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气质联用结合多变量分析研究蜂蜜的挥发性成分741-746

摘要:为探究不同蜜源蜂蜜中的挥发性标记物并籍以对这些蜂蜜进行有效区分,本研究优化了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HS-GC-MS)检测蜂蜜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分析了油菜蜜、椴树蜜、荆条蜜和洋槐蜜等4种蜂蜜总计38份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等对蜂蜜进行区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HS-GC-MS共检测到23种化合物。4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在物质种类或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苯丙酸乙酯可作为油菜蜜的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1-异丙烯基-3-甲基苯和反式玫瑰醚可作为椴树蜜的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在荆条蜜和洋槐蜜中均未发现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PCA可以将4种蜂蜜进行很好地区分,PC1、PC2和PC3累计贡献率达到77.3%,表明模型有效;当临界值取10时,CA可以将同种蜂蜜聚为一类。SHS-GC-MS检测的蜂蜜挥发性成分结果结合多变量分析,可用于区分不同蜜源蜂蜜。研究结果为蜂蜜溯源和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酮化合物对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抑菌作用研究747-752

摘要:为探索中药黄酮化合物对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40种中药及天然来源的黄酮化合物对三株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测试其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进一步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探索黄酮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表明,黄酮单体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作用。其中部分具有轻微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仅为0.5 mg/mL;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62 5和0.125 mg/mL;同时,黄芩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芩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单用黄芩素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浓度有所降低。综上,黄芩素对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这为治疗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木犀草素纳米制剂通过介导ERK/p38 MAPK/ JNK 改善体内外氧化应激损伤作用机制研究753-759

苦橙叶精油化学成分及抗炎作用研究760-765

摘要:为探究苦橙叶精油的抗炎作用。实验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精油成分,并建立脂多糖(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评价其体外抗炎作用,随后进一步通过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鸡蛋清致小鼠足肿胀模型评价其体内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苦橙叶精油成分以酯类、醇类物质为主;25μg/mL浓度能显著抑制RAW 264.7细胞NO的释放;中浓度苦橙叶精油能明显减轻小鼠耳肿胀程度;低、中、高浓度苦橙叶精油均对小鼠足肿胀模型有炎症缓解作用,并于肿胀前期呈浓度依赖性。以上实验证明苦橙叶精油在体外和体内具有一定抗炎作用。

制首乌醇提物及其主要成分大黄素对斑马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766-771

基于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白及有效部位在肠道的可吸收及代谢成分772-778

摘要:为了考查白及有效部位在肠道的可吸收成分及其代谢特征。基于在体肠灌流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对收集到的健康SD大鼠循环肠灌流液、血清、胆汁进行分析检测,并结合对照品、质谱碎片信息和Masslynx V4.1工作站中的Single Mass Analysis功能,初步推测吸收和代谢产物的结构式。在大鼠血清和胆汁中,初步鉴定出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α-异丁基苹果酸酯原型产物。在大鼠循环肠灌流液、血清和胆汁中,共鉴定出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的脱糖后硫酸化代谢产物和二氢菲5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其代谢产物主要生水解和葡萄糖醛酸化反应。该方法初步探究了白及有效部位在大鼠循环肠灌流液中可吸收成分和代谢特征,为阐释白及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

广东石豆兰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779-785

摘要:为优化广东石豆兰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和方差分析,研究液料比、提取温度、时间及沉淀多糖的乙醇浓度对石豆兰多糖浸提量的影响并优化了工艺条件,确定最优条件为液料比50∶1(mL/g),提取温度90℃,时间6h,醇沉浓度为95%,此条件下多糖提取量为79.060mg/g,RSD为0.132%。抗氧化结果表明广东石豆兰多糖的总还原力为L-抗坏血酸的3.46%;对DPPH、·OH、·O-·2自由基半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2769.58、594.60、586.94μg/mL,其清除能力分别是L-抗坏血酸的0.68%、47.17%和29.00%;对Fe2+的半螯合浓度(EC50)为160.83μg/mL,螯合能力是EDTA的2.12%。本研究结果为石豆兰多糖的提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怀地黄叶片中总环烯醚萜苷及总苯乙醇苷含量快速分析模型的建立786-796

