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土壤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dologica Sinica

  • 32-1119/P 国内刊号
  • 0564-3929 国际刊号
  • 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土壤学报是中国土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4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土壤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视角与前沿、综述与评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土壤学报 200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对坡面侵蚀的影响577-583

摘要: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第四纪红粘土、泥质页岩和花岗岩三种母质发育的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对土壤坡面侵蚀和侵蚀泥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土壤侵蚀量和径流强度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不同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二者相关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湿筛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0.25)与侵蚀量和径流强度相关程度最高,快速湿润中1~0.5 mm团聚体和湿润振荡中2~1 mm团聚体标准化平均重量直径(NMWD)与二者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显著;泥沙粒径与湿筛MWD和WSA0.25之间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r=0.8283^*,r=0.8209^*);快速湿润中1~0.5 mm团聚体和湿润振荡中2~1 mm团聚体的NMWD与泥沙粒径也存在较好正相关关系(r=0.7458,r=0.6859).泥沙粒径和水流功率在本研究中未表现出较好相关性(r=-0.1852).

集约农业利用下红壤地区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变化及调控——江西省南昌市郊区和余江县案例研究584-591

摘要:选择江西省南昌市郊区和余江县分别代表红壤地区集约化农业快速发展的大城市郊区和典型农区,研究集约农业利用下红壤地区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与调控措施.结果表明,20多年来,以南昌市郊区为代表的城郊菜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1.53%(一般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13.15~18.86倍,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1.15~1.35倍;而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不明显,土壤硝态氮的积累不多;以余江县为代表的传统农区,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近90%的土壤有pH下降现象,平均下降达0.5个单位;同时部分农田土壤有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化肥用量的增加特别是磷钾肥的大量施用、以及畜禽粪肥的施用,是造成土壤养分富集和失衡、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工业生产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短期减量施肥、配合施用养分促进剂,以及通过施用缓释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养分的过度富集与失衡; 适当施用石灰等碱性改良剂是防治土壤酸化的重要措施;而对于轻度污染土壤,可以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如石灰等),或种植超积累植物而得到修复.

长江三峡库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592-602

摘要:于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开工前的1998年,对三峡库区几个地点(秭归、万县、神农架)不同海拔和生境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地区不同生境中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虫;常见类群有螨、弹尾目、线蚓、熊虫和猛水蚤目等;同一地点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类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相关性检验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与个体数之间的相关性受海拔、植被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生境条件(海拔、植被类型等)越优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越高.不同群落相似性比较显示,海拔相同、植被相近的群落相似性指数高.对线虫、螨类和弹尾目的数量差异分析表明,秭归地区三个类群受植被、海拔影响不大;万县地区海拔对蜱螨、弹尾目影响较大;神农架地区线虫分布受植被影响较大,螨类和弹尾目在不同植被和土层广布,而该地区枯枝落叶层中螨类数量随植被、海拔变化显著.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Ⅳ.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苯并[a]芘的临界浓度603-611

摘要::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或标准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方法.本文全面调研了国际上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苯并[a]芘(B[a]P)的各类临界浓度,初步确定了量化土壤中B[a]P暴露剂量的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率先提出了制定我国土壤中保护人体健康的B[a]P临界浓度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可用来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临界浓度.考虑了口腔摄入、皮肤接触、呼吸摄入和取食污染蔬菜摄入四个主要暴露途径,探讨了B[a]P的致癌风险水平为10-5或10-6时,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方式下土壤中B[a]P的临界浓度,同时制定了保护地下水的土壤B[a]P的临界浓度.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壤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612-619

