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北大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1857-1863

摘要:对来源于腔节藻属海藻Coelarthrumboergesenii(采自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的一株海洋内生真菌Aspergillusfumigatus的发酵液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及鉴定。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压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6个次级代谢产物(1-16),经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gliotoxin ( 1 ). bis (dethio) bis (methylsulfanyl) gliotoxin ( 2 ), fumiquinazoline C ( 3 ). (-) -chaetomium ( 4 ).verruculogen(5) .fumitremorgin C(6) .brevianamide F(7) .fumigaclavine C(8) .decanedioic acid,2-methylene(9) .decanedioic acid, 2-methylene-, 1-methyl ester ( 10 ). 2-undecenedioic acid ( 11 ). 2-undecenedioic acid, 1-methyl ester ( 12 ). helvolic acid ( 13 ). di-2-ethyl hexyl phthalate ( 14 ). physcion ( 15 ). emodin (16),其中化合物9、10和12为新天然产物。

采用OSMAC法对Streptomyces roseofulvus M63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成分的研究1864-1869

摘要:本文采用OSMAC方法通过4种发酵方式从玫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fulvus M63中获得其次级代谢产物,并研究它们的抗肿瘤活性。首先应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向硅胶、制备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其次用NMR和MS等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用MTT法筛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从玫瑰黄链霉菌M63中共分离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甲基苯酚(1)、4-羟基苯乙醇(2)、2,3,4,5-四羟基苯甲基酯(3)、3,4-二羟基苯甲酸(4)、4-羟基苯甲酸(5)、1H-吡咯-2-羧酸(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4-羟基苯甲醛(8)、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9)、4-羟基苯乙酸(10)、5-(2-甲基苯基)-4-戊烯酸(11)、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12)、(5-羟基-2-氧代-2H-吡喃-4-基)乙酸甲酯(13)、(4S,5S,9AR-5-(E)-4-羧基,甲基-8-烯)-10,13-二甲基-6-萘甲酸(14)。上述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玫瑰黄链霉菌M63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13对子宫颈癌细胞(HeLa)、卵巢癌细胞(SKOV3)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1在24h时的半抑制浓度值(IC50)低于阳性对照物顺铂,为38.26、14.25μmol/mL;化合物13对HeLa细胞、Skov3细胞在24、48、72h时半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为25.62、11.34、6.524μmol/mL;7.892、10.32、5.671μmol/mL。

海南红树植物角果木的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1870-1874

摘要:研究海南红树植物角果木的二萜类化学成分。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角果木醇提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二萜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S*,8S*,9S*,10R*,13S*)-2,16-dihydroxydolabr-4R*,18-epoxy-3,15-dione(1)、tagalsin B(2)、ent-5α,2-oxodolabr-3-ene-3,15,16-triol(3)、(5S*,8S*,9S*,10R*)-3,13S*-dihydroxy-15,16-dinorlabr-3-en-2-one(4)、(5S*,8S*,9S*,10R*,13S*)-3-hydroxy-16-nor-2-oxodolar-3-ene-15-oicacid(5)、(5S*,8S*,9S*,10R*)-13S*,18-dihydroxy-15,16-dinordolabr-4(18)-ene-3-one(6)、(5S*,8S*,9S*,10R*,13S*)-18-hydroxy-16-nor-3-oxodola-br-4(18)-en-15-oicacid(7)、(5S*,8S*,9S*,10R*)-13S*-hydroxy-4S*,18-epoxy-15,16-dinordolabr-1-en-3-one(8)、ent-8(14)-pimarane-16,18-dihydroxy-15-one(9)、ent-8(14)-pimarane-15,18-diol(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5为首次从角果木中分离得到。

白头翁中抗肿瘤物质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875-1879

摘要:从白头翁中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以人肝癌SNU-387细胞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各自头翁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获得活性较高的物质。运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BTW10和BTW11对SNU-387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它们对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白头翁皂苷(BTW)类物质多数有抑瘤活性。其中BTW10和BTW11活性较高,IC50分别为1.633μg/mL与3.104μg/mL;均能促进SNU-387细胞凋亡,促进Bax和抑制Bcl-2的表达。BTW10和BTW11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其抑瘤机制与其促进Bax和抑制Bcl-2的表达,破坏线粒体通透性,导致细胞凋亡有关。

超高压酶解酪蛋白及其产物在动物细胞培养中的应用1880-1885

摘要:以牦牛酪蛋白为底物,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指标,在超高压条件下分别采用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胰酶六种不同的酶水解酪蛋白并筛选出最佳用酶,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用酶水解酪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最后探讨水解产物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胰酶水解效果最好,用其在底物浓度15%,E/S=1:5、水解压力150MPa,温度为45℃,pH7.5条件下水解4h后水解产物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达52.18%。酶解产物对BHK.21细胞没有细胞毒性,而具有促生长作用。这为酪蛋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蛋白质水解产物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化瘀通络中药对高糖刺激下足细胞裂孔膜蛋白的干预作用1886-1890

