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北大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蜂毒肽对成熟树突细胞诱导T细胞分化的免疫调节的影响1813-1817

人参皂苷Re与精氨酸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研究1818-1823

摘要:为了研究人参皂苷Re与精氨酸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人参皂苷Re与精氨酸在100e反应4h制备得到美拉德反应产物。HPLC分析产物中人参皂苷Re的结构变化,考察了反应体系的褐变程度,并测试了体系的总多酚含量、Cu2+螯合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对Cu2+诱导的HepG2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美拉德反应产物中人参皂苷Re部分转化为Rg!、Rg6和F/,美拉德反应产物的褐变程度、总多酚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美拉德反应产物对Cv2+螯合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提高,100~300"g/1?美拉德反应产物对诱导的UeT!细胞氧化应激具有显著的抑制能力。

龙胆苦苷纳米乳的制备工艺及质量安全性评价1824-1830

摘要:通过筛选最佳处方制备龙胆苦苷纳米乳,并对其质量安全性进行评价;基于单因素考察及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得到龙胆苦苷纳米乳制剂的处方为:龙胆苦苷,乙酸乙酯,聚氧乙烯醚(35)蓖麻油,无水乙醇,水,其质量比为1.77∶7.66∶5.94∶11.91∶72.71,龙胆苦苷纳米乳平均粒径为23.08nm;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苦苷纳米乳中龙胆苦苷的含量,方法的专属性良好,线性范围0.00428~0.214mg/mL;不同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含量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属于实际无毒范围;本研究研制的龙胆苦苷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为提升龙胆苦苷口服生物利用度及扩大临床应用前景提供参考依据。

茶树新品系CFT-1提取物的降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831-1840

摘要:探讨茶树新品系福茶1号绿茶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作用及其机制。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高脂模型组(HFD)、福茶1号绿茶组(CFT1,200mg/kg·d)和普通绿茶组(Fuyun6,200mg/kg·d)。采用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绿茶提取物干预8周后,检测大鼠血脂水平、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活性、血清ALT、AST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0含量。利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通过Westernblot和qRTPCR方法检测脂质代谢和氧化损伤相关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核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脂肪酸合成酶(FAS)和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Ic(SREBPlc)、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抗氧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的受体a(PPARα)、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ACO)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CPTlα)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显示,CFT1的绿茶提取物能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引起的体重增加和血清中TC、TG、LDLC水平的上升,显著提高血清HDLC水平;明显减少肝细胞中脂滴的形成,减轻肝小叶炎症脂肪变性和防止肝纤维化;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的SOD、GSHPx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显著降低血清异常升高的ALT、AST活性和TNFα、IL6含量,提高IL10含量;显著抑制肝组织中ACC、FAS、SREBP1c和C/EBPα表达的升高,有效拮抗肝组织中LDLR、CPT1α、PPARα和ACO表达的降低。并且CFT1的绿茶提取物的上述作用优于普通绿茶。茶树新品系CFT1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降血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和抗炎能力,调节脂肪代谢有关。

LC-MS/MS法测定脑透析液中3种苯乙醇苷类成分的浓度及其体内外探针回收率考察1841-1845

摘要:本文采用LCMS/MS联用法校正3种苯乙醇苷类成分(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的体内外回收率,为微透析技术用于苯乙醇苷类成分的相关取样以及该类成分的微量检测提供实验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的体外回收率高于体内回收率,体外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9.5%、27.5%、31.9%,体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1.6%、16.0%、16.9%。本实验利用大鼠脑内微透析采样技术,建立了同时检测多个苯乙醇苷类成分的LCMS/MS方法,具有活体在线、实时取样,分辨率和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高通量生物样品的测定分析。

马齿苋总黄酮对Aβ25-35阿尔茨海默症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1846-1850

滋肾清肝方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药效及作用机制1851-1857

摘要:主要研究滋肾清肝方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药效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及开发奠定基础,将符合2型糖尿病成模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滋肾清肝方高中低剂量组,给药8周,观察滋肾清肝方对模型大鼠饮食、体重、空腹血糖、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的影响,Westernblot测定肝组织AKT、pAKT、GSK3β、pGSK3β及骨骼肌组织pIRS1、IRS1、Glut4的表达;结果表明滋肾清肝方可调节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糖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骨骼肌PI3K/AKT、肝脏AKT/GSK3β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滋肾清肝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云南寻甸产臭参中化学成分研究1858-1866