摘要:以锡山市为分析样区,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7个指标对旱地变为未利用地、水田变为菜地、水田变为旱地、水田变为林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等五种变化方式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变化方式对各指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不同:(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和林地使土壤向酸化方向发展,土壤pH分别降低0.47、0.78和0.17;旱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土壤pH提高0.24和0.74;(2)水田变为未利用地、菜地和林地分别使有机质降低3.83、3.18和0.35 g kg^-1;水田变为旱地、旱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有机质含量增加7.58和1.07 g kg^-1;(3)旱地变为未利用地、水田变为菜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使全氮降低0.31、0.08和0.11 g kg^-1;水田变为旱地和林地分别使全氮提高0.41和0.04 g kg^-1;(4)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使全磷有微小幅度的降低,降低量为0.01 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后不同程度地提高全磷含量,增加量分别为0.23、0.08、0.23和0.09 g kg-1;(5)旱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速效氮降低2.38和7.62 m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和林地分别使速效氮增加11.61、34.51和18.26 mg kg^-1;(6)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使速效磷降低3.70 m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使速效磷增加45.16、7.54、40.55和10.94 mg kg^-1 ;(7)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以及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均使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8.75、77.44、32.28、160.4和27.59 mg kg^-1.

农田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如皋市为例620-628

摘要:研究农田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可为作物合理施肥和识别农业面源磷污染重点控制区提供科学依据.以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如皋市为例,对不同时期农田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982年至2002年的20年间,有效磷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变化,随时间整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三个年代各土系有效磷平均值分别为3.51 mg kg^-1、6.73 mg kg^-1、12.43 mg kg^-1,但不同类型的变异特征有所差别.南部的壤质云母混合型热性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营防系)1982年至1997年出现下降但近年来有一定回升,其余土系在各个时段内呈现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由江淮冲积物发育而成的、分布于中西部的、质地较粗的砂质云母混合型热性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磨头系和桃园系)近年来与其他土系比较增长趋缓,由江淮冲积物发育而来的分布于东北部的东陈系和由浅湖相冲积物发育而成的分布于西北部的搬经系近年来增长较快.造成这些时空变异的主要因素有施肥管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土壤性质等.从全市20a来有效磷演化趋势拟合的方程经过计算表明,按目前的增长趋势,大约经过24 a,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有可能达到对水体产生危害性的临界值.

煤矿区表层土壤中饱和烃污染物的组成与分布629-636

摘要:应用GC-MS技术检测石龙区表层土壤中饱和烃馏分,共鉴别正构烷烃、甾类、萜类等系列的85种代表性化合物,分析了饱和烃在不同功能区域含量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对其污染来源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煤矿开采活动影响的区域土壤中饱和烃含量远高于无矿区域,以矸石山周围和炼焦区最为严重;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较少、低碳数部分较多、主峰碳为C16或C18、姥植比和藿/莫比值大、地质构型甾烷和C29ααα20R-甾烷的含量较高,这些特征与煤岩中状况接近,表明石龙区表层土壤并非现代沉积物或是天然状态下的表层土壤.煤矿区煤及矸石等堆放、储藏、运输、加工过程中大量煤岩屑或煤灰长期沉降积累可能是矿区土壤有机质主要输入源.

钢铁工业区降尘对周边土壤的影响637-642

摘要:分别在南京的两个钢铁厂收集降尘并采集周边表土,并用ICP-AES和磁化率仪分析得到16种元素含量和表土、地面尘的磁化率.结果表明,两个钢铁工业区的大气降尘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190t km^-2 a^-1和407 t km^-2 a^-1,这可能会影响着周边地区土壤的形成;Al、K、Na、Ti、V在降尘中的含量显著低于表土,而Ca,Fe,Zn,Mn,Pb,Cu在降尘中含量要显著高于表土;表土的磁化率除水田外均大于100×10^-8 m3 kg^-1,并且地面尘的磁化率要远远高于表土的磁化率.研究表明,钢铁工业区降尘对其周边土壤中污染元素的积累有明显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土壤表层重金属含量升高,而磁化率可以很好地表征这种表聚的特点.

