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北大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8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柱前衍生化HPLC同时测定霍山石斛中13种游离氨基酸含量1849-1857

胶红酵母虾青素纯品提取及分离纯化方法优化1858-1862

摘要:以胶红酵母ZTHY2作为提取虾青素的出发菌株,通过对其破壁方法、浸提溶剂、皂化方法及提取条件的优化,筛选出胶红酵母虾青素纯品的提取方法。用酸热法、冻融超声波裂解法与二甲基亚砜无水乙醇法等法处理干菌体细胞,用KOH结合甲醇A、甲醇B与乙醇法分别对虾青素粗提液进行皂化处理,分别使用六种展开剂,通过薄层层析鉴定游离的虾青素,用200~300目硅胶对游离的虾青素进行柱层析,获得其纯品,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虾青素纯品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胶红酵母ZTHY2干菌体细胞的最佳破壁方法是酸热法,浸提溶剂为乙酸乙酯+乙醇(2∶1)溶液,皂化液为20g/LKOH的乙醇溶液,皂化条件是40℃、30min;最佳展开剂和淋洗剂是正己烷+丙酮(5∶2)溶液;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的游离虾青素比率为35%,提取率为96.8%。

大葱挥发油的提取工艺、GC-MS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1863-1869

摘要:为优化大葱挥发油提取工艺并建立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大葱挥发油成分,并研究大葱挥发油的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超声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时间的考察,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大葱挥发油,优化出大葱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为超声40 min,料液比1∶3,蒸馏时间3 h。大葱挥发油实际提取率为0.042 96%。运用GC-MS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NIST质谱库检索,鉴定了其中42个主要化合物,运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个组分的含量,其中主要物质为含硫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是氟胞嘧啶、烯丙基异丙基硫醚、丙烯基甲基硫醚,二甲基三硫化物、二丙基三硫化物、四硫化物、噻吩、噻烷和噻唑类。抗菌实验表明大葱挥发油对所选取得8种菌株均有很好的活性。本实验提取工艺优化后使提取率增加,抗菌实验表明大葱的挥发油具有抗菌作用,而成分分析鉴定出大量硫化物,可能为抑菌有效成分。

薄叶山橙中生物碱成分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1870-1877

摘要:采用色谱分离手段从薄叶山橙中分离并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他们结构。分别为水甘草碱(1)、11-甲氧基水甘草碱(2)、11-羟基水甘草碱(3)、19R-乙酰基水甘草碱(4)、19R-羟基水甘草碱(5)、11-甲氧基-19R-羟基水甘草碱(6)、11-羟基-19R-乙酰基水甘草碱(7)、11,19R-二羟基水甘草碱(8)、△14-长春胺(9)、△14-长春醇(10)、scandine(11)、10-hydroxyscandine(12)、melodinineT(13)、meloscandonine(14)、venalstonine(15)、19-hydroxyvenalstonine(16)、vindolinine(17)、melodinineM(18)、voaphyline(19)、melofusineI(20)。生物碱4~6、8、9、13、16和18~2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报道。此外,对分离得到的2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2、4、6、10和17对5种人体肿瘤细胞株具有增殖抑制活性。

蛹虫草对小鼠的毒理学实验研究1878-1883

摘要:为对蛹虫草进行急性毒理学和亚急性毒理学的实验研究,急性毒理实验中,本研究以45mg/100g的浓度经口灌胃,每天3次;亚急性毒理实验中,分别以低浓度剂量(1mg/100g、5mg/100g)、中等浓度剂量(25mg/100g)和高浓度剂量(125mg/100g)经口灌胃小鼠,每天1次。结果表明,急性毒理实验中,小鼠出现了明显的毒性副作用;亚急性毒理实验进一步发现,低、中剂量的蛹虫草每天1次经口灌胃对小鼠不产生明显的毒性副作用,但高剂量的蛹虫草对小鼠有较明显的毒性副作用。结果表明,小鼠蛹虫草经口灌胃浓度在1~25mg/100g/d剂量下对机体生理功能不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原花青素B2通过Akt/FoxO4通路拮抗内皮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1884-1889

摘要:研究原花青素B2(PCB2)对内皮细胞衰老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棕榈酸(PA)50μmol/L处理胰岛内皮细胞MS-1建立细胞衰老模型,根据细胞活力、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以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评估内皮细胞衰老;同时加入PCB2干预,检测衰老相关指标及Akt/FoxO4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MS-1细胞经PA处理后SA-β-Gal阳性细胞增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53和p21上调显示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表明PA处理后能诱导内皮细胞衰老发生;经PCB2(50μg/mL)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PA诱导的细胞衰老。相比于正常组,经PA处理后抑制Akt活化,其表达由胞核转至胞浆,在胞核中表达明显减少;导致Akt下游信号FoxO4的磷酸化降低,使其在细胞核中明显增加;而应用PCB2(50μg/mL)处理后能有效逆转这一现象;PCB2对棕榈酸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Akt/FoxO4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

