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北大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HPLC同时测定大叶冬青叶中10种多酚成分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557-565

生地黄与熟地黄中5个苷类成分和总多糖的含量比较566-571

摘要:建立测定地黄中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及总多糖含量的方法,比较生地黄与熟地黄中成分含量的差异。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了生地黄和熟地黄中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采用UV法测定了生地黄和熟地黄中总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生地黄炮制成熟地黄后,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异毛蕊花糖苷和总多糖的含量增加。本文所建立的同时测定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及总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控制生地黄和熟地黄的质量。不同炮制方法对熟地黄中上述成分的含量产生一定影响。

雪灵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免疫活性评价572-578

响应面法优化北豆根粗多糖的除蛋白工艺及其神经保护活性研究579-586

摘要:为研究北豆根粗多糖的最佳除蛋白方法和工艺,探究北豆根粗多糖的神经保护活性。实验比较了酶法、Sevage法、酶-Sevage法、三氯乙酸(TCA)-正丁醇法、酶-TCA-正丁醇法除蛋白效果,筛选出了北豆根粗多糖的最佳除蛋白方法,并用响应面法对该方法进行优化。经响应面分析,以综合评分为指标,考查TCA与正丁醇体积比、北豆根粗多糖溶液与TCA-正丁醇溶液体积比和振摇时间对北豆根粗多糖TCA-正丁醇法除蛋白工艺的影响。用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探究了北豆根粗多糖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北豆根粗多糖的最佳除蛋白方法为TCA-正丁醇法。经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优除蛋白工艺为TCA:正丁醇=1∶10.4,北豆根粗多糖溶液:TCA-正丁醇溶液=1∶1.77,振摇时间为36.5min。采用该工艺对北豆根多糖进行除蛋白,其蛋白清除率为73.1%,综合评分为92.1。神经保护研究结果表明,北豆根粗多糖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表明TCA-正丁醇法可以有效的除去北豆根粗多糖中的蛋白质且北豆根粗多糖具有神经保护活性。

响应面法优化水酶法提取辣木籽蛋白质的工艺及其功能性质研究587-594

摘要:为了提取和利用辣木籽蛋白质,本文通过水酶法优化其提取条件,并探讨其功能性质。以辣木籽为原材料,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首先确定了最佳使用酶为Alcalase碱性蛋白酶,再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料液比、时间、温度、酶添加量和pH等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水酶法提取辣木籽蛋白质的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在料液比为1∶10,酶添加量为4.5%,pH为9.0,温度为60℃,时间为4.5h,此时辣木籽蛋白质的提取率最高为68.23%。在pH为10、温度为55℃时辣木籽蛋白质的氮溶解指数最高;辣木籽蛋白质持水性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在温度为40℃时持水性最好;在温度为55℃时,辣木籽分离蛋白的吸油效果最明显。

拐枣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研究595-600

摘要:为了研究拐枣总黄酮(TF)最佳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实验选择料液比、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为自变量,应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法进行3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以拐枣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并采用D101大孔树脂对总黄酮进行进一步富集纯化,在此基础上研究拐枣总黄酮体外抗XO活性。结果表明,拐枣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mL/g、提取时间1.85h、乙醇浓度53.0%,在此条件下,拐枣总黄酮的平均提取率可达到2.56%。体外活性结果表明,我们首次发现拐枣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XO活性,其IC50为18.63±1.67μg/mL。本研究可为从拐枣中寻找和发现天然抗XO活性分子提供参考,同时可为拐枣的开发利用提供思路。

6种石斛属植物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601-607

摘要:为比较不同种石斛的氨基酸组成差异,作出营养评价,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6种石斛的氨基酸含量,分析其必需氨基酸组成成分,并通过计算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及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等非生物指标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石斛中氨基酸种类齐全、营养丰富,均含有被检测的17种氨基酸。6种石斛氨基酸总量存在差异,介于3.58%~8.09%。必需氨基酸组成总含量介于42.62%~47.23%之间,明显高于WHO/FAO模式值(35.00%),其中,化学评分显示其限制氨基酸均为半胱氨酸和蛋氨酸。6种石斛药用氨基酸含量相差较大(2.24%~5.37%),其中蜻蜓石斛含量最高,为含量最低细叶石斛的2.40倍,但在总氨基酸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60.96%~66.47%)。对6种石斛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其中杓唇石斛、叠鞘石斛、细叶石斛可视为高品质蛋白质种。综上所述,石斛氨基酸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6种石斛氨基酸差异显著。该结果可为石斛营养价值评价、品种选育及药用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木香烃内酯抑制乙醇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与脂肪变性608-614

