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北大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藏药臭蚤草的一个新的苯丙素苷类成分549-552

摘要:为了研究藏药臭蚤草的浩性成分,我们利用各种柱色谱技术,从藏药臭蚤草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分离到4个化合物,通过1D、2DNMR、MS和HRMS等试验,鉴定为2,4-dihydroxy-6-methyl—ethanone-4-O-β-D—Glc(1),4-(3’-hydroxypropyl)-2,6-dimethoxyphenol-3’-O-β-D—glcoside(2),4-allyl-2-methoxyphenol-1-O-β-gleo—side(3),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α—L—Rha-(1→2)-β-D—Gle(4),其中化合物1—3为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4为蒽醌苷。化合物1—4都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新的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冬凌草中一个苯丙醇酯新化合物553-555

摘要:通过多种色谱手段,从冬凌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化合物。运用多种波谱技术(1D、2D—NMR和MS),该新化合物鉴定为2-氨基-3-苯丙基2-苯甲酰氨基-3-利胆醇酯(苯丙醇酯)。

龙胆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556-558

摘要:为研究龙胆草(Gentiana scabra Bung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离得到β-香树脂醇(1)、β-谷甾醇(2)、β-香树脂醇乙酸酯(3)、乌苏醇(4)、齐墩果酸(5)、6-去甲氧基-7-甲基茵陈色原酮(6)。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2-苯氧基色原酮骨架的天然酚类成分,本文对其1D和2DNMR谱的特征及EI质谱主要碎片的可能裂解方式进行了讨论,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为该类天然产物的结构表征提供了依据。

长穗桑中的Diels—Alder型加合物559-562

摘要:从长穗桑的茎皮中首次分离到9个Diels—Alder型加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分别鉴定为mulberrofuran K(1),mulberrofuran G(2),guangsangon L(3),kuwanon J(4),kuwanonx(5),guangsangonG(6),guangsangon B(7),guangsangon D(8),kuwanon P(9)。化合物1—9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10^-5M浓度下,化合物1,2,5—7,9对Fe^2+-半胱氨酸诱导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大于50%)。

中药大蓟化学成分的研究563-565

摘要:从大蓟的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木脂素:(-)2-(3’-甲氧基4’-羟基-苯基)-3,4-二羟基4-(3"-4"-羟基-苄基)-3-四氢呋哺甲醇(1)和络石苷(2),以及另外6个化合物:蒙花苷(3)、柳穿鱼叶苷(4)、粗毛豚草素(5)、芹菜素(6)、咖啡酸(7)和对-香豆酸(8)。本文首次在蓟属植物中发现木脂素类成分,化合物7也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体外玻片法对化合物1—8进行凝血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3、4具有一定的促凝血作用。

鸟苷酸二钠体外抗氧化能力的研究566-569

摘要:本文研究了鸟苷酸二钠(GMPNa2)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同时建立了H2O2氧化损伤体外培养脾细胞模型,用MTT法检测GMPN%的修复及增殖作用,并分析了GMPNa2对细胞抗氧化体系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GMPNa2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体外抗氧化和清除活性氧能力,10mmol/LGMPNa2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高达96.644%,但DPPH清除率为6.589%。GMPNa2清除羟自由基与同浓度Vc相近,而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很弱。添加0.5、1、5和10mmol/LGMPNa2均能显著修复H2O2诱导的脾细胞氧化损伤(P〈0.05),提高总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类活力(P〈0.01)。GMPNa2添加量大于1mmol/L时,可显著降低MDA含量(P〈0.01)。说明GMPNa2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天然辣椒素酯的酶促合成与生物活性570-573

摘要:研究了天然辣椒素经化学.酶法转化为天然辣椒素酯类物质的方法。在30℃,香草醇、脂肪酸酯分别为50、75mmol/L的100mL脱水丙酮溶液,以1g固定化的脂肪酶Novozyme435为催化剂,摇床转速为200r/min条件下反应24h,目标化合物产率可达63%。经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后,所得产物经质谱确证其含有天然辣椒素酯(capsiate)、二氢辣椒素酯(dihydrocapsiate)、降二氢辣椒素酯(nordihydrocapsiate)、高二氢辣椒素酯(homodi-hydrocapsiate)等。制备HPLC分离后得到辣椒素酯和二氢辣椒素酯,以^1HNMR及MS确定结构。活性测试表明辣椒素酯类物质具有激活PPARγ的生物活性及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和肝癌细胞(HepG2)的活性。

滑桃树内生真菌Fusarium sp.1RGa—1b中萘醌类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574-576

摘要:从滑桃树内生真菌Fusarium sp.(1RGa—1b)的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一系列的萘醌类色素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将其结构鉴定为:3-methylether-fusarubin(1),anhydrofusarubin(2),2-aeetonyl-3-methyl-5-hydro—gen-7-methoxy—naphthazarin(3),2-acetonyl-3-methyl-7-methoxy-8-hydrogen—naphthazarin(4),2-acetonyl-3-methyl-7-methoxy—naphthazarin(5),2-isopropanol-3-methyl-7-methoxy-naphthazafin(6)。利用纸片扩散法对这些化合物的抗细菌及抗真菌活性进行了初步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具有弱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

两种测定化合物对真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方法的比较577-580

摘要:采用带毒平板法和液体培养法测定两种植物抗菌化合物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对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lycopersici)和棉花枯萎病菌(F.oxysporium f.sp.vasinfectum)的抑制活性。论文对两种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发现:和带毒平板法相比,采用液体培养法获得的化合物半抑制浓度要低。

galU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克隆及其对胞外多糖产生的影响581-585

摘要:从EcoliBL21克隆到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基因galU,与pNZ8048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NZ8048-galU,进而导入乳酸乳球菌L.lactisL18中,得到重组菌L.lactisL18/pNZS048-galU,研究galU插入对该菌产生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含葡萄糖和乳糖(20:20g/L)的MRS培养基中,重组菌L.lactisL18/pNZ8048-galU在30℃,pH6.5的条件下培养26h,EPS产量最高,为1489.54mg/L;而相同条件下,L.lactisL18培养28h产量最高,为848.93mg/L。二者相比,EPS产量增加了1.75倍。