田基黄提取物抗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890-1897

摘要:探讨田基黄提取物(HJT)抗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HF)的作用及其机制。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0.12mg/kg)组和HJT(16000、8000、4000mg/kg)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的CCl4橄榄油溶液(1mL/kg),2次/周,建立HF模型;同时各给药组灌胃相应剂量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6周。末次给药后,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法检测血清中ALT、AST活性;生化法检测肝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HA、LN、PCⅢ、Ⅳ-C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和α-SM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JT(16000、8000、4000mg/kg)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能显著降低HF大鼠血清中ALT、AST、HA、LN、PC-Ⅲ、Ⅳ-C活性或含量,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增加SOD和GSH-PX活性,同时减少肝组织IL-1β、IL-6及TNF-α含量,抑制肝组织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HJT各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肝组织炎症坏死和HF病变程度明显减轻。本研究结果表明,HJT对CCl4诱导的HF大鼠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和抑制TGF-β1蛋白表达有关。

艾纳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1898-1903

摘要:本文对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从艾纳香叶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甲氧基二氢槲皮素(1),柽柳黄素(2),3,3′-二甲氧基槲皮素(3),7,4′-二甲氧基二氢槲皮素(4),(2α,3β)-二氢鼠李素(5),艾纳香素(6),sterubin(7),enodicytol(8),二氢槲皮素(9)。化合物3、5、8为首次从艾纳香中分离得到。分别用DPPH法和PNPG法筛选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5~9表现出强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3、5、9表现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结果为艾纳香的品质评价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UPLC-Q-TOF-MS^E技术快速定性艾纳香抗菌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1904-1912

摘要:为明确艾纳香药效物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E)技术快速鉴定艾纳香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色谱柱为BEHC18(100mm×2.1mm,1.7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4mL/min,电喷雾高分辨质谱分别采用正负离子两种模式进行扫描。结合天然产物词典(DNP,Dictionary of natural products)和文献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乙酸乙酯部位共检测到23种成分,鉴定出22种,石油醚部位检测到25种成分,鉴定出21种。本研究明确了艾纳香有效部位的化学组成,为艾纳香中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依据。

DPPH-HPLC-QTOF-MS/MS快速筛选和鉴定杜仲黑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1913-1917

摘要:建立DPPH-HPLC-QTOF-MS/MS方法快速筛选、鉴定和测定杜仲黑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杜仲黑茶提取物与DPPH自由基反应30min后,9个抗氧化活性成分的HPLC峰消失或峰面积明显减少,结合QTOF-MS/MS谱图及与标准品对照,确定抗氧化活性成分为:没食子酸,新绿原酸、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芦丁和异槲皮苷。并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9个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含量。所建立的方法无须繁琐的分离纯化过程,可快速、灵敏、准确、高通量筛选复杂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并为杜仲黑茶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川西獐牙菜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1918-1922

摘要:本文对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通过采用多种柱层析及半制备等方法对川西獐牙菜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利用其理化性质并结合现代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1,5,8-trihydroxy-3-methoxyxanthone(1)、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2)、1-hydroxy-3,5,8-trimethoxyxanthone(3)、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4)、4,6,8-trihydroxy-1,2,3,5-tetramethoxyxanthone(5)、Luteolin(6)、Isoorientin(7)、Isovitexin(8)、Swertiamarin(9)、Gentiopicroside(10),其中化合物5为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为首次从川西獐牙菜中分离得到。选用黑色素瘤B16细胞模型、神经胶质瘤C6细胞模型和肝癌HepG2细胞模型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对神经胶质瘤C6细胞表现出相对明显的抑制活性,其IC 50值达8.9μM。

天然有机物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1923-1927

摘要:为铁皮石斛原料药的生产提供一种新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天然有机附加物与培养时间对铁皮石斛原球茎(PLBs)生长及主要药用成分石斛多糖和总生物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不同浓度土豆汁的培养基中,以250g/L效果最好,其干物率和多糖含量均在30天时达最大值,分别为8.944%和17.921%,增殖率在培养50天时最高,为1028.94%,而总生物碱含量在40天时积累最多,达0.03161%。增殖率、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均显著高于添加激素的对照组。添加番茄汁的培养基中各指标变化与土豆汁的类似,但原球茎长势差,颜色泛黄,增殖能力较添加土豆汁的差。综上,MS+250g/L土豆汁+30g/L蔗糖+7g/L琼脂条有利于铁皮石斛PLBs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可考虑作为石斛多糖和石斛碱的生产来源,对铁皮石斛主要药用成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藏药穹代尔中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次级代谢物的生物活性研究1928-1932

