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北大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刺五加提取物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态性的影响545-549

摘要:选用21日龄断奶的三元杂交仔猪6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处理1饲喂添加0.1%刺五加提取物日粮,处理2饲喂添加0.02%硫酸粘杆菌素日粮,处理3饲喂基础日粮。分别于添加后第7、14和28 d从各处理随机取5头试猪,处死后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采用体外培养计数法和PCR/DGGE技术,测定其中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及细菌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第7 d时,提取物组回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各肠段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它2组。第14 d时,提取物组各肠段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其它2组;空肠和回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它2组,且盲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8 d时,提取物组空肠和回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其它2组,盲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回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它2组。各时间点提取物组盲肠内容物细菌DGGE条带数较对照组多,第28 d时空肠内容物细菌DGGE条带数比对照组多;3个处理间各肠段内容物DGGE图谱间的相似性均达56.9%以上。提示刺五加提取物有助于提高肠道内容物乳酸杆菌的数量,抑制大肠杆菌增殖,显著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这可能是其防治断奶仔猪腹泻、促进生长的机理之一。

羊栖菜褐藻糖胶部分酸水解产物中寡糖的结构分析550-553

摘要:研究了羊栖菜褐藻糖胶DSF32部分酸水解小分子产物中寡糖的结构。DSF32经0.5 mol/L三氟乙酸(TFA)部分酸水解,水解液用截留分子量为3500 Da的透析袋进行透析,然后用D201柱将透过液分为中性糖部分(05N)和酸性糖部分(05A)。采用液质联用和甲基化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结果表明,05A可能存在以下寡糖:→4)G lcA(1→2)Hex(1→,→2)Hex(1→4)G lcA(1→2)Hex(1→,→4)G lcA(1→2)Hex(1→3)Fuc(1→。05N的一个组分05N-3的非还原末端是Hex(1→,还原末端是2→)Hex,寡糖中间的糖苷键类型主要是1,6,另外还有少量的1,4和1,2,6连接方式。

产银杏内酯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554-558

摘要:通过对内生真菌的发酵提取物进行TLC和HPLC-UV分析,进行菌株筛选;对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产孢量、银杏内酯类物质产量的测定,确定最佳培养基;并用HPLC-ELSD测定了不同时间段的发酵液中银杏内酯类物质含量。结果,筛选出一株产量较高的烟曲霉原变种(Aspergillus fumigatus var.fumigatus)FG052;对其培养条件的研究表明,PDA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分别为其最佳传代和发酵培养基,菌丝最大生物量在发酵168 h,产银杏内酯类物质高峰在发酵144 h,此时总内酯产量可达0.13 mg/mL,pH值为4.86。本实验筛选的菌株稳定性较好,筛选的培养基价格低廉,碳氮比明确,且总内酯的产量高,可作为规模生产银杏内酯类物质的培养基。

温度、pH及CO2对白藜芦醇与过氧亚硝基相互作用的影响559-562

摘要: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植物在遇到紫外线照射、真菌感染等不利条件下自然产生的抗毒素,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具有明显的消炎、抗癌、抗血栓等作用。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Res与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 anion,ONOO^-)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反应机理。研究了温度、pH及CO2对Res与ONOO^-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偏碱性pH有利于反应的进行;CO2存在时Res仍能与ONOO^-反应,但反应机理与前面不同。

化学发光法研究莲房原花青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563-567

摘要:采用多个化学发光体系,研究了测定莲房原花青素(LSPC)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运用邻苯三酚-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了LSPC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硫酸铜-邻菲啰啉-抗坏血酸-双氧水、硫酸亚铁-鲁米诺-双氧水和硫酸亚铁-鲁米诺三个体系测定了LSPC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双氧水-鲁米诺体系测定了LSPC对体外双氧水的清除作用,采用硫酸铜-邻菲啰啉-抗坏血酸-双氧水-脱氧核糖核酸测定了LSPC对体外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LSPC具有较好的体外清除活性氧和保护DNA损伤的活性,但是在不同体系中LSPC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

仙人掌多糖对蛋白质糖基化终产物和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效应568-571

摘要:以仙人掌为原料提取多糖产品,通过超滤浓缩和不同浓度乙醇分级沉淀,分别得到55%乙醇沉淀的多糖(OPMC Ⅰ),进一步乙醇浓度增至80%沉淀的多糖(OPMCⅡ),以及一次性80%乙醇沉淀的多糖(OPMCⅢ)。比较了三种多糖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的终端产物(AGEs)和醛糖还原酶(AR)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对AGEs形成的抑制过程中,第四周时OPMC Ⅱ的抑制作用较强,且强于同剂量的氨基胍;在对AR活性的抑制作用中,OPMC Ⅱ在三种多糖样品中抑制作用最强,但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物依帕司他。

玉米苗中DIMBOA与几种酚酸类物质抑菌活性比较572-577

摘要:本文从室内培养的7日龄玉米幼苗中提取、分离、鉴定了抗性次生化合物丁布(2,4-dihydroxy-7-methoxy-2H-1,4-benzoxazin-3(4H)-one,DIMBOA),并就该物质对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活性与三种酚酸类物质(阿魏酸、对羟基肉桂酸和咖啡酸)进行了离体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丁布(DIMBOA),对立枯丝核菌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在浓度为50μg/mL时即可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18.52%。阿魏酸、对羟基肉桂酸和咖啡酸,这三种酚酸在浓度250μg/mL时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6.30%、8.50%和6.30%。不仅如此,丁布与对羟基肉桂酸之间、以及三种酚酸两两组合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在浓度相等的情况下,丁布与对羟基肉桂酸的等量混合液的抑菌率显著高于这两种物质单独存在时的抑菌率之和;同样,对羟基肉桂酸与阿魏酸的等量混合液的抑菌率比单一的对羟基肉桂酸溶液的抑菌率高18.89%,比单一的阿魏酸溶液的抑菌率高13.33%;对羟基肉桂酸与咖啡酸的等量混合液,抑菌率比两者单独试验时分别高9.63%和14.83%;阿魏酸与咖啡酸的混合液,抑菌率比两酸单独试验时分别高11.48%和22.23%。这一结果提示植物体内产生适当比例不同次生化合物的组合对植物抗病性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铁皮石斛原球茎多糖DCPP1a-1的理化性质及抗肿瘤活性578-583