摘要:本文旨在建立地黄叶片中总环烯醚萜苷及苯乙醇苷定量分析模型。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种质怀地黄生育期内的128份地黄叶片中总环烯醚萜苷及总苯乙醇苷的含量,并将其作为基础值,结合地黄叶片的近红外光谱图,利用TQ8.0分析软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地黄叶片中总环烯醚萜苷及总苯乙醇苷的定量分析模型。地黄叶片中总苯乙醇苷定量校正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982,校正均方根偏差(RMSEC)为0.0899,预测均方决定差(RMSEP)为0.142,交叉验证均方根偏差(RMSECV)为0.7072;总环烯醚萜苷定量校正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721,校正均方差(RMSEC)为0.259,预测均方决定差(RMSEP)为0.0954,交叉验证均方根偏差(RMSECV)为0.8694。预测值与实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定量模型可用于怀地黄叶片中总环烯醚萜苷及总苯乙醇苷含量的快速测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白刺花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及 HPLC 指纹图谱797-802

摘要:为建立白刺花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测定白刺花不同部位(根、茎、叶)苦参碱、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实验采用AgilentTC-C18(2)色谱柱(250×4.6mm,5μm),以乙腈-0.09%三乙胺水溶液(4∶96,磷酸调pH3.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05nm,柱温35℃。建立了白刺花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样品的相似度在0.9以上。在该色谱条件下,各成分有较好的分离度,苦参碱、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分别在6.34~101.5、6.47~103.5、8.38~100.5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用该方法测得白刺花根中苦参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2048、1.2371、66.1476mg/g;茎中分别为4.2463、1.5496、25.0351mg/g;叶中分别为9.3148、6.9474、1.5734mg/g。该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白刺花的质量控制。

八种石斛中苯丙醇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含量测定与分析803-807

摘要:新建HPLC双波长同时测定松柏苷、紫丁香苷、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及香豆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Shiseido CAPCELL PAK MGⅡC18柱(250mm×4.6mm,5μm)分析柱;使用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紫外检测器260nm,315nm双波长检测。结果显示,五种成分在测定范围内有良好的线(r2>0.999);在三个加标浓度下方法回收率为98.7%~10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5%。该方法用于8种石斛品种含量的测定。

基于UPLC-Q-TOF-MS法分析百合珠芽化学成分及其薯蓣皂苷元抗肿瘤活性研究808-813

摘要:为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快速鉴定百合珠芽中10种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对薯蓣皂苷元进行抗肿瘤研究。实验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柱(100 mm×2.1 mm,1.9μm);乙腈(A)-0.5%乙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同步监测。采用CCK8法进行薯蓣皂苷元抗肺肿瘤A549细胞、胃肿瘤HGC-27细胞的药效筛选。结果表明,通过二级高分辨质谱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共鉴定对香豆酸、薯蓣皂苷、槲皮素等10个化合物。药理研究显示,薯蓣皂苷元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只有微弱的抑制活性,而对胃癌HGC-27细胞增殖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本试验证实UPLC-Q-TOF-MS/MS可从保留时间、紫外吸收光谱、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和二级结构碎片等方面对百合珠芽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为寻找百合珠芽中活性物质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且揭示百合珠芽中鉴定得到的单体成分可能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红豆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814-819

摘要:为探究红豆树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本研究首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豆树叶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合DPPH和ABTS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叶挥发油中共检测出化合物36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0.50%;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二十烷二烯(25.72%)、1,19-二十烷二烯(10.85%)、2,6-二叔丁基对甲酚(10.14%)、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9.75%)、(Z,Z)-6,9-二十烷二烯(7.60%)、(E,E)-α-金合欢烯(7.51%)、叶醇(4.74%)和2-异丙烯基-5-甲基-6-庚烯-1-醇(4.04%)。红豆树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数有效量(ED50)分别为0.27、0.14mg/mL,且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油浓度呈量效相关。红豆树叶挥发油浓度为7.1mg/mL时,其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圈分别为11.29、9.88、10.85和11.03mm。本研究为红豆树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柯拉斯那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学成分研究820-825