摘要:从藏药穹代尔(攀茎钩藤,Uncaria scandens)的内生真菌中筛选对单胺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活性的提取物,并对高活性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鉴定。采用组织切块法分离内生菌,发酵、萃取、甲醇回流提取法得到待测提取物,酶标法测定酶活性,波谱解析法鉴定结构。从穹代尔组织中共分离到9株内生真菌,检测发现3株内生真菌发酵提取物具有一定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在50%以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形态学分析对活性菌株QDE-6进行了菌种鉴定,鉴定为黑曲霉属(Aspergillussp.)真菌。从内生真菌QDE-6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Aspergiketone(1)、Gliotoxin(2)、PseurotinA2(3)、BrevianamideF(4)、PseurotinA1(5)。相比其他化合物,化合物3抑制率为51.67%,具有较高的抗单胺氧化酶活性,化合物4抑制率为42.76%,具有较高的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藏药穹代尔中内生真菌及开发药物的基础。

东乡野生稻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p.PRh5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1933-1938

摘要:从东乡野生稻中分离到一株生产较强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内生放线菌菌株Streptomyces sp.PRh5,利用活性追踪法结合正相硅胶、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从PRh5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到4种抑菌活性化合物,经1HNMR、13CNMR和MS等波谱分析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尼日利亚菌素(2)、13-Docosenamide(3)、诺卡胺素(4)。这表明菌株PRh5具有开发为新型抑菌生物制剂的潜力。

两株长喙壳属真菌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1939-1942

摘要:长喙壳属真菌具有产香特性,本文比较了长喙壳菌株PP1-1PG、WYB的菌落形态、rDNA-ITS序列等特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果表明,菌株在PSA培养基上菌丝不发达,为有隔菌丝。菌株PP1-1PG在ITS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上与Ceratocystisfimbriata聚为一支,菌株WYB与Ceratocystisparadoxa聚为一组。GC-MS分析表明,两个菌株产生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主要为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苯乙烯等,其中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相对含量最高,二者之和在两个菌株中分别达到45.85%与61.02%。本研究首次在菌株PP1-1PG中检测到重要的香料物质苯甲醛(安息香醛),为开发利用苯甲醛提供了参考依据。

百合药材、种植土壤及灌溉水中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分析1943-1949

摘要:对湘产药食两用植物卷丹百合的鲜药、干燥药材、产地土壤及灌溉水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总六六六、总滴滴涕、甲氰菊酯、毒死蜱、百菌清进行测定,并用AFS-AAS法测定As、Hg、Pb、Cd、Cr和Cu含量。结果显示,6个采样区的土壤、灌溉水中六六六、滴滴涕、甲氰菊酯、毒死蜱均未见残留,百菌清残留量为ND~0.126mg/kg;在百合鲜药、干燥药材中,六六六、滴滴涕、甲氰菊酯、毒死蜱、百菌清5种农药均未测出有残留,另除G-1、D-4样品中Cd残留量超标外,所有样品重金属均符合《植物和制剂对外贸易和贸易的绿色贸易标准》(WM/T2-2004)。根据污染指数评价,龙山具有优良的卷丹百合产地环境,适合生产符合现代质量要求的绿色百合。但研究发现百合对于土壤中镉的富集系数好,有必要加强百合主产区土壤改性进一步研究。

蒲桃枝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研究1950-1956

费菜不同组织总黄酮抗氧化与抑菌活性的研究1957-1962

摘要:本文采用费菜不同组织(嫩叶、老叶、茎、花)中总黄酮进行体外抗氧化能力及抑菌作用的研究。对Fe3+还原活性、清除DPPH·、·OH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并采用两倍稀释法探讨费菜不同组织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结果表明,费菜不同组织总黄酮的Fe3+还原活性、DPPH·清除率、·OH清除率均显著高于L-抗坏血酸。其中,Fe3+还原活性可达到810μmolTE/mL以上;对DPPH·以及·OH清除率的IC50值最低分别为0.8μg/mL(茎)和14μg/mL(花)。费菜各组织总黄酮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对于大肠杆菌,茎和嫩叶中的总黄酮的抑制效果明显比老叶和花强;而四个组织总黄酮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当,其中老叶总黄酮的抑制效果略好。该试验结果为费菜不同组织总黄酮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