摘要:探究木香烃内酯体外对乙醇诱导肝细胞损伤及脂肪变性的影响。建立乙醇导致人LO2肝细胞损伤模型,检测木香烃内酯对细胞活力、ALT和AST释放、脂质生成、脂质调控因子表达及AMPK活性的影响。发现乙醇在高于100mM浓度时显著抑制肝细胞活力,据此将100mM浓度的乙醇作为体外刺激肝细胞的实验浓度。木香烃内酯能够逆转乙醇对肝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并降低乙醇导致的肝细胞ALT、AST的释放。木香烃内酯能够降低乙醇诱导的肝细胞脂质成分集聚,降低细胞内TG、TC水平。此外,乙醇导致肝细胞中重要的脂质调控转录因子SREBP-1c的表达显著上调,使PPARα的表达显著下调;而木香烃内酯能够减少SREBP-1c的表达并增加PPARα的表达。进一步发现,木香烃内酯显著促进肝细胞中AMPK的磷酸化,且AMPK抑制剂BML-275能够显著削弱木香烃内脂对SREBP-1c和PPARα的调控作用。综上,木香烃内酯体外显著改善乙醇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与脂肪变性,该作用与激活AMPK进而调控SREBP-1c与PPARα的表达有关。本研究为将木香烃内酯作为抗酒精性脂肪肝候选药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美花石斛化学成分及其护肤活性研究615-620

摘要:本文研究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的化学成分及其护肤活性。采用色谱法从美花石斛粗提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拖鞋状石斛素(1)、2,4,7-三羟基-9,10-二氢菲(2)、3,6,9-三羟基-3,4-二氢蒽-1(2H)-酮(3)、3,5′-二甲氧基-3′,4,9′-三羟基-7′,9-环氧-8,8′-木酚素(4)、5-(4-羟基-3-甲氧基苯乙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苯并二氢呋喃-3,7-二醇(5)、5-(4′′-羟基-3′′-甲氧基苯乙基)-2-(4′-羟基-5′-甲氧基苯基)-7-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3-醇(6)、丁香脂素(7)、异香草醛(8)、松柏醛(9)、2-甲氧基-5-羟甲基苯酚(10)、二氢松柏醇(11)、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12)。其中化合物3~5、7~12为首次从美花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6(100μg/mL)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活性(>80%);化合物2(10μg/mL)有一定促胶原蛋白分泌活性(>20%)。结果显示从美花石斛的茎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3个表现出良好的护肤活性。

湖北旋覆花化学成分及抗结核活性研究621-626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旋覆花花序中的化学成分及抗结核活性。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相液相等方法进行了成分系统研究,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从其花序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8-epoxy-9-(isobutyryloxy)thymolisobutyrate(1)、10-(2-methylbutyloxy)-8,9-epoxythymolisobutyrate(2)、stigmasterol(3)、ayapin(4)、ergolide(5)、5,10-epi-2,3-dihydroaromatin(6)、xanthalongin(7)、bigelovin(8)、carpesiolin(9)、aromaticin(10)。化合物1、2、5、6、8~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10均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6、8~10对结核分枝杆菌细胞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分别为10.00、30.00、5.00、3.15、3.15μM,9和10的活性效果显著。

民族药四数九里香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627-632

摘要:为了阐明民族药四数九里香Murraya tetrameraHuang的药效物质基础,课题组使用色谱技术从其醇提取物中分离得14个化合物;运用1HNMR、13CNMR波谱方法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为正24烷酸(1)、9,13,17,21-tetramethyl-5-docosenoic acid(2)、3-O-β-D-吡喃葡萄糖基-山奈酚甙(3)、补骨脂素(4)、紫苏醛(5)、槲皮素(6)、methyl salicylate glucoside(7)、(9S,10R,11E,13R,15Z)-9,10,13-trihydroxyoctadeca-11,15-dienoic Acid(8)、2-isopropyl-5-methylphenol(9)、β-胡萝卜甘(10)、7-羟基香豆素(11)、七叶内酯(12)、β-谷甾醇醋酸酯(13)、山奈酚(14)。除了化合物4、6外,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研究各化合物对5株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化合物3、4、5、6、7、8、10、11、12、13、14对白血病HL60显现良好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14对肺腺癌A549的的细胞毒活性低于阳性对照组;化合物6、13、14对肝癌SMMC7721显现良好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2、3、6、7、9、11、12对乳腺癌MCF7显现良好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14对结肠癌SW480的细胞毒活性低于阳性对照组。

灰毛豆内生真菌淡紫拟青霉菌(TPL04)代谢产物的研究633-637

摘要:从灰毛豆叶片中分离出内生真菌-淡紫拟青霉菌Purureocil liumlilacinum(TPL04),对其发酵产物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8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比对,化合物结构鉴定为5-羟基己酸-4-内酯(1)、(R)-4-苄基-2-噁唑烷酮(2)、2′-脱氧胸苷(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4)、光色素(5)、β-胡萝卜苷(6)、尿嘧啶核苷(7)、己六醇(8)。其中化合物1、2、4是首次从淡紫拟青霉菌中分离得到,抑菌实验表明化合物4对水稻纹枯菌(Pellicularia sasakii)、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草莓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油菜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四种植物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UHPLC-QTOF-MSMS比较两种不同基原火炭母的化学成分638-642

