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北大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Ly221的次生代谢成分727-730

摘要:从云南美登木茎皮组织分离得到内生菌Ly221,经16SrDNA部分核酸序列鉴定该菌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从其液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10-dihydroxy-10-methyl-dodee-2-en-1,4-olide(1)、两个非对映异构体4,11-dihydroxy-10-methyldodec-2-ell-1,4-olides(2/3)、4-hy-droxy-10-methyl-11-oxo-dodec-2-ell-1,4-olide(4)和N—aeetyltyramine(5)。

印楝内生真菌棘孢曲霉YM311498的代谢产物研究731-732

摘要:从印楝植物内生真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YM311498的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琥珀酸(3)、柠檬酸二甲酯(4),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藏东瑞香茎叶化学成分的研究733-736

摘要: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藏东瑞香(Daphne bholu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并与已知化合物数据作比较,它们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芫花素(2)、芫花素5-O-β-D-葡萄糖苷(3)、3'-羟基-芫花素(4)、3'-甲氧基.芫花素(5)、异新狼毒素(6)、Genkwanol B(7)、Oleo-daphnone(8)、阿魏醛(9)、香草醛(10)、对羟基苯甲酸乙酯(n)移谷甾醇(12)。所有这些化合物都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鉴定。

日本榧树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737-739

摘要:本文研究了日本榧树果实的化学成分。原植物用甲醇提取后经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制备HPLC色谱进行分离纯化,从日本榧树果实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用质谱、红外、紫外、核磁等波谱方法鉴定为18-羟基弥罗松酚(1)、kayadiol(2)、花柏酚(3)和落叶松脂素(4),化合物1.3、4为首次从该植物果实中分离得到。用MTT法检测了化合物1~3的细胞毒性,在浓度100μmol/L时lisa细胞生存率分别为100.00%、26.30%和59.74%。

水团花黄酮类成分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740-743

摘要:从水团花乙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柚皮素(1)、圣草酚(2)、槲皮素(3)、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4)、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化合物1、2,4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CPEr eductionassay)和MTT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三个黄酮苷元1、2和3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柯萨奇B3型病毒(CVB3)活性,反之,3个黄酮苷均不显示活性。

六种藜科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744-747

摘要:研究了角果藜( Ceratocarpus arenarius)、盐穗木( Halostachys caspica)、里海盐爪爪( Kalidium caspicum) 、叉毛蓬( Petrosimonia sibirica )、盐角草( Salicornia europaea )和小叶碱蓬 ( Suaeda microphylla )等六种新疆藜科植物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黄瓜角斑病菌(P Pseudomonas lachrymarts)、番茄疮痂病菌( Xanthomonas vesicatoria ) 等植物病原细菌以及杨树溃疡病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等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角果藜、叉毛蓬和盐角草乙醇粗提物表现出一定抗细菌活性,其中以叉毛蓬和盐角草提取物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多数植物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杨树溃疡病菌表现出强的抑制活性。抗真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供试植物的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中,提示活性成分为极性中等的化合物。角果藜和盐角草乙醇粗提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供试真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拟康氏木霉胞壁多糖对黄瓜抗病性的诱导作用748-751

摘要: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拟康氏木霉菌(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SDTP1)的抗病机理,为该菌的开发和科学的施用提供依据,通过灌根处理和人工接病的方式研究了拟康氏木霉菌胞壁多糖(TPWS)对黄瓜幼苗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用浓度为200mg/L的TPWS处理后对人工接种尖镰孢分生孢子悬液的黄瓜幼苗的保护作用达到53.8%,浓度进一步提高保护作用升高不明显;用200mg/L的TPWS处理后,黄瓜幼苗下胚轴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OD)的活性及木质素的含量分别于6、30、30h后开始迅速升高,最高值时分别是对照的2.2、3.1、4.4倍;用200mg/L的TPWS处理后需要4d黄瓜幼苗才能表现出抗病性,不仅降低了伤根接种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悬液幼苗的枯萎病发病率,也能降低在茎部和叶面穿刺接种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悬液幼苗的灰霉病发病率。而TPWS在体外对两种病原菌无抑制作用,我们认为经处理的幼苗枯萎病和灰霉病发病率的降低与TPWS诱导了幼苗的抗病性有关,且这种抗性是系统的、非特异性的。抗病性可能与木质素含量的升高有关。

人参皂甙Re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752-756

摘要:研究人参皂甙Re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测定水浸.束缚应激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和血清皮质酮的含量。水浸-束缚应激模型能使大鼠额叶、纹状体、下丘脑三个脑区的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高香草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和血清皮质酮的含量明显增高。预先给予人参皂甙Re(4.5和9mg/kg,ig)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e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马鹿茸血酶解肽体内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关系的研究757-760

摘要:本文分别选用由木瓜蛋白酶水解天山马鹿茸血获得的肽Ⅰ、肽Ⅱ以及原血为受试样品,研究天山马鹿茸血及其酶解肽对小鼠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其中肽Ⅰ、肽ⅡDH分别为18.1%、12.2%时,清除OH·能力最强,清除率为50.8%。分别测定了脏器指数,脾细胞增殖实验,血清中溶血素和抗体生成细胞的含量以及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肽Ⅱ组能极显著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加强小鼠的抗氧化功能(P〈0.01或P〈0.05)。此外,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肽显示出了很强的免疫活性(P〈0.05)。

蒺藜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壁ICAM-1、VCAM-1、PPARα、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761-765

