功能检查,DAN荧光法测定硒(Se)含量,TBA法测定血清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大鼠肝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分析,Masson三色法胶原染色估计肝组织胶原相对含量(RCC%)。结果Se-SP组肝功能指标恢复最好,其血清中Se含量和GPx活性均明显提高(P〈0.05),MDA和HA则明显降低(P〈0.05)。肝纤维化病理诊断主要为Ⅰ级,肝组织RCC降低了约60%。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清Se含量与GPx活性呈正相关(r=0.720),与MDA呈负相关(r=0.675)。结论Se-sSP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拮抗效应,作用机制与增强机体抗氧化水平和增加肝功能贮备有关。

牛乳碱性蛋白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37-40

摘要:目的探讨牛乳碱性蛋白(MBP)对正常和去卵巢大鼠骨密度、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去卵巢对照和去卵巢低、中、高5个剂量组;另将44只正常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正常低、中、高4个剂量组。分别采用10、20和30mg/(kg·d)MBP给大鼠灌胃连续90天,检测股骨重量,股骨近心端、中般和远心端骨密度与骨矿含量的变化,检测血清总蛋白、胆固醇和血糖等7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正常低剂量组大鼠股骨远心端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剂量MBP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无显著作用;正常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10mg/(kg·d)的MBP能显著增加正常大鼠股骨远心端骨密度,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骨矿含量无影响。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同时明显升高。

青岛市6~18岁女性双生子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水平的研究41-42

摘要:目的探讨青春期女性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的变化趋势,估计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对效应。方法以学校登记为基础募集青岛市6~18岁女性双生子180对,其中同卵双生子(MZ)132对,异卵双生子(DZ)48对,按Tanner标准进行青春发育分期,放免法测定空腹血清DHEAS浓度。结果青春期女生血清DHEAS浓度随年龄增长和青春期进程而增高,Tanner Ⅳ期达高峰,TannerⅤ期略有下降;遗传效应分析显示血清DHEAS浓度偶内平均差、偶内方差为MZ〈DZ(P〈0.05),组内相关系数为为MZ〉DZ;遗传度为0.65,分期估计遗传度分别为乳房未发育组0.92,乳房发育未来潮组0.73,已潮组0.67。结论青春期女性血清DHEAS受遗传因素的控制较强,尤其乳房发育前肾上腺功能初现期。提示在与肾上腺功能初现有关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的发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卫生研究杂志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
β淀粉样蛋白处理大鼠认知和微量营养素状况的变化43-45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功能损伤大鼠体内几种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β淀粉样蛋白(Aβ)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Aβ组双侧海马内注射Aβ(每侧10μg),生理盐水组海马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周期两周。通过水迷宫试验、避暗试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微量荧光法等方法检测动物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取、叶酸及微量元素铜、锌、铁的含量。结果海马内注射Aβ使大鼠认知功能有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Aβ组大鼠水迷宫试验及避暗试验潜伏期均延长,且血清维生素C及铁含量明显下降(P〈0.05);各组大鼠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海马内注射Aβ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损伤以及血清维生素C、铁含量降低。

Cry1I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等同性鉴定45-48

摘要:目的以Cry1Ie基因表达蛋白为模式蛋白,建立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技术平台。方法利用大肠杆菌系统高效表达Cry1Ie蛋白,并采用SDS-PAGE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生物学活性和免疫反应性2项指标检测了大肠杆菌表达蛋白与转基因玉米中蛋白的等同性。结果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可以产生大量的Cry1Ie蛋白,所获得的蛋白与转Cry1Ie玉米表达的Cry1Ie蛋白有相同的免疫反应性和生物活性。结论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可以作为Cry1Ie外源基因蛋白表达技术平台用于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卫生研究杂志论著
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特性的初步研究49-52

摘要:目的了解干细胞在实验条件下分化发育为心肌细胞的特征表达与培养时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体外培养条件下第2、4、6、8、10、12、14、16、18和20天的胚胎干细胞,采用RT-PCR方法对其中心肌细胞特异表达基因(α/β-MHC)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并通过管家基因(GAPDH)表达量作为内对照;另外收集第0、3、5、10天培养的干细胞,检测3种管家基因(GAPDH、HGPRT、β-tublin)表达的稳定性。结果胚胎干细胞在体外特定培养条件下,第6天起α/βMHC出现,且表达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至14天时表达量最高,其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表达量保持稳定;不同管家基因表达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稳定性相差较大,其中GAPDH基因表达的波动相对稳定。结论EST实验体系分化抑制实验的周期设计为10-14天较为合理,GAPDH适合用于作为目的基因表达量检测的内对照。

卫生研究杂志实验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52-54

摘要:目的研究人血清中LP和β-CAR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以ODS-C18为色谱柱,选用乙腈-甲醇(65:35)的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472nm。结果LP和β-CAR的平均保留时间分别为3.84min和6.36min,回收率分别为95.0%~102.9%和93.8%~102.1%,日内变异系数为2.65%和2.30%,日间变异系数为3.30%和4.55%。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4~2.00μg/ml。69名正常人血清LP含量为(0.32±0.13)μg/ml,血清pCAR含量为(0.48±0.13)μg,/ml。结论本法检测人血清中LP和β-CAR浓度方法准确可靠,样品处理快速简便。

卫生研究杂志其他信息
《卫生研究》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按汉语拼音序)54-54

卫生研究杂志论著
产毒串珠镰刀菌rDNA及其间区序列的比较研究55-59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产毒串珠镰刀菌与水稻枯萎病赤霉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4株ATCC典型菌株和12株从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样品中分离的串珠镰刀菌进行了rDNA及其间区序列ITSI和ITS2的测定分析,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及同源树,并在DNA数据库中注册。通过与美国、南非等地区的菌株进行序列分析比较,阐述不同国家、地区产毒串珠镰刀菌的分布特点及rDNA间区序列与产毒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中国伏马菌素产毒基因阳性株的rDNA间区ITS2可变区为Ⅰ型,与南非分离的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结果一致。不产伏马菌素的串珠镰刀菌分离株,ITS2可变区为Ⅱ型。2株胶孢镰刀菌SD197-fmv047和SD207-fmv049为非伏马菌素产毒株,ITS2可变区即非Ⅰ型,也非Ⅱ型,且其序列与尖孢镰刀菌高度同源。结论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水稻枯萎病赤霉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新的、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