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工业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气工业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Gas Industry

  • 51-1179/TE 国内刊号
  • 1000-0976 国际刊号
  • 3.4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气工业是四川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气工业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要闻信息、开发工程、钻井工程、集输与加工、经济管理

天然气工业 200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气工业杂志地质与勘探
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有效储层的确定1-3

摘要: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在纵向上各沉积地层中的天然气富集程度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储层特征的不同。文章对比研究了苏里格地区气藏和非气藏储层特征,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气藏储集砂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河流心滩沉积环境,沉积物较粗,经历了较弱的压实压溶作用和较强的溶蚀作用,储层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而非气藏沉积岩性较细,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河流泛滥平原等沉积环境,经历了较强的压实压溶作用和较弱的溶蚀作用,储层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最后,确定了气藏有效储层的下限值,即孔隙度为5%,渗透率为0.15×10^-3 μm。

小草湖地区西三窑组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判识4-7

摘要:吐哈盆地小草湖地区具有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藏,但其成藏机理及分类尚不甚清楚。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动态地研究致密砂岩气藏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与储层致密演化史二者之间的关系,将该地区致密砂岩气藏划分为2种类型:储层先期致密深盆气藏型(“先成型”深盆气藏)与储层后期致密气藏型(“后成型”致密气藏)。对小草湖地区西三窑组储层致密演化史进行了恢复,并应用生烃潜力法对西山窑组源岩进行了排烃模拟.二者对比研究后发现,在源岩大量排烃时期(深度为2500~3200m),储层已经变得致密(2200m),西三窑组致密砂岩气藏的类型应该属于“先成型”深盆气藏。深盆气藏主要分布在埋藏深度相对较大的洼陷中心(斜坡带)区,建议加强这一地区深盆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天然气工业杂志要闻信息
“西气东输”工程年输量有望达百亿立方米7-7

摘要:“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东段投产至2006年8月,已投产运营管道达到5300km。预计到2006年年底,能够向近60座城市用户供气,年输气量将达到101×10^8m^3。据透露,到2006年年底,“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投产运营长度将达到5800km.累计建成投产16座压气站、54座站场和232座阀室,西段输气能力将达到150×10^8m^3,东段将达到120×10^8m^3。尽管“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已由大规模工程建设阶段转入以生产运营为主的阶段,但在建工程仍然很多。

天然气工业杂志地质与勘探
溱潼凹陷红庄构造凝析油气地化特征研究8-11

摘要:通过凝析油与正常原油及烃源岩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对比分析,推测红庄构造古近系CO2气层中的凝析油气不是来源于古近系烃源岩中的有机质高成熟阶段生成的产物.而是来源于深部上古生界烃源岩。深部CO2气体向上运移过程中,经过上古生界烃源岩或储层时,对烃源岩中的沥青或原先存在于储层中原油发生气洗(超临界卒取)作用,导致原油或储层沥青中低分子量烃类选择性地溶解在CO2中,并随CO2气体向上运移进入古近系储层。当溶解在CO2中的烃类化合物向上部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的降低而从CO2中析出,形成了凝析油气。

天然气工业杂志要闻信息
吐哈L—CNG汽车天然气加气装置建成11-11

摘要:2006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安全评价中心的工程技术专家对能源开发公司汽车天然气加气站进行了验收评价,标志着能源公司汽车天然气加气装置工程正式建成。汽车天然气加气站位于哈密市新民六路,主要设备是1台L-CNG天然气充装撬装装置和2台双枪天然气加气机。此工程于去年10月开始土建施工,今年进行了安装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执行技术标准,根据现场实际,对辅助安全设备作了改进,增加了撬装设备防晒棚和防碰栏杆。

天然气工业杂志地质与勘探
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南2气藏天然气散失特征12-13

摘要:英南2气藏的盖层是特殊的致密砂岩,天然气来自寒武系一奥陶系,为湿气。对侏罗系沙岩碳酸钙胶结物碳同位素的分析认为有20%的碳酸钙胶结物与天然气散失有关,致密砂岩盖层的形成也与天然气散失有关,甲烷的优先散失和消耗可以导致天然气偏湿。利用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模型模拟了英南2气藏天然气的聚集和散失过程,认为英南2气藏是喜山期以来一直处于天然气储量递减的残留气藏。