芦丁脂肪酸酯对Fe^2+诱导的卵磷脂氧化的抑制作用586-588

摘要:通过酯化反应将一定长度的烃基链引入黄酮糖苷分子中可以提高糖苷的抗氧化活性。本文以反映脂质氧化修饰程度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的含量为监测指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比研究了三种新合成的芦丁脂肪酸酯——芦丁硬脂酸酯、芦丁月桂酸酯、芦丁正己酸酯及芦丁对Fe^2+介导的卵磷脂氧化修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芦丁脂肪酸酯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芦丁月桂酸酯和芦丁正己酸酯的抗氧化活性均明显优于芦丁,其中芦丁正己酸酯具有最好的抗氧化活性。在芦丁分子中引入适宜长度的短烃基链可以改善其亲水亲脂平衡从而提高其抗氧化活性。

复合螺旋藻多糖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抑制作用589-592

摘要:研究复合螺旋藻多糖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抑制作用。螺旋藻多糖(PSP)与银杏叶有效成分(GBE)1:1比例复合组、1:2比例复合组和2:1比例复合组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抑瘤率,高剂量时分别比空白对照组提高68.04%(P〈0.01)、59.88%(P〈0.01)和58.82%(P〈0.01);中剂量时分别比空白组提高47.52%(P〈0.01)、51.98%(P〈0.01)和40.31%(P〈0.01);低剂量时分别比空白对照组提高39.70%(P〈0.01)、29.88%(P〈0.01)和27.31%(P〈0.01)。各复合制剂组的抑瘤率都高于相对应剂量的单一成分组,PSP与GBE联合使用对抑制人结肠癌HT29细胞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野桂花化学成分研究593-599

摘要:从野桂花(Osmanthus yunnanensis)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鉴定它们为:E-阿魏酸二十烷基酯(1)、β-谷甾醇(2)、羽扇豆醇(3)、齐墩果酸(4)、7-oxo-β—sitosterol(5)、乙酰齐墩果酸(6)、(6'-O-palmitoyl)-sitosterol-3-O-β—D—glucoside(7)、rotundioic acid(8)、地榆糖甙II(9)、3β-hydroxy-27-p-(E)-eoumaroyloxyolean-12-en-28-oicacid(10)、3β—laydroxy-27-p-(Z)-coumaroyloxy-olean-12-en-28-oicacid(11)、hycandinic acid ester(12)、绿原酸丁酯(13)、4,5-二咖啡酰奎尼酸丁酯(14)、28-O-β-D—glueopyranosyl rottmdioic acid(16)以及三个半萜类化合物:4,5-dihydroxyprenyl caffeate(15)、4-(6-O-caffeoyl -β-D—glucopyranosyloxy)-5-hydroxyprenyl caffeate(17)、4-β-D—glucopyranosyloxy5-hydroxyprenyl caffeate(18)。

头花马先蒿和管花马先蒿的化学成分600-603

摘要:从头花马先蒿全草中发现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松脂素(1)、金合欢素(2)、木犀草素(3)、7.去氧栀子新苷(4)、yuheinoside(5)、euphroside(6)、mussaenosidic acid(7)、莫桑苷(8)、桃叶珊瑚苷(9)、角胡麻苷(10)、异角胡麻苷(11)、贞桐苷A(12)和开德苷元(13)。从管花马先蒿全草中发现4个化合物,经鉴定为:(+).dehydrovomifoliol(14)、催吐萝芙木醇(15)、ω-hydroxypropioguaiacone(16)和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1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种中发现。

牡丹籽的化学成分研究604-607

摘要:从毛茛科芍药属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子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12,13-dehydromicromeficacid(2)、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3)、山奈酚(kacmpferol,4)、木犀草素(luteolin,5)、芹菜素(apigenin,6)、柯伊利素(chrysoeriol,7)、反式葡根素(trans-ε-viniferin,8)、顺式葡根素(cis-β-viniferln,9)、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10)、β-谷甾醇(β—sitosterol,11)、豆甾醇(stigmasterol,12)和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的种子部位中得到。

肾茶化学成分的研究608-611

摘要:从肾茶中分离得到11个已知化合物,通过NMR及MS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5-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1),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2),orthosipholF(3),siphonolB(4),白桦酯酸(5),2α-羟基齐墩果酸(6),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7),委陵菜酸(8),蔷薇酸(9),熊果酸(10)和胡萝卜甙(11)。其中,花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樱草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612-615

摘要:从樱草杜鹃(Rhododendron primulaeflorum)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为杜鹃素(1)、4’,5,7-三羟基-8-甲基黄烷酮(2)、二氢山柰酚(3)、异鼠李素(4)、槲皮素(5)、陆地棉苷(6)、瑞诺苷(7)、(2R,3R)-花旗松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8)、(2R,3S)-花旗松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9)、(2S,3R)-花旗松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土木香化学成分的研究616-618

摘要: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土木香内酯(1),11,13-二氢异土木香内酯(2),土木香内酯(3),β-谷甾醇(4),3-hydroxy-11,13-dihydroisoalantolactone(5),macrophyllilae-toneE(6),HIS-12-en-18-H-3-O-β-D-glucopyranoside(7),caffeic acid anhydride(8)。化合物7和8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