不同pH下有机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643-649

摘要: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下,三种有机酸(乙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等温吸附Cd^2+、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的Cd^2+、Pb^2+浓度分别小于0.2 mmol L^-1和4.0 mmol L^-1时,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平衡体系的pH随加入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膨润土体系的pH降低更明显.在有机酸作用下,pH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差异显著.3<pH< 4.5时,针铁矿Cd2+的吸附率很小;4.5<pH<8时,Cd2+吸附率明显上升,并趋向饱和吸附.针铁矿Pb2+的吸附率从pH3时开始上升,pH5.5时其吸附率基本稳定于95%.三种有机酸作用下,膨润土Cd^2+的吸附率均从40%(pH3时)缓慢地上升;pH8时吸附率近90%.pH3时,加入各有机酸的膨润土Pb2+吸附率均在60%左右;pH6时,加入柠檬酸的上升至80%,其他处理均上升至95%.不同pH下,膨润土Cd^2+、Pb^2+吸附率的变幅为40%~90%,而针铁矿的为3%~90%;有机酸对促进针铁矿吸附Cd^2+和Pb^2+的影响大小顺序均为:柠檬酸>酒石酸>乙酸,其对膨润土吸附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土壤中黑碳对农药敌草隆的吸附.解吸迟滞行为研究650-655

摘要:采用批处理振荡法和连续稀释法分别测定了敌草隆在人工添加黑碳土壤和自然形成的不同有机质和黑碳含量的土壤中的吸附一解吸行为。吸附结果表明,人工添加黑碳的土壤对敌草隆的吸附强度和吸附容量以及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均随土壤黑碳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自然土壤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随土壤总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则与土壤中黑碳对有机质的相对含量有关,黑碳比例越高,等温线非线性越大。解吸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添加黑碳的土壤还是自然土壤,对敌草隆的解吸迟滞作用均随土壤黑碳含量增高而愈明显。

粘粒矿物对细菌吸附的测定方法656-662

摘要:本文目的是建立粘粒矿物对细菌吸附测定的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介质-Nycodenz,通过测定蛋白质与菌量的相关性,探讨了分离液的分离悬浮效果,摸索了适宜菌量、矿物量,以及吸附时间等条件.结果表明:采用测定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含量来表征矿物表面细菌的吸附量是可行的;浓度为60%(w/v)、密度1.31 g ml-1的Nycodenz密度梯度分离液可有效地分离矿物-细菌体系中被矿物吸附的细菌与游离的细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粘土矿物表面吸附细菌的测定方法.

桑色素络合测定酸性土壤溶液中无机单核铝的方法比较663-668

摘要::选择桑色素(Morin)作络合试剂,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酸性土壤溶液中的无机单核铝.由分析试剂与铝的比例、络合试剂的溶解介质及缓冲液的pH等的不同形成三种不同的方法.通过比较三种方法的线性范围、准确度和精密度及方法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用乙醇溶解的桑色素(1.0×10^-4 mol L^-1)在pH4.0的1.0 mol L^-1 乙酸铵-乙酸缓冲体系中反应后,荧光分光光度计(Ex=403.3 nm,Em=490 nm)测定酸性土壤溶液中无机单核铝更适宜.

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中有机底物的分解与转化研究669-674

摘要:^14 C标记葡萄糖和稻草为底物,室内培养法研究在相同水分条件下,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中新鲜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的差异,以及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在100 d内葡萄糖^14C在旱地和稻田土壤中的累积矿化率分别为49.6%和46.7%,稻草^14C为25.2%和21.8%;两种底物对土壤原有有机碳分解产生的"激发效应"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的影响均以旱地土壤大于稻田土壤.在旱地和稻田土壤中葡萄糖^14C转化为土壤BC的最大比率分别为23.5%和21.6%,稻草^14C分别为10.4%和11.3%.根据添加^14C标记葡萄糖处理中^14C标记微生物生物量碳(14C-BC)的变化,得到旱地和稻田土壤BC的周转时间分别为329 d 和127 d.这些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45%饱和持水量(WHC)条件下,有机底物在旱地土壤中的分解快于稻田土壤,但稻田土壤BC的周转速率快于旱地土壤.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675-682