烃源岩生烃时效性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为例14-16

摘要:盆地或断陷内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受控于生烃中心,但某些特殊地质背景的断陷或盆地因为不同构造位置烃源岩生烃时效性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而另具特点。通过对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源岩演化史、油源对比的研究,认为深凹带源岩具有2期生烃作用,第一期生烃对现今油气藏没有贡献;第二期生成高成熟天然气为主,在深凹带的储层内成藏;而斜坡带源岩为一期生烃作用,生烃时期晚于深凹带源岩的第二期,以原油为主,主要聚集在斜坡带的储层内。因此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时效性不同,并且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运聚,进而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天然气工业杂志要闻信息
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16-16

摘要:2006年8月15日,我国海域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在我国南海珠江口盆地实施的LW3—1—1井获得天然气重大发现.初步估算天然气资源超过1000×10^8m^3,有望成为我国海域最大的天然气发现。LW3—1—1井位于我国东部南海珠江口盆地,北距香港250km。根据数据估算,该钻井天然气资源超过1000×10^6m^3。据专家介绍,该井水深1480m,完钻井深3843m.是我国第一口水深超千米的深水钻井。它的发现,证明我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一个有利的油气富集区,证实我国南海深水海域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大大增强了我国进行南海北部深水陆坡油气勘探的信心。据介绍,

天然气工业杂志地质与勘探
地温一地压场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以辽东湾地区为例17-20

摘要:利用辽东湾地区70余口探井实测的静温静压数据以及地震地层压力预测的数据,对该地区地温场、地压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它们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该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高地温梯度区。辽东湾发育深、浅2个超压体系,浅层超压体系主要对应东三段,深层超压体系主要对应沙三段,油气藏主要位于超压区的边缘或常压区。深、浅2个超压体系在北、中、南部地区发育特征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层位的差异性,北部地区沙一、二段是最主要的分油层系,中、南部地区则以东二段为最主要的含油层系。辽东湾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上下2套温压系统能量差较大,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强,趋向于在温压系统分界附近富集成藏。

次生孔隙形成期次与溶蚀机理——以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为例21-24

摘要:显微镜鉴定结果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次生孔隙可分为石英及硅质岩屑颗粒边缘溶孔、石英次生加大边溶孔、长石及火山岩岩屑溶孔以及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孔4种类型。根据成岩序次研究,结合烃源岩成熟吏、油气成藏吏以及流体包裹体数据分析,它们分别形成于志留纪末泥盆纪初、泥盆纪二叠纪末、白垩纪和第三纪4个时期。第一、三、四期的溶蚀作用主要与下伏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成熟产生的有机酸有关,第二期的溶蚀作用与古油藏破坏烃类微生物降解产生的有机酸有关。溶蚀作用受岩性、古油藏抬升受破坏程度以及与断层的关系控制。溶蚀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前滨相带,尤其是塔中Ⅰ号断层附近或志留系抬升暴露较严重的地区。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CO2气成因探讨25-28

摘要: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油气钻探中发现了高含CO2气的天然气气藏。对CO2气稳定碳同位素、伴生稀有气体氦和氩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山凹陷CO2气稳定碳同位素偏重,(13C CO2为-5.01~-10.08‰,绝大多数样品大于-7.0‰,为无机成因CO2气特征;伴生稀有气体氦同位素^3He/^1He值为(4.74~5.03)×10^-5,R/Ra值为3.38~3.59;伴生稀有气体氩同位素^10Ar/^35Ar值为1881~2190,也显示出幔源或壳幔混合CO2气的特征。综合判定认为,福山凹陷CO2为壳幔混合成因。始新统流沙港组岩浆岩体分布特征与CO2气藏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也表明幔源岩浆可能是福山凹陷CO2气的主要来源。与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其它地区如珠江口盆地西部、琼东南盆地东部CO2气成因一致,都为幔源岩浆来源,或壳幔混合来源。