摘要:采用色谱法从臭参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choushenglycolipidA(1)、(–)(7R,8S,7′E)4hydroxy3,5′dimethoxy7,4′epoxy8,3′neolign7′ene9,9′diol9′ethylether(2)、(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3)、3Odemethyl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4)、prunustosananAI(5)、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lariciresinolether(6)、(+)落叶松脂素(7)、5′methoxylariciresinol(8)、(–)(7′S,8S,8′R)4,4′dihydroxy3,3′,5,5′tetramethoxy7′,9epoxylignan9′ol7one(9)、(7S,8S)3methoxy3′,7epoxy8,4′oxyneoligna4,9diol9′OβDglucopyranoside(10)、()secoisolariciresinol(11)、(+)异落叶松脂素(12)、burselignan(13)、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coniferylether(14)、4[1乙氧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四氢呋喃(15)、()(7R,7′R,7′′R,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16)、连翘脂素4′OβD葡萄糖苷(17)、retusin8methylether(18)、ladanein(19)、怀特酮(20)、3methoxy9hydroxypterocarpan(21)、trichocarpin(22)、(Z)8OβDglucopyranosylcinnamicacid(23)和4hydroxycinnamylOβDglucopyranoside(24)。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除化合物7、11~13、23和2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中被分离得到。

美洲大蠊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1867-1872

摘要: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虫体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14个化合物,分别为:环(L缬氨酸L脯氨酸)二肽(1)、3,4二羟基苯乙醇(2)、原儿茶酸(3)、环(L异亮氨酸L脯氨酸)二肽(4)、环(L苯丙氨酸L缬氨酸)二肽(5)、烟酸(6)、马尿酸(7)、aspongpyrazineA(8)、aspongopusin(9)、(2R,3S)2(3′,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hydroxyethyl1,4benzodioxane(10)、(2R,3S)2(3′,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Nacetyl2′′aminoethylene)1,4benzodioxane(11)、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12)、1,2二去氢N乙酰多巴胺(13)、3,4二氢8羟基2(1H)喹啉酮(14)。其中化合物1、4~9和10~13为首次从大蠊属昆虫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的波谱数据为首次报道。对已分离的14个化合物利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3、13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

千根草化学成分研究Ⅱ1873-1876

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千根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从千根草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NMR和HRESIMS鉴定它们的结构为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1)、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2)、3[2(4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7methoxy2,3dihydro1benzofuran5yl]propylacetate(3)、3,3′bis(3,4dihydro4hydroxy6methoxy2H1benzopyran)(4)、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5)、butylbrevifolincarboxylate(6)和芹菜素(7)。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药物(化合物1~4和6)对Huh7.5和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当药物浓度为40μMol/L时,化合物6能明显地抑制这两株细胞的增殖。

紫红獐牙菜中的(口山)酮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1877-1881

摘要:采用色谱分离手段对紫红獐牙菜Swertiapunicea的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NMR、13CNMR、HSQC、HMBC和ESIMS等波谱方法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紫红獐牙菜全草中得到8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1,2,3,4,5五甲氧基口山酮(2)、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3)、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4)、dulcisxanthoneC(5)、1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6)、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7)、1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5、7对HepG2显现了很好的细胞毒活性。

茶叶品种及采摘时节对其活性成分的影响分析1882-1887

摘要:本文利用福林酚法、DPPH和ABTS方法比较分析了宣城市特产茶叶涌溪火青、塔泉云雾、敬亭绿雪、溪口云尖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同时还对比分析了敬亭绿雪叶片在不同采收时期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利用HPLCMS分析了制茶过程对叶片多酚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涌溪火青中多酚含量最高为161mg儿茶素/g样品干重,溪口云尖则含量最少为127mg儿茶素/g样品干重。相对应的,利用DPPH和ABTS法测得涌溪火青的抗氧化活性最高;通过对敬亭绿雪不同采摘时期中茶多酚含量的研究表明,随着采摘时间的延后,其叶片中茶多酚和抗氧化活性均会有所增加。且敬亭绿雪鲜叶片经制茶过程后其茶多酚含量整体上升,咖啡因含量则有所下降。

