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国语言文学杂志 省级期刊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 35-1266/G4 国内刊号
  • 1672-4720 国际刊号
  • 0.6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外国语言文学是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师范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外国语言文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择研究、文学研究、国家社科最终成果专栏、书刊评介

外国语言文学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预设新论1-7

摘要:本文在以往文献对预设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关联理论对话语意义的区分,重新探讨了预设的相关属性。文章认为,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处于话语意义的背景地位,与话语的前景意义相区别。预设包括基于语言形式的语用预设和基于非语言形式的语用预设。由语言形式触发的预设属于显义中的语用推理,影响或决定话语的明说内容;与语言形式没有必然联系的预设则属于隐义中的推理前提,影响话语的合适性。

句子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化考察8-12

摘要:本文考察分析了汉语句子主语和宾语成分的优先关系化情况。结果表明,主语关系化在正式的书面语中更有优势,而宾语关系化在口语中更有优势。本文论证汉语句子主语和宾语关系化的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其语用动因,关系化主语倾向于受语句背景信息描写的需求驱动,而关系化宾语倾向于受增强话语所指实体区别性的需求驱动。

《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能力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12

摘要:李光泽著,2010年12月由欧洲Peter Lang出版社(www.peterlang.com)出版发行。大量研究业已发现语音加工技能在早期阅读习得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在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的具体关系上,尤其是快速命名在单词认读方面是否具有独立作用的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结论。有关快速命名的概念本质也存在争议。为了探索语音加工技能的本质以及它们与阅

从历史背景和修辞学视角探讨“名正言顺”观念中的“或然性”特质21-26

摘要:"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中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从历史背景出发加以再认识,则孔子所说的"名正言顺"具有"宣认‘名’正以使‘言’顺"的意义,因而是一种话语策略。由于"名正言顺"涉及"名义"、"道理"、"权威"和"说得通"等一系列内涵或意义,而这些内涵或意义又和西方古典修辞传统中"修辞资源的利用"、"修辞的基本特征"、"说服"、"认同"、"或然性"等一系列概念或意义不谋而合,因此语言研究者可以采用修辞学视角对"名正言顺"观念进行辨析,进而揭示"或然性"特质。

依托学科优势,大力培养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27-31

摘要:本文从理工院校外语专业院系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对理工院校外语专业院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教育部实施的专业学位教学改革,是理工院校外语院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应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制订实践应用型外语专业学位教育的实施标准,大力推行实践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计算机化语言测试题库与CET4的对比实验研究32-37

摘要:本文建议开发计算机化语言测试题库,将试题库成绩与CET4成绩作对比实验研究。实验分析两项成绩的相关度,推导回归模型,验证模型并通过数据转换等技术手段使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最后用获得的回归模型进行预测。本文指出计算机化语言测试题库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对比实验将有助于构建合理的大学英语评测体系。

英语口语测试结果量化甄别与主观评分实证研究38-46

摘要:本文在分析专家们的口语量化指标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时间性指标"、"停顿次数指标"、"有效交际单位指标"和"量化指标综合系数"的操作性定义;用实证研究手段对英语口语测试中提取并换算得出"量化指标综合系数"数值与评分员打分得出的分数做了对比实验研究。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着很高的一致性。这一结论说明采用量化方法甄别学生英语口语测试结果的途径是可行的,在区别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差异程度上可以达到和主观打分相同的准确性。

翻译伦理视角下的庞德汉诗英译探索47-51

摘要:安托瓦纳·贝尔曼认为翻译本质决定翻译伦理观,主张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埃兹拉·庞德的古诗翻译尊重原作和原作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其翻译理念和翻译主张深受中国诗学以及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汉语诗歌翻译就是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并融入译语文化的一种尝试。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透过其文学主张,通过重新审视其翻译的忠实性,探讨庞德古诗英译的可接受性。

从沉默的他者到沉默的主宰者——论《华盛顿广场》中女性话语的被剥夺与重新建构58-64

摘要:本文主要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女权主义对女性话语的阐释以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关于女性话语的建构观点,对《华盛顿广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女性话语的被剥夺与重新建构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凯瑟琳绝不是一位从始至终都逆来顺受的失语女性,而是一位在与男权话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女斗士。

罪与爱的变奏曲——评格雷厄姆·格林的宗教四部曲65-71

摘要:在格林的宗教四部曲中,主人公是一组罪人形象:撒旦式的人物和犯下重罪的天主教信仰者。在天主教的世界观中,拯救的力量不是来自于个人的努力,而是来自神的恩典。爱是耶稣所宣教的最高诫命,也是人的罪得以赦免的唯一希望,救赎和恩典表现了神的爱。神父、斯考比和萨拉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全心全意爱主"这个主题。罗斯、神父、斯考比和萨拉等无不是怀着救赎之心为爱受苦的人。这些人物病态的受虐倾向折射出天主教思想中受难与救赎的观念。在天主教神学关照下的"格林兰"(Greeneland),爱是主旋律,罪登台表演,苦难是通往天堂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