库车坳陷纵向压力结构与异常高压形成机理29-31

摘要:库车坳陷异常压力十分发育,根据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和声波时差曲线的变化特征,把该坳陷纵向压力结构划分为5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压力带:正常压力带、第一压力过渡带、第一超压带、第二压力过渡带和第二超压带。各压力过渡带压力梯度明显超过静水压力带和超压带,具有高声波时差的特征,在地质上基本都是区域性盖层;在超压带中,气藏的剩余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对坳陷内主要圈闭实测剩余压力与盖层厚度、构造挤压强度、烃源岩排烃强度、埋藏深度的变化(埋藏和剥蚀)等地质因素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构造挤压和流体宽注是目前库车坳陷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膏盐盖层的厚度对超压的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盆地开江一梁平海槽内发现大隆组32-36

摘要: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和硅质泥岩等组成的大隆组。而在此之前深埋于地腹中的后者一直没有识别出大隆组。最近通过钻井地层测井对比分析和钻井岩屑薄片研究发现开江-梁平海槽区飞仙关组底部高自然伽马、低电阻层段是由含放射虫、腕足、有孔虫等晚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泥岩组成的,应划分为上二叠统大隆组。开江-梁平海槽区大隆组厚12.5~33.5m.平均有机碳含量达3.88形.是优质的烃源岩。与海槽相邻的台地边缘相带是大中型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37-39

摘要:煤层气藏成藏过程是反映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演化史.研究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过程及其差异性是研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以我国沁水、阜新盆地和美国粉河盆地为例,探讨了高、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过程,分析了现今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和滞流等格局对煤层气藏后期调整和改造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高煤阶气藏成藏过程复杂,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现今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低煤阶气藏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东海西湖凹陷成藏流体历史分析40-43

摘要: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和储层烃类成藏化石记录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成藏流体历史,有关认识可为研究区的油气炭藏动力学研究和勘探评价提供重要参数。生排烃史模拟和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表明,始新统平湖组烃源岩的生、排烃强度高.是西湖凹陷最重要的生排烃层系。其于早中新世进入成熟.于中中新世达到生排烃高峰,现今处于高成熟阶段:发生于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是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最重要的时期.是凹陷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储层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西湖凹陷平湖油气田存在着2期油气充注。其中第一期发生于中中新世,主要以液态烃充注于始新统平湖组中段、上段和渐新统花港组储层之中;第二期发生在中新世朱现争.主里表现为气态烃充注于始新统平湖组储层内。

天然气工业杂志要闻信息
柴达木盆地下钻千米探寻盐湖天然气成因43-43

摘要:2006年8月13日,由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牵头。中科院数家研究所、国内十余家科研单位和数所大学院校共同参与的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钻探工程在完成地球物理测片后胜利终孔。这是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迄今为止首个达到1000m的全取心钻孔,为破解柴达小盐湖成因和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及矿产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悉,此次完工的钻孔深达1000.25m,取得岩心总长995.97m(直径90mm),取心率高达95%。科学钻探期间,在中科院微生物所、

天然气工业杂志地质与勘探
正峰油气藏概述(Ⅰ)44-48

摘要:正峰油气藏概念的提出,开启了对油气藏属性与结构的新认识,以及对其勘探开发的一套新观念。正峰油气藏的属性之一就是它的储量是动态的,最终储量大于容积、声量大于可采储量,其结构不是单一的“藏”.而是由“油气藏”、“油气场”、“油气源”组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正峰油气藏结构的优质与否决定了其藏续能力(藏续能力是指油气藏继续捕获油气的能力)。文章分别简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的油气场结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矿的复苏原因和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所存在的正峰油气藏实例.从我国西、中、东部的实例选择性地说明了我国存在着这种油气藏。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研究49-51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改变沉积地层的声学特征,使得多道地震勘探成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地震识别首先通过地震剖面上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初步判断,然后经过地震反演获得地层的速度场分布。从而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及分布。南海北部陆坡是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并稳定存在的有利区域,其多道地震反射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包括强振幅的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地层斜交等典型地震反射特征。文章以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的地震成像和波阻抗反演这二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不但突出了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而且得到与天然气水合物最相关的地层岩性参数——声波速度;地震反射特征与速度场异常分别为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地球物理证据;根据声波速度场的分布,可以推断存在于研究区地层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靠近BSR的上覆沉积地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