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
分享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 国际刊号:1001-6880
  • 国内刊号:51-1335/Q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107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1
  • 综合影响因子:1.232
期刊级别: 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银耳红外辐射干燥特性研究及动力学模型构建

摘要:利用红外辐射干燥技术,对银耳红外辐射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干燥温度(60~140℃)、辐射强度(1~5W/cm^2)、空气流速(0.5~1.5m/s)等因素对银耳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干燥温度和辐射强度对银耳失水特性影响显著,而空气流速对其影响较小。根据试验数据建立银耳红外辐射干燥的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结果发现Midilli模型能准确的描述银耳红外辐射干燥过程,该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银耳在红外辐射干燥过程中的失水特性。
471-474

棘托竹荪菌盖蛋白提取及分析

摘要:首次以棘托竹荪菌盖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菌盖蛋白最佳提取工艺;用SDS-PAGE测定所提取蛋白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和pH是影响竹荪菌盖蛋白提取的主要因数,最佳提取条件为pH8.0,提取时间2.5h,提取温度55℃,提取率达64.07%,提取的竹荪菌盖主要蛋白分子量为16kDa和38kDa。棘托竹荪菌盖作为蛋白提取原料是可行的,以其为原料开发蛋白相关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475-479

海滨锦葵块根总黄酮的提取鉴别及其对体外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摘要:本文报道了海滨锦葵块根中总黄酮的提取、纯化、鉴别方法,以及总黄酮对小鼠免疫和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超声波法对海滨锦葵块根总黄酮进行粗提,再通过D101型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对所得黄酮粗提物进行纯化;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中的总黄酮含量,并经薄层层析(GF254)和显色反应进行了初步定性鉴定;最后利用细胞增值试验测定了总黄酮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所得干物质中的总黄酮含量为12.5%,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属于黄酮或黄酮醇类;总黄酮在60μg/mL时对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增值起显著促进作用;在80μg/mL时对于肿瘤细胞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486-489

鼠尾草酸对Aβ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摘要:采用Aβ诱导建立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CCK-8检测神经元的活性,liT-PCR检测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mRNA的表达,探讨了鼠尾草酸对Aβ所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浓度在5—10μmol/L时,鼠尾草酸预处理能显著下调Aβ损伤导致的Caspase-3 mRNA表达的升高,增强神经元活力。表明鼠尾草酸预处理可以保护A卢所致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鼠尾草酸调控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 mRNA的表达有关。
490-493

罗仙子提取物对肝癌的体内外抑制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观察中药罗仙子提取物在离体细胞水平以及整体动物模型中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在罗仙子提取物干预人肝癌SMMC-7721细胞24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率;采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以Heps肝癌小鼠模型观察罗仙子提取物体内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罗仙子提取物可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同时诱导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罗仙子提取物可显著抑制Heps肝癌小鼠体内肿瘤生长。实验证明罗仙子提取物可显著抑制Heps肝癌小鼠体内肿瘤生长,该作用可能与罗仙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494-498

地榆鞣质对环磷酰胺致小鼠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研究

摘要:为了观察地榆鞣质对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本文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致小鼠骨髓抑制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骨髓抑制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集落刺激因子组、地榆鞣质20、10、5mg/kg三个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10d,每天一次,以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骨髓细胞DNA含量和CD34^+的表达以及骨髓细胞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蛋白的表达为评价指标,研究地榆鞣质对CTX所致骨髓抑制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地榆鞣质可显著升高小鼠外周血WBC(P〈0.05);显著升高小鼠骨髓DNA含量(P〈0.05);显著促进CD34^+的表达(P〈0.05);显著促进MGMT蛋白的表达(P〈0.05)。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地榆鞣质可显著拮抗CTX所致小鼠骨髓抑制。
499-503

五福心脑清对实验性早期AS大鼠血脂、氧自由基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摘要:探讨五福心脑清对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采用高脂乳剂制备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同时分别采用低、中、高不同剂量的五福心脑清(0.31、0.62、1.24g/ks)以及非诺贝特(20mg/kg)进行干预,实验10周后,检测实验动物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制备大鼠动脉组织病理切片及超薄切片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发现五福心脑清不同剂量组给药10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其血清的TC、TG、MDA等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0.01)。光镜观察及电镜表明,给予五福心脑清10周后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织损伤明显减轻,五福心脑清中剂量组(O.62g/kg)变化最为显著。表明五福心脑清对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脂、降低脂肪在动脉壁上的沉积以及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有关。
504-508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一株大象粪便链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摘要: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来自大象粪便的链霉菌YIM801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共获得11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环(苯丙氨酸-缬氨酸)(1)、环(亮氨酸-缬氨酸)(2)、N-乙酰色胺(3)、N-乙酰酪胺(4)、5'-0.乙酰胸苷(5)、2'-脱氧尿苷(6)、2-吡咯甲酸(7)、2,5-二羟基苯甲醇(8)、2,5-二羟基苯甲醇甲醚(9)、2.甲氧基对苯二酚(10)和间羟基苯甲醇(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象粪便来源的链霉菌中分离得到。
509-512