摘要:为评价不同基原火炭母药材的质量差异,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研究火炭母原变种和硬毛火炭母(变种)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酚酸类、黄酮类成分是火炭母原变种及硬毛火炭母的主要成分;通过与标准品对照,没食子酸、绿原酸、鞣花酸和槲皮苷等4个成分被准确鉴定;其余21个峰通过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结合数据库匹配及参考文献等进行结构鉴定。这一分析方法快捷方便,可快速区别火炭母原变种和硬毛火炭母中的化学成分,为全面研究火炭母药材的质量标准和品质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离舌橐吾中艾里莫酚烷型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643-647

摘要:为分析菊科橐吾属植物离舌橐吾Ligularia veitchiana(Hemsl.)Greenm中艾里莫酚烷型倍半萜类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实验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从其根茎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3个艾里莫酚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学数据鉴定为:eremophilenolide(1),eremophila-7(11),9-dien-8-one(2),eremophil-6-en-11-ol(3),8-oxo-eremophil-6-en-11-one(4),(6α,8α)-6-hydroxyeremophil-7(11)-en-12,8-olide(5),8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6),6β-hydroxy-8α-methoxyeremophil-7(11)-12,8β-olide(7),2α-hydroxyeremophil-11-en-9-one(8),6β-methoxy-8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9),6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β-olide(10),6β-hydroxy-8β-methoxyeremophil-7(11)-12,8α-olide(11),6β,8β-di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12)和6β,8α-di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β-olide(13)。其中,化合物5和10、7和11~13为三对非对映异构体。除化合物3和5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运用MTT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的筛选,结果表明其对胃癌细胞HGC-27和宫颈癌细胞Caski均未显示细胞毒作用。

火棘多糖铁(Ⅲ)复合物中铁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648-654

摘要:为了优化建立火棘多糖铁(Ⅲ)复合物(PPC)中铁含量检测的方法。考察了邻菲啰啉溶液浓度(w/w,%)及用量(mL)、抗坏血酸溶液浓度(w/w,%)及用量(mL)、反应时间(h)及温度(℃)等因素对PPC中铁含量测定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软件进一步优化PPC的检测条件。结果表明,PPC中铁含量的最佳检测条件为:向1.0mL适宜浓度的PPC溶液中,依次加入1.5mL10%的抗坏血酸溶液及3.0mL0.1%的邻菲啰啉溶液,于45℃水浴2.0h后,冰水快速冷却,在室温下于510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及重现性,回收率达99.93%。此方法也适合推广于其他植物多糖铁复合物中铁含量的测定。

不同贮藏条件对五味子质量的影响655-662

摘要:基于多元活性成分同时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不同贮藏条件对五味子药材质量的影响。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FLC-QTRAP-MS/MS)同时测定不同贮藏条件(包装材料,贮藏温度)五味子中木脂素(五味子酯乙、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丙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酚、戈米辛D、戈米辛J、当归酰基戈米辛H)及有机酸(L-苹果酸、酒石酸、原儿茶酸、奎宁酸)共15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根据15种目标成分的含量,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TOPSIS法对不同贮藏五味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种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1;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64%~99.96%之间,RSD均小于5%。灰色关联度分析中ri的最大差异较小为57.5%,TOPSIS法中Ci值的最大差异较大为81.3%,两种结果均显示S4、S3、S1的综合质量较好,五味子的适宜贮藏条件为以聚乙烯密封袋为外包装存放于阴凉库。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五味子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本研究可为五味子适宜储藏条件的优选提供基础资料。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开发研究
工业三七药渣中三七素的提取纯化及其止血药理活性研究663-668

摘要:为考察工业三七药渣中是否含有三七素,探究提取、分离纯化三七素的方法,并考察三七素的止血药理活性。实验以提取过三七总皂苷的工业三七药渣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过滤沉淀得滤液,回收滤液中的乙醇得粗提液,粗提液经001×7阳离子树脂柱分离,薄层鉴别法检测洗脱液中是否含有三七素,收集与三七素对照品显相同斑点的洗脱液,经丙酮结晶,冷冻干燥得三七素供试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七素供试品中三七素的含量;玻片法测定三七素供试品的凝血时间。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七素含量,该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均良好,三七素供试品中三七素含量为59.03%;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三七素供试品与阳性组比较,均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三七素供试品含量的测定;三七素供试品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三七素供试品中三七素含量反推到工业三七药渣中含量为0.72%;采用价格低廉的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分离纯化三七素,此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适合大工业生产。综上,从工业三七药渣中提取纯化三七素具有良好的综合利用前景。

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表征及药动学研究669-674

摘要:为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进行体外和SD大鼠体内评价。实验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乳化超声法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考察其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药等基本理化性质。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青藤碱混悬液和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比较药动学行为及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平均粒径为201.32±5.05nm,Zeta电位为-22.2±1.5mV,包封率为80.31±1.01%,载药量为4.42±0.28%,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释药模型,拟合方程为:LnLn(1/1-Mt/M∞)=0.5766Lnt-1.4781(r=0.9888)。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改变了青藤碱的药动学行为,增强了体内吸收,延长了青藤碱在体内滞留时间,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了1.75倍。因此,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显著促进青藤碱体内吸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