摘要:铁皮石斛原球茎粗多糖(DCPP)经阴离子交换纤维素柱(DEAE-52)和凝胶柱(Sephadex G-200)色谱分离纯化,得灰色粉末状多糖DCPP1a-1。采用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高碘酸钠氧化等方法进行组成结构分析;并研究了DCPP1a-1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DCPP1a-1为均一组分,具有α-吡喃糖苷键,分子中1→6键、1→2/1→4键、1→3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52.1%和44.9%,平均分子量为189kD,由甘露糖和葡萄糖按7.015∶1的摩尔比组成,是首次从原球茎中分离出的新型多糖。多糖DCPP1a-1的三个剂量组50、150、250 mg/kg对H22肝癌小鼠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抑瘤率分别为28.6%、19.3%和15.7%。其中以低剂量组的抑瘤效果最好(P〈0.05),并显著提高了胸腺和脾指数(P〈0.05)。

长舟马先蒿化学成分研究584-587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玄参科长舟马先蒿的化学成分,我们从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环烯醚萜苷和12个已知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1D,2D-NMR,HSQC,HMBC,ROESY,MS)分别鉴定为gardoside methylester(1)、7-O-acetylgardoside methyl ester(2)、verbascoside(3)、leucosceptoside A(4)、jionoside D(5)、martynoside(6)、2″-O-acetylmartynoside(7)、uridine(8)、adenosine(9)、benzyl alcohol-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0)、2-phenylethyl 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1)、apigenin(12)、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3),其中7-O-acetylgardoside methyl ester(2)为一个新化合物。

竹叶榕根的化学成分研究588-590

摘要:从竹叶榕(Ficus stenophylla Hemsl.)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4-二氢补骨酯素(3,4-dihydropsoralen,1)、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2)、香柠檬内酯(bergapten,3)、补骨酯素(psoralen,4)、(+)-儿茶素(catechin,5)、芹菜素(apigenin,6)、蔗糖(sucrose,7)、香草酸(vanillic acid,8)、胡萝卜苷(daucosterol,9)和豆甾醇(stigmasterol,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

夏枯草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步分析591-594

摘要:采用100℃热水提取,得到夏枯草粗多糖。经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凝胶过滤柱层析对粗多糖进行纯化分级,通过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测得了其主要组分PLS3的重均分子量为8.3×10^-5Da。对PLS3进行了红外分析,测定了其初步结构;并分别以气相色谱和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粗多糖和PLS3的单糖组成,发现两者所含单糖种类一致,都为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但两种物质的单糖组成相对摩尔百分比有所差异。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微生物发酵转化牛蒡子的研究595-598

摘要:从牛蒡子药材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转化牛蒡子苷能力的菌株HB-2,对牛蒡子进行发酵,利用其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将牛蒡子苷转化为牛蒡子苷元。研究了该菌株对牛蒡子的发酵动力学,HPLC测得转化率达95%以上。发酵产物经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制备出牛蒡子苷元纯品,并采用核磁共振(NMR)、红外(IR)、质谱(MS)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鉴定。

粪臭素对胃蛋白酶部分理化性质的影响599-602

摘要: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粪臭素与胃蛋白酶的结合作用。观测到粪臭素使胃蛋白酶的紫外吸收峰增强,特征荧光峰淬灭。Stern-Volmer淬灭曲线显示,粪臭素对胃蛋白酶的荧光淬灭很可能是一个单一的静态淬灭过程。

海绵Dysideidae sp.中的两个溴代酚类化合物603-604

摘要:利用各种层析手段,从海绵Dysideidae sp.的正丁醇部分纯化了两个溴代酚类化合物,通过各种波谱数据鉴定为3,4,5-三溴-2-(2,′4′-二溴-苯氧基)-苯酚(1)和3,4,5,6-四溴-2-(2,′4′-二溴-苯氧基)-苯酚(2)。

褐薄小齿菌的化学成分研究605-609

摘要:从褐薄小齿菌(Hydnellum concrescens)子实体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借助光谱手段,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friedelin(1),(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2),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羟基-7-酮(4),6-甲氧基-cerevisterol(5),thelephantin K(6),thelephantin I(7),thelephantin J(8),thelephantin L(9)。

裂褶菌化学成分研究610-613

摘要:经硅胶反复柱层析,从裂褶菌子实体的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为5α,8α-过氧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烟酸(4)、苯甲酸(5)、D-阿拉伯糖醇(6)、甘露醇(7)、海藻糖(8)。

柴达木盆地唐古特白刺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614-616

摘要:从唐古特白刺种子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种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及与文献对照的手段鉴定为:胡萝卜苷(daucosterol,1),4-hydroxypipecolic acid(2),槲皮素(quercetin,3),尿囊素(allantoin,4),1,2,3,4-tetrahydro-1-methyl-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5),L-tyrosine(6)。除槲皮素外的其他五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紫丁香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Ⅱ)617-619

摘要: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树皮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共分出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lariciresinol(1)、β-谷甾醇葡萄糖苷(2)、3,4-二羟基苯乙醇(3)、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4)、3,4-二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5)和(8E)-n櫣zhenide(6)。其中化合物1、2、4、5、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