地衣内生菌Myxotrichum sp.的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地衣内生菌Myxotrichum sp.的发酵液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3β,5α,8α,22E,24R)-5,8-epidioxy-ergos—ta-6,9(11),22-trien-3-ol(2),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7-羟基-2,5-二甲基色原酮(4),7,8-dihydro-7,8-dihydroxy-3,7-dimethyl-2-benzopyran-6-one(5),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chromone(6),Anhydroful vicacid(7),柠檬霉素(8),2,3二羟柠檬菌素(9),柠檬菌素(10)。化合物4—10的体外抑制人白血病细胞K562实验表明,该七种化合物均表现非常弱的细胞毒活性。
513-516

中华剑角蝗共生真菌Penicillium oxalicum中苯并吡喃酮二聚体类化合物的研究

摘要:从中华剑角蝗肠道共生真菌Penicillium oxalicum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苯并吡喃酮二聚体类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secalonic acidA(1)、asperpyronesA(2)、asperpyronesB(3)、asperpyronesC(4)、asperpyronesD(5)和aurasperoneA(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菌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为1.1μM。
517-520

女贞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女贞树皮的醇提溶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分别为:尼克酰胺(1);D-阿洛醇(2);对羟基苯甲醇(3);乙酰氧基齐墩果酸(4);苯甲酸(5);北升麻宁(6);Borreriagenin(7);C-Veratroylglycol(8);meth—y1-2-O-β—glucopyranosylbenzoate(9);3’,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10);7-羟基香豆素(11);咖啡酸甲酯(12);齐墩果酸(13);(-)-襄五脂素(14);莳萝油脑(15);表儿茶素(16);2d.羟基齐墩果酸(17);桦木酸(18);白桦脂醇(19)。其中,化合物4.6、10、11、13、17、18、19已在女贞子中得到,但上述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女贞树皮中分离得到。
521-525

一株固态发酵烟梗产类胡萝卜素脉孢菌的分离鉴定

摘要:从霉变的废弃烟梗中分离出一株真菌LGL,LGL在废弃烟梗上生长迅速并产生类胡萝卜素,色素最大吸收波长为472nm。30℃固态发酵6d,菌丝干重,色素产量和色素含量分别为50.50g/Kg,21.98mg/kg和435.15μg/g。为确定LGL的分类地位,PCR扩增其ITS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较,并与一些相关真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其培养和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一株好食脉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
531-533

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鉴定

摘要:为探明虎奶菇发酵液中的抑菌成分,本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指示菌,研究了温度、pH、紫外线、蛋白酶K对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反相中压液相层析追踪分离抑菌活性物质,通过核磁共振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显示,发酵液抑菌成分对蛋白酶较为稳定,对紫外照射敏感,可在90℃以下、pH1—9的范围内较好的保持其抑菌活性;活性追踪分离得到1个抑菌物质PtrA,经鉴定为2-呋喃甲酸(2-furoicacid)。
534-538

猴头菌不同发育阶段鲜品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H5菌株不同发育阶段子实体鲜品中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及糖醇、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5菌株栽培得到的子实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各种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含量不同。阿糖醇是猴头菌中含量最高的可溶性糖醇,H5菌株子实体鲜品中的阿糖醇含量在6.87~13.98mg/g之间。砸菌株5’-核苷酸的含量则在30.04—87.98μg/g之间波动,在发育的第三、第四时期较高,而后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甚微;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变化没有规律性。H5菌株在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值在931.84.40~1798.06μg/100g之间变化,且第4发育期的EUC值最高。
539-543

云南两个薰衣草品种精油分析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云南两个薰衣草品种(CAS07和CAS08)鲜花及干花精油,然后经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CAS07鲜、干花的得油率分别为2.2%和2.7%,CAS08鲜、干花的得油率分别为3.3%和3.8%,两个不同品种间的薰衣草精油得油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同-品种鲜、干花得油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AS07薰衣草精油中的主要化合物有:芳樟醇(38.58%~39.16%)、乙酸芳樟酯(21.80%~26.71%)和乙酸薰衣草酯(7.69%-13.15%);CAS08薰衣草精油中的主要化合物有:桉叶油醇(49.70%-49.80%)、樟脑(13.64%~14.26%)、0L-红没药醇(6.62%-7.65%)。本研究结果发现鲜花采收后及时加工比于花加工提取精油产量更高,精油品质更好;可为云南薰衣草产业化发展决策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并为建设美丽家庭农场及特色生态庄园提供参考与借鉴。
544-549

灵菊七脂溶性成分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及其成分分析

摘要:体外测定了灵菊七石油醚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灵菊七石油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灵菊七石油醚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浓度在5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59.6%。经GC-MS分析从灵菊七石油醚萃取物中鉴定出17个化合物,占流出峰总面积的78.1%。石油醚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主要物质。
550-552

小叶女贞果实挥发油的GC—MS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

摘要: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小叶女贞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并以ABTS自由基和亚硝酸钠清除作用评价25%挥发油抗氧化活性。从小叶女贞果实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6.50%,主要成分有大根香叶烯D(8.57%)、顺式-2-反式-6-金合欢醇(6.38%)、α-荜澄茄烯(5.24%)、2.己烯醛(3.80%)、芳樟醇(3.78%)、α-衣兰油烯(3.70%)等。挥发油对ABTS自由基和亚硝酸钠具有明显地清除作用,样品量与清除率间呈量效关系。
553-557

山莓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摘要:本研究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莓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挥发油的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山莓叶挥发油含化学成分133种,其中88种成分得以鉴定;在挥发油成分中,二十一烷(C21H44)相对含量最多,为15.7%,其次为植物醇(C20H40O)和(+)-香橙烯(C15H24),相对含量依次为12.3%,7.98%。
5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