摘要:通过化瘀通络中药对H-2Kb-tsA58条件性永生化小鼠足细胞裂孔膜蛋白podoein、CD2AP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化瘀通络中药降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以体外培养小鼠足细胞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正常糖组(CG)、高糖组(HG)、高糖加药组(HG+Z),通过免疫细胞化学(ICC)、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干预后各组podocin、CD2AP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干预足细胞48h后,与CG组比较,其余两组podocin、CD2AP两种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HG组比较,(HG+Z)组两种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同时间点CG组比较,其余两组podocin、CD2AP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同时间点HG组比较,(HG+Z)组48h两种蛋白的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24、72h与同时间点HG组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化瘀通络中药可以上调高糖刺激下足细胞裂孔膜蛋白podoein、CD2AP的表达,其可能为化瘀通络中药减少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药用植物紫苏基因导入烟草干预大鼠吸烟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1891-1895

摘要:5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CK)、普通烟草组(GT)和新型烟草组(NT),采用烟雾熏吸法构建COPD模型。分别于染毒14、28d和56d后,对右肺组织H.E.、Masson和PAS染色发现,实验大鼠逐步呈现出典型的气道炎症和肺气肿,各组的病理学评分依次为1.97±0.30、23.93±0.73和17.43±0.60。ELISA和IHC分析显示,与CK组相比,GT和NT组BALF中IL-8、TNF-α、MMP-9、TIMP-1、MMP-9/TIMP-1以及肺组织中NF-κBP65的水平变化显著(P〈0.05);与GT组相比,NT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导入紫苏基因的新型烟草明显减缓了肺损伤、抑制了异常炎症反应,能够干预大鼠吸烟相关性COPD的进程,这可能与其有益成分调控NF-κB通路有关。

翻白草水提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形态及功能的保护机制研究1896-1902

摘要:观察翻白草水提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形态及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采用高脂乳剂灌胃加低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生化技术检测血糖和血脂,ELISA检测血胰岛素含量,HE染色观察动物胰腺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胰岛素、FoxO1及其磷酸化的表达。结果翻白草水提物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总TC,促进胰岛素释放。光镜下胰岛素表达增加,胰岛届细胞核内FoxO1表达减少,包浆中p-FoxO1表达增加。翻白草水提液通过降低FoxO1,增加FoxO1的磷酸化表达,调控胰腺β细胞数量和功能,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糙叶五加中三萜皂苷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及其化学分类学意义1903-1910

摘要:基于化学分类学意义的成分研究,采用多种柱层析手段和波谱学方法,从糙叶五加叶中分离鉴定了23种化合物,包括3种黄酮类物质(1-3)、一个有机酸(4)、16种三萜皂苷(5-20)、一个蒽醌(21)、一个甾体皂苷(22)和一个脑苷N(23)。化合物5、6,11、12、14、15、17、19和20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3和21为首次从五加科中分得。同时基于这些分离所得的次生代谢产物进一步探讨它们在化学分类上的意义。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红葱中的萘醌类化合物1911-1914

摘要: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从红葱中快速分离纯化得到红葱乙素和异红葱乙素,建立了快速分离制备红葱中萘酚类化合物的方法。首先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得红葱提取物,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富集萘醌类成分,然后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6:4:5:5,v/v)组成二元溶剂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仪器转速为850rpm,流速为2.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从200mg富集萘醌类成分的粗提物中,一次性分离制备得到60mg异红葱乙素和49mg红葱乙素,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其纯度分别为97.3%和98.6%。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鉴定化合物为红葱乙素和异红葱乙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高效,适用于红葱中萘酚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红背山麻杆根中PTP1B抑制活性成分研究1915-1918

摘要:运用硅胶和凝胶色谱等天然产物分离技术从红背山麻杆根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结合各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包括6个三萜类成分鲨烯(1)、乙酰基木油醇酸(2)、木栓酮(3)、3-乙酰氧基-12-齐墩果烯-28-酸甲酯(4)、马斯里酸(5)、马斯里酸甲酯(6)和3个甾醇成分β-谷甾醇(7)、β-谷甾醇-3-O-硬脂酸酯(8)、豆甾4-烯-3,6-二酮(9)。化合物2、3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以体外酶学方法测定化合物PTP1B抑制活性,化合物2.5、6和8具有PTP1B抑制活性。