摘要:为研究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 Pierre ex Lecomte)沉香的化学成分。实验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从该沉香中分离得到9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1)、5-羟基-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2)、tetrahydrochromone F(3)、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4)、6-甲氧基-7-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5)、6,7-二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6)、6,7-二甲氧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7)、6-羟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8)、5-羟基-2-[2-(2′-羟基苯基)乙基]色酮(9)。化合物2、3和5~9均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所得沉香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4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短角湿生冷水花化学成分的研究826-831

摘要:为研究短角湿生冷水花(Pilea aquarum subsp.brevicornuta)化学成分。实验采用色谱法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包括5个五环三萜、一个甾醇和一个木脂素。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pilearbornol(1)、rubiarbononeD(2)、camarolide(3)、表齐墩果酸(4)、齐墩果酮酸(5)、5,8-epidioxy-(3β,5α,8α,22E)-ergosta-6,9(11),22-trien-3-ol(6)和桉脂素(7)。其中,化合物1和2属于乔木萜烷型(arborane)三萜,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首次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得到了确定。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这也是首次从荨麻科植物中分离得到乔木萜烷型三萜化合物。

一株铁皮石斛内生真菌的色素稳定性研究832-837

摘要:本研究以铁皮石斛体内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橙红色色素的内生真菌X1为研究对象,为明确该菌株的种属及其所产天然色素的稳定性,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该菌株归属于Neurosporasp.一种。该菌株所产橙色素在40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从温度、pH、光照、氧化剂与还原剂四个单因子,对该株菌进行色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在紫外光下放置6h橙色素光吸收值增大,说明有增色效应;在pH2~8,20~100℃下不受太大影响;H202和Na2SO3对该色素有较强的破坏力;Fe^3+、Zn^2+、Cu^2+、Ca^2+和Mn^2+对该色素具有保色或增色作用;10%NaCl和15%葡萄糖溶液对色素均有增色效应。该研究对内生真菌分离及真菌色素提取工艺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土壤真菌Curvularia affinis HS-FG-196抗肿瘤化学成分的再研究838-842

摘要:为对土壤真菌Curvularia affinis HS-FG-19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树脂柱、硅胶柱、凝胶LH-20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柱从Curvularia affinis HS-FG-196的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得到六个单体化合物(1~6)。利用^1H NMR、^13C NMR、^1H-^1H COSY、HMQC、HMBC、IR、UV和MS等波谱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是:pyrenocine S (1)、pyrenocine B (2)、pyrenocine E (3)、pyrenocine I (4)、pyrenochaetic acid B (5)和pyrenochaetic acid C (6),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2、3对肿瘤细胞A549、HCT-116、ACHN、K562和HepG2表现出较强的活性。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开发研究
羟基酪醇抑菌活性及抑菌稳定性研究843-849

摘要:本研究探究了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四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稳定性。采用试管半倍稀释法确定MIC和MBC,并探讨羟基酪醇对供试菌的生长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介质下的抑菌稳定性。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0.625、0.625、1.250、2.500 mg/mL,MBC分别为1.250、1.250、2.500、5.000 mg/mL。与对照组相比,四种供试菌核酸和可溶性蛋白泄漏显著,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在不同NaCl浓度下,羟基酪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1.0%和2.0%NaCl浓度下,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2.0%NaCl介质下低浓度的羟基酪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0.5%、1.5%和2.0%NaCl介质下高浓度的羟基酪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蔗糖介质中,羟基酪醇对四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均不稳定。因此,羟基酪醇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防腐剂。

紫锥菊提取物及酚酸化合物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850-857

摘要:为探究紫锥菊提取物及酚酸化合物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采用Born比浊法,以聚集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为指标评价。同时采用分子对接方法,选择凝血因子V(F5)、凝血因子VIII(F8)及凝血因子XI(F11)与酚酸类化合物进行虚拟对接,研究其抗血小板聚集的分子作用靶点。结果表明化合物S-1~S-10及其提取物对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S-6与靶点的结合位点更多,选择性更强。紫锥菊中酚酸类化合物及其提取物在体外均显现出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紫锥菊体内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