摘要:观察全草蒺藜皂苷(tribu saponin from Tribulus terrestris,STT)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动脉壁中ICAM-1、VCAM-1、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STT抗AS的机制。应用高脂饲料饮食配合注射维生素D,建立SD大鼠AS模型,并设立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蒺藜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脉壁中ICAM-1、VCAM-1、PPARα和PPARγ基因的表达,分析造模及各给药大鼠ICAM-1、VCAM-1、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而PPARα和PPAR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及各STT药均能降低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量(P〈0.01~P〈0.05),并能增加PPARα和PPARγ基因的表达量(P〈0.01)。提示STT能下调实验性AS大鼠动脉壁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及上调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这可能是STT抗AS的作用机制之一。

桦木酮酸对肿瘤细胞SGC-7901、HepG-2及S180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的影响766-770

摘要:为研究桦木酮酸体外对SGC-7901、HepG-2及体内对S180荷瘤小鼠的影响,采用MTT与肿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实验观察桦木酮酸对HepG-2和SGC-7901作用。通过抑瘤率观察其对S180荷瘤小鼠的影响;HE染色观察其对S180肿瘤细胞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显示:桦木酮酸可抑HepG-2和SGC-7901细胞的生长,MTT与肿瘤集落形成能力实验测得其IC50分别为68.14和110.77μmol/L。连续给药8d后,150和75ms/kg/d剂量的桦木酮酸对S180的抑制率分别为68.3%和41.5%(P〈0.05);HE染色发现肿瘤细胞表现较为明显的胀亡现象:细胞淡染、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结构相对完整。提示桦木酮酸体内、外对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引起肿瘤细胞胀亡有关。

青钱柳多糖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771-775

摘要:为探讨青钱柳多糖(CPC)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细胞形态及表面分子的影响,首先采用细胞因子诱导法,以贴壁法获得贴壁单核细胞,添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白细胞介素-4(rmIL-4)进行体外诱导,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第6dDCs的表面标志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的变化。经CPC刺激2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经rmGM—CSF和traiL-4诱导获得的DCs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变成具有树状突起的DCs。经LPS刺激后的DCs能够发生典型的DCs的成熟,而培养第6天的DCs具有典型的DCs表型特征,可用于后续进一步实验。与阴性对照相比,CPC显著促进树突状细胞表面MHCⅡ的表达,在浓度(10~200μg/mL)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初步表明CPC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蹄叶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776-778

摘要:从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的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2-hydrox-platyphyllide(1),liguhodgsonal(2),nsujapone(3),6’-亚油酰基田-胡萝卜苷(4),Luped(5),6,7-二羟基香豆素(6),3-谷甾醇(7),胡萝卜苷(8),(25,3S,4R,12E)-N-[2’-(R)-羟基二十二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二十碳-12-烯(9),单硬脂酸甘油酯(10),α-羟基二十四烷酸(11),1,3-二棕榈酸甘油酯(12),二十七烷醇(13)。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诺丽青果化学成分研究779-781

摘要:干燥诺丽青果粉末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经硅胶、Sephadex LH-20和LiChmprep RP-18等材料分离,波谱学方法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1)、6,7-二羟基香豆素(2)、胡萝卜甙(3)、车叶革甙(4)、Borreriagenin(5)、去乙酰车叶草甙(6)、O-β-D-glucopyranoside scopolln(7)、车叶草酸(8)。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种中分到。

鞑靼滨藜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782-783

摘要:从鞑靼滨藜(Atriplex tatarica)首次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及波谱分析,它们分别确定为苜素(tricin,1),苜蓿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tricin 7-O-β-D-glucopyranoside,2),异鼠李素(isorhanmetin,3),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rutinoside,4),豆甾醇(stigmasteml,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

火麻仁的化学成分研究784-786

摘要:采用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LH-20,从火麻仁7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理化鉴定和波谱方法鉴定方法确定为CannabsinA(1).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正二十四烷酸(4)、甘露醇(5)、棕榈酸(6)。

海藻中两种纤溶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787-791

摘要:采用氯仿-甲醇有机溶剂提取、常压硅胶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从微劳马尾藻的提取物中分离纯化了6个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谱分析及文献解析化合物B、D分别确定为棕榈酰基.油酰基-3-O-α-D-吡喃葡萄糖基甘油和肉豆蔻酰基-油酰基-3-O-α-D-吡喃葡萄糖基甘油;使用酶标仪体外测定化合物的纤溶活性,发现化合物B使纤溶作用提高了10%~30%,化合物D的纤溶促进作用弱于化合物B;分离纯化的纤溶促进化合物B和D属于甘油糖脂类化合物。本文首次从微劳马尾藻分离得到了肉豆蔻酰基.油酰基-3-O-α-D-吡喃葡萄糖基甘油。

菜油基长链辣椒素酯小型化合物库的制备与初步生物活性792-795

摘要:以脂肪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食用菜油与香草醇直接转酯反应合成了一个含菜油酰基的长链辣椒素酯小型化合物库。反应条件:5mmol香草醇,2.5mmol食用菜油溶于100mL丙酮中,加入0.5g固定化脂肪酶(Nov0435),置于30℃的摇床上以200r/min反应24h。分离固定化酶后,反应物以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长链辣椒素酯小型库,收率34.1%。这个化合物库主要由亚麻酸香草醇酯(1)、亚油酸香草醇酯(2)、软脂酸香草醇酯(3)、油酸香草醇酯(4)、硬脂酸香草醇酯(5)、花生-烯酸香草醇酯(6)、芥酸香草醇酯(7)组成;它在50彬mL时对PPARv模型具有弱的激活作用,激活倍数为1.5。用制备性高效液相色谱对这个化合物库进行分离,得到化合物1—4、7,以1HNMR确证了结构,其中化合物7未见文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