摘要:借助筛分、浮选等物理分组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旱地红壤团聚体中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地提高了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和团聚体中轻组有机碳(LF-C)、团聚体内粗颗粒有机碳(CF-C)、团聚体内细颗粒有机碳(FF-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SOC)的含量,且各有机碳组分与TOC均呈极显著相关;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的粒级减小而降低,厩肥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团聚体中有机碳主要以mSOC形式存在.有机肥的施入降低了大团聚体的周转,秸秆处理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效果优于厩肥处理;在红壤地区有机无机肥配施使得有机碳在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方面的作用得以加强.

不同铵硝比对菠菜生长、安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683-688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等氮条件下5种不同铵硝比对菠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铵硝比100∶0到0∶100,菠菜地上部鲜重不断增加,铵硝比为0∶100时,菠菜的鲜重达最大值;但铵硝比25∶75和0∶100两个处理菠菜的干物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2)随着铵硝比的降低,菠菜茎叶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均表现为线性增加;菠菜茎叶中可溶性草酸的含量和营养液中铵硝比之间呈现出二次曲线相关,在铵硝比为25∶75时,菠菜茎叶中草酸含量最低.适当增施铵态氮有利于降低菠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及草酸的含量.(3)增铵可以提高菠菜Vc含量,铵硝比为50∶50的处理菠菜Vc含量最高;随着铵硝比的下降,菠菜茎叶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渐降低,而粗蛋白的含量则以铵硝比25∶75处理最高.

施用氨基酸肥料对连作条件下黄瓜的生物效应及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689-694

摘要:为探讨施用氨基酸肥料对连作条件下黄瓜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黄瓜(Cucumis sativus)的生物学效应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施用氨基酸肥料(AAF)使黄瓜生物学性状得到显著改善,黄瓜的叶绿素增加、叶面积增大、光合作用增强,干重提高;同时,AAF富含优质碳源,施入土壤后使连作土壤的放线菌数量增加1.57~2.18倍,真菌数量增加2.22~8.43倍,尖孢镰刀菌明显减少,真菌/细菌比值显著提高,尖孢菌/真菌比值显著降低,对枯萎病的防治率最高达80%以上.本研究表明,AAF对连作黄瓜生长具有显著促进和调节作用,对连作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激发作用,对黄瓜的连作障碍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但是,从生长趋势看,氨基酸肥料应配合施用一定量的无机肥料,才能使黄瓜持续高产.

土壤残渣有机质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695-701

摘要:采集了全国不同类型的土壤40个,分析了土壤全氮、有机质、固定态铵、剩余有机质(KOBr处理后的土壤有机质)、残渣有机质(KOBr-HF处理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以2∶1型粘粒矿物为主土壤的残渣有机质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晶格之间存在的有机质(即残渣有机质与剩余有机质之差值)含量则与固定态铵含量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2^**),而以1∶1型粘粒矿物为主土壤的残渣有机质含量和晶格有机质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不相关;土壤剩余有机质、残渣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为2.59 g kg^-1、3.70 g kg^-1,分别占土壤有机质的10%和16%.土壤残渣C/N比(平均值为16.69)明显高于原土壤(平均值为5.37).

不同滴灌施肥策略对棉花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702-708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应用^15N标记尿素进行了不同滴灌施肥策略对棉花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盆栽试验.根据滴灌灌水施肥时段的分配,设置四种不同氮肥滴灌施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滴灌施肥策略显著影响棉花的干物质重和氮素吸收量,棉花的氮素吸收量明显受到根系生长的影响,整株氮素吸收量与根干物质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一次灌溉过程中先滴1/2时间的肥液,然后再滴1/2时间清水的施肥策略可显著促进棉花根系的生长,增加棉花的氮素吸收量,减少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因此,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采用合适的施肥策略有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