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土壤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dologica Sinica

  • 32-1119/P 国内刊号
  • 0564-3929 国际刊号
  • 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土壤学报是中国土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4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土壤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视角与前沿、综述与评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土壤学报 200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土壤学报杂志综述与评论
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在稻田甲烷研究中的应用676-683

摘要:稻田甲烷产生、氧化等过程不仅影响甲烷排放量,还影响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反之,稻田所排放甲烷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也可用来定量研究甲烷的产生和氧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已将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广泛应用在稻田甲烷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稻田甲烷产生、氧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该方法在稻田甲烷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稻田甲烷的深人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循环与平衡684-697

摘要: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优化潜力。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每年的氮素输入中,化学氮肥、农家肥、降水、灌溉、非生物固氮和种子带人农田的氮分别为545、68、21、15、15和5kghm^-2a^-1,氮素年输入总量为669kghm^-2a^-1;每年的氮素输出中,作物收获带走的氮为311kghm^-2a^-1,而氨挥发、反硝化和淋洗损失的氮分别为120、16和136kghm^-2a^-1,氮素年输出总量为583kghm^-2a^-1;氮素年盈余量为86kghm^-2a^-1。目前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处于大量赢余状态,从而导致氮素大量损失。因此,加强氮肥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加大有机肥施用的力度,是华北地区农田氮素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

土壤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基于SI-Albedo特征空间的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研究698-703

摘要:土壤盐渍化通常出现在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地下水位高且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类的地区。它是一定的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共同对水盐运动产生影响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因而对土壤盐渍化的探测、动态监测和制图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遥感技术能大面积重复获取同一地区的信息,具有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点,并在速度、精度和成本花费方面凸显出众多优势口。。现阶段运用遥感手段提取土壤盐渍化信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遥感图像做相应的处理,突出盐渍化信息,但此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实验;二是引入土壤含盐量、地下水等辅助量,但是引入的辅助量会引起图像的破碎化,有时难以满足要求,分类精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充分利用遥感数据信息,发展盐渍化土壤遥感定量评价指标是盐渍化土壤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的温室土壤盐分特征研究704-709

摘要:与传统的露地耕作土壤不同,温室土壤在耕作过程中受较多的人为调控,但在调控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问题,如大量施肥导致的土壤盐渍化。因此,研究如何表征温室土壤的离子特征并预测温室土壤的发展是当前设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矿物对溶解性有机质及其不同组分的吸附作用710-713

摘要: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土壤矿物表面的吸附控制着其在土壤中的迁移,会影响土壤/矿物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传质过程。已往资料揭示,土壤中黏土矿物是DOM的重要吸附质;但迄今,有关DOM在不同类型黏土矿物表面吸附的差异及机制尚很不清楚。另外,不同DOM组分在土壤矿物上的吸附各异,土壤矿物对DOM不同成分的吸附具有选择性;因此分离DOM不同组分,分别研究其在土壤矿物上的吸附有助于揭示DOM与土壤矿物的结合机理,但该研究尚待深化。此外,目前研究中DOM多以土壤中提取的为主,对于因污泥农用等农业管理措施而从外部引入土壤的DOM的研究还较少。

1,2,41三氯苯/四氯乙烯和1,2,4,5-四氯苯在土壤/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714-720

摘要:在多种有机污染物共存的水-土壤/沉积物体系,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的吸附/解吸行为与其在单溶质吸附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共溶质的存在,可能改变主溶质的迁移能力、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因此,针对多污染物复杂体系修复方案就会更加复杂,清除污染物的目标也变得更为困难。

土壤因子对柠条和沙棘根际AM真菌多样性及侵染状况的影响721-724

摘要: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几乎都有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简称AM)真菌的分布,AM真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组分,能与大多数高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同时,各种生态因子也对AM真菌的分布、侵染、产孢及其生理效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土壤因子对AM真菌的影响较为突出。盖京苹等研究证实山东地区土壤因子对AM真菌的侵染、生长和分布有显著作用;蔡晓布等研究了土壤因子对西藏高原草地植物AM真菌的影响。迄今为止,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植物丛枝菌根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安塞纸坊沟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区,其生态系统先后经历严重破坏期、继续破坏期、不稳定期、稳定恢复改善期和良性生态初步形成期。

收获方式对污染土壤上伴矿景天锌镉吸收性的影响725-728

摘要:植物修复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新型环境治理技术,因其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技术的修复效率受修复植物生物量和生长周期限制,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提高超积累植物修复效率的强化措施,包括育种、生物技术等提高修复植物本身的吸收性能,施加螯合剂和调节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等改变土壤环境间接提高植物吸收效率等。农艺措施,如合理的种植制度、灌溉、施肥等可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该技术也被运用到植物修复中,以改善修复植物生长环境,增大生物量,进而提高修复效率。对于多年生、再生能力强的超富集植物,可以借鉴在牧草种植中广泛应用的刈割措施来提高其生物量,提高修复效率。

水平交换电场与EDDS螯合诱导植物联合修复Cu/Zn污染土壤729-735

摘要:电动修复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该技术在污染土壤两端施加直流电场,在电场作用下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通过电迁移、电渗流和电泳等方式迁移出土体,从而实现污染土壤的清洁。近年来,通过将电动修复技术与其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相结合来共同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逐步成为污染土壤修复中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丘陵平原过渡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及潜在风险736-740

摘要:滴滴涕(DDTs)曾作为杀虫剂被广泛使用,对土壤造成很大的污染,已成为土壤中主要化学污染负荷的重要组成之一。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DDTs到停止生产和大规模使用DDTs的30多年间,累计使用量40多万t,占国际用量的20%。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壤DDTs残留污染的研究报道不计其数口,对于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国地域辽阔、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已有的土壤中OCPs残留和迁移特征的研究还不能满足我国农业清洁生产的需要。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位于长江上游,是典型的丘陵平原过渡区,

冀西北栗钙土有机碳、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特征研究741-745

摘要:土壤有机碳(质)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提高土壤有机碳(质)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土壤科学工作者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壤有机碳逐渐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陆地碳循环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预测大气CO2含量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这已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有关土壤碳循环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酶活性、有机物料分解、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组成、农作物养分利用、植物生长、光合作用、

宏基因组漆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746-751

摘要:漆酶(Laccase,EC 1.10.3.2)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能够有效降解木质素物质,在环境碳素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以环境宏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简并引物及PCR扩增方法研究环境微生物基因来监测环境微生物已成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新方法。如Luis等怛。通过对森林土壤微生物中漆酶基因的研究来监测该地区的微生物多样性;Lyons等通过对高盐度沼泽地土壤微生物中漆酶基因的研究来监测该地区的微生物多样性;张桂敏等通过对土壤微生物中木聚糖酶基因的研究来监测该地区的微生物多样性。但是,国内尚无研究环境微生物漆酶基因多样性及监测环境微生物功能的报道。

《土壤学报》征稿简则752-752

摘要:本刊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刊登本领域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以及能反映现代土壤科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与评论文章,同时也刊登研究简报、重大研究项目进展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重要会讯及本领域重要参考书书评等稿件。对于优质稿件,本刊优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