茶蜂花粉抗氧化活性与成分1919-1923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茶蜂花粉的抗氧化活性和功效成分。茶蜂花粉85%乙醇回流提取,经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以及萃余物4个部分,用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模型检测茶蜂花粉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利用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各单体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茶蜂花粉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经MCI柱层析,得到30%、50%、70%三个乙醇洗脱组分,其中30%乙醇洗脱组分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从该洗脱部分得到三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槲皮素、山奈素-3-O-芸香糖苷、山奈酚-3-O-(2″,3″,4"-O-三对羟基桂皮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推测茶蜂花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

麻花艽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1924-1928

摘要:本文分别采用DPPH法和铜离子还原能力法(CUPRAC)测定麻花艽花、茎叶和根的抗氧化活性,并比较其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麻花艽花、茎叶、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低于没食子酸,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有效量(IC50)分别为260、341.3和2920.6μg/mL;麻花艽花、茎叶和根的Cu^2+的还原能力Trolox当量(TEAC值)分别为0.127、0.108和0.019μg/mL。结果表明,麻花艽花、茎叶和根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为花〉茎叶〉根。

基于GC-MS技术分析苍耳草与苍耳子的挥发性成分差异1929-1935

摘要: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对不同产地苍耳草与苍耳子中挥发性成分组分差异进行研究。样品经GC-MS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峰对齐、切割、滤噪等预处理,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苍耳草与苍耳子样品之间挥发性成分组成得到有效区分,初步筛选并鉴定出33种差异化学成分,其中9种共有差异化学成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从苍耳草与苍耳子挥发性成分差异的角度,可为揭示二者药性、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HPLC法同时测定柠檬中6种水溶性维生素含量1936-1942

摘要:本研究以7个不同品种柠檬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不同品种柠檬中6种水溶性维生素(VB1、VB3、VB6、VB9、VB12和VC)含量进行同时测定。样品前处理后,经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分离,以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9mL/min;柱温为30℃,在波长267nm处检测。结果表明,6种水溶性维生素在17min内完全分离,在0.06-49.60μg/mL(R^2=0.9999-1.0000)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3-0.27μg/mL,定量限为0.08-0.82μg/mL,平均回收率为99.06%-101.72%,RSD为0.49%-0.98%。进一步用该方法对7个不同品种柠檬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柠檬样本中VC含量远高于B族维生素含量,SNM中VC含量最高(57.96±0.56mg/100g),EURD中VC含量最低(27.37±0.27mg/100g)。主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柠檬果汁中水溶性维生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SNM的综合评价指数高于其他6个样品且EURD的综合评价指数远低于EURC和EURY。该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好及回收率高,可有效检测柠檬中多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7个品种柠檬果汁中维生素含量差异显著;主成分值可为柠檬中维生素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黄藤中巴马汀和药根碱1943-1946

摘要:建立了黄藤生物碱快速分离制备的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方法。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制备黄藤生物碱粗提物,利用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法对生物碱粗提物进行直接分离制备,以氯仿-甲醇-水(4:3:3)为溶剂系统,下相添加三乙胺(10mmol/L)为流动相,上相加盐酸(40mmol/L)作为固定相,在主机转速800rpm,流动相流速2mL/min,检测波长254nm条件下进行分离制备。从1.5g黄藤提取物中一次分离得到231.6mg药根碱和436.8mg巴马汀,纯度均大于98%。化合物通过MS、^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结构鉴定。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分离纯化黄藤生物碱的方法。

沙棘Vp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及免疫功能作用研究1947-1951

摘要:本文探讨了沙棘Vp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将150只昆明种小白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辐射对照组、沙棘Vp高、中、低剂量组,雌雄各半,除了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接受5Cy的X射线一次性的全身均匀照射。检查各小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丙二醛水平,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能力,计算胸腺和脾脏的脏器指数。结果显示沙棘vp对辐射后的小鼠血象有明显回升(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显著增强(P〈0.05),丙二醛水平下降(P〈0.05),胸腺和脾脏的脏器指数升高(P〈0.05),并且显著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能力,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本研究说明,沙棘Vp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及保护作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开发研究
儿茶素异构化的促进和抑制因素研究1952-1958

摘要:本文探究高温灭菌条件下,不同时间和pH值,四种茶多酚样品的异构化情况,以及维生素C、没食子酸和柠檬酸三者抗儿茶素异构化情况。结果表明,pH值在5.0-5.5时,高压灭菌20min内,儿茶素主要发生异构化反应,其产物随时间增多。维生素C抑制儿茶素异构化的最佳浓度是0.1mg/mL,柠檬酸在大于0.3mg/mL时显著抑制儿茶素异构化,没食子酸对儿茶素异构化抑制效果最佳,且具有剂量效应。此外,本实验还研究了常温高压和低温(60℃)负压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儿茶素并不受压强大小的影响,温度是影响儿茶素稳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