梵净山茶中18种矿物质元素的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1888-1894

摘要:选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与比较分析梵净山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梵净山茶中1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趋势极相似,K和Mn含量均较高,红茶具高钾低钠特点,红茶和黑茶的有益矿物质元素比藤茶高。经主成分分析可知梵净山茶中特征元素为Ca、Mn、Co、Se、Cd、Hg和Pb;相关性分析显示梵净山茶18种矿质元素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将矿物质元素分为4类,其中Na、Mg、Cr、Fe、Mo聚为一类;K、Cu、Zn为一类;Ca、Mn、Co、Se、Pb为一类;As、Cd、Sb、Hg、Sn为一类。通过对梵净山茶中矿物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以期为梵净山茶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且聚类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茶叶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需要或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产生菌的基因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研究1895-1899

摘要:应用Ⅰ型聚酮合酶(PKSI)基因筛选体系从32株海洋放线菌中寻找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潜在产生菌,通过DNA序列相似性比对从5株阳性菌株中筛选获得了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sp.FIM060065。采用HPLC制备色谱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FW060065,紫外、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它与台勾霉素B同质,药敏实验表明其对艰难梭菌、消化链球菌、双歧杆菌等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显示出较强的抗菌能力。本研究通过基因筛选获得了台勾霉素的产生菌及其相应的代谢产物,为Ⅰ型聚酮合酶基因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证据。

HPLC测定决明不同组织中大黄酚和橙黄决明素含量1900-1904

摘要:为了测定决明不同组织中大黄酚和橙黄决明素的含量。分别收集了决明种子、根、茎、花、叶、果荚、子叶、胚轴、愈伤与不定根等组织,利用回流提取法提取大黄酚与橙黄决明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依利特反相色谱柱,以大黄酚和橙黄决明素为指标,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为284nm,柱温30℃。结果表明: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在决明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中,决明种子、胚轴、不定根、子叶与愈伤组织中含有大黄酚与橙黄决明素,决明根中仅含有大黄酚,其余组织不含有大黄酚与橙黄决明素,其余总蒽醌含量依次为子叶>不定根>愈伤组织>胚轴>根>花。决明种子成熟过程中,大黄酚的含量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峰值出现在11月下旬;而橙黄决明素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11月中旬。由于大黄酚与橙黄决明素的含量在决明不同成熟时期分别出现峰值,建议采收11月下旬的决明种子以获得大黄酚,采收11月中上旬的决明种子以获得较多的橙黄决明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青钱柳中9种指标成分的含量1905-1909

海南槌果藤叶提取物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1910-1919

摘要:为了评价药用植物海南槌果藤的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本实验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分析鉴定了海南槌果藤叶片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海南槌果藤甲醇提取物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以及槌果藤氯仿相萃取物对三种食源性致病细菌和六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海南槌果藤叶片甲醇提取物中含量最多的是酯类(45.03%)和杂环类(33.74%),其中丁基4庚烷基邻苯二甲酸酯(20.58%)为主要的单组分物质。海南槌果藤甲醇提取物中总多酚含量为1.93%,总黄酮含量为2.3%;进一步研究表明海南槌果藤甲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0.454mg/mL和0.297mg/mL;而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有较强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0.937、2261mg/mL,分别比芦丁和TBHQ标准品低。除此之外,海南槌果藤氯仿相萃取物对三种食源性致病细菌和六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抑制效果较明显;同时对葡萄溃疡病菌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43.97%,其次是新暗色柱节孢,抑制率为37.5%。

8株草本科植物根际土放线菌代谢产物活性初步研究1920-1927

摘要:为了探讨温度对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8株草本科植物根际放线菌出菌率的影响以及对放线菌代谢产物活性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为后续放线菌筛选以及培养最适温度方面提供基础资料。试验采用含有75μg/mL重铬酸钾和2μg/mL青霉素的甘油精氨酸琼脂培养基,对菌种进行23、60、80、100及120℃五个不同温度的预处理,利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8种草本科植物根系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初步探讨温度对放线菌数量和种类的影响;利用7种筛选培养基对所得菌株定性检测,进一步探讨功能酶产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通过23、60、80、100及120℃五种不同温度试验,同一土样在不同温度预处理下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差异显著;发现18株放线菌中有9株放线菌产淀粉酶,16株产蛋白酶,16株产脲酶,18株产过氧化氢酶,12株产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酶,14株产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酶,7株产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酶,5株产色氨酸酶,5株产纤维素酶;不同温度筛选的放线菌产酶种类不尽相同。说明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草本科植物根际放线菌产酶特性良好,是淀粉酶、蛋白酶、酯酶等酶的重要来源;随着预处理温度升高,放线菌数量均随着温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同一土样在不同温度下放线菌的种类与温度没有相关性,但是特定的温度会筛选特定的菌株,即某些菌对温度有一定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