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牛膝多糖衍生物的几种取代度测定方法的探讨491-495

摘要:在研究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时,多糖经化学修饰后,其取代基的多少和取代位置均对活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离子型牛膝多糖衍生物和非离子型牛膝多糖衍生物,如何准确测定其取代度非常重要.通过运用酸碱滴定法(ABT)、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相对照分别对羧甲基牛膝多糖(CM-Abps)和羟乙基牛膝多糖(HE-Abps)的取代度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发现在DS<1.0范围内,测得CM-Abps的几组数值均比较接近,且线性关系较好;在DS<2.0范围内,测得HE-Abps的几组数值均比较接近,线性关系也较好.研究表明,运用ABT、AAS、FTIR和FTIR相对照测定CM-Abps和HE-Abps的取代度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方法快速简捷,精确度和重现性较好.

小叶石楠中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496-499

摘要:从小叶石楠[Photinia parvifolia(Pritz.)Scheid]茎中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 (6'-O-palmitoyl)-sitosterol-3-O-β-D-glucoside (1)、 isotachioside (2)、 hexaacetate of (-)-lyoniresinol-3a-Lrhamnopyranoside(3a)、 koaburaside (4)、 2, 6-dimethoxy-4- hydroxyphenol- 1 -O-β-D-glucopyranoside (5)、 3-O- (β-Dglucopyranosyl )-1-( 3', 5'-dimethoxy-4'-hydroxyphenyl )-1-propanone (6)、 di-O-methylcrenatin (7)、 L-threoguaiacylglycerol 8-O-β-glucopyranoside(8)、苦杏仁苷(9)、D-threo-guaiacylglycerol 8-O-β-glucopyranoside(10). 以上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马尾松松针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500-502

摘要:利用DiaionHP-20、Toyopearl HW-40及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研究松科(Pinaceae)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松针的化学成分.从马尾松松针水煎液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7S,8R)-4,9'-二羟基-3,3'-二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基新木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1),对羟基苯基-2-丁酮(2),香草酸(3),氢醌(4).这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小球藻糖蛋白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503-506

摘要:采用柱层析分离纯化小球藻糖蛋白,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小球藻糖蛋白为白色粉末,产率为鲜藻的0.28%,易溶于水,分子量约为65,000Da,属O-连接方式,蛋白质含量为12.01%,糖链部分含有岩藻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

红毛五加多糖的基本性质研究507-510

摘要:本文从红毛五加中分离得到了三种多糖,并对它们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红毛五加经热水浸提,用Sevag法脱蛋白,经DEAE-cdlulose 3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HR凝胶层析纯化得到三个主要多糖组分:AHP-Ⅰ、AHP-Ⅱ和AHP-Ⅲ.HPLC测定AHP-Ⅰ、AHP-Ⅱ和AHP-Ⅲ的表观分子质量分别为7.0 kD、59.5 kD和12.9 kD.红外光谱分析三种多糖具有多糖类物质的一般特征.经纸层析和GC结果综合分析得知,AHP-Ⅰ含有阿拉伯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其摩尔比为1.00:1.40:0.64:3.13:2.09;AHP-Ⅱ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0.36:1.00:0.15:0.20:1.10;AHP-Ⅲ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1.22:1.00:0.40:0.28:0.26:1.03.咔唑-硫酸法测得AHP-Ⅱ、AHP-Ⅲ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7%和6.0%;AHP-Ⅰ不含糖醛酸.体内试验表明,红毛五加粗多糖对小鼠S80肉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田基黄San酮成分的研究511-513

摘要:采用萃取,硅胶及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田基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7个San酮类化合物,利用UV、IR、^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将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6-脱氧异巴西红厚壳素(1)、异巴西红厚壳素(2)、1,3,5,6-四羟基San酮(3)、1,3,6,7-四羟基San酮(4),1,3,5,6-四羟基-4-异戊烯San酮(5)、1,3,5-三羟基San酮(6)和bijaponicaxanthone(7),其中化合物3、4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San酮类化合物。

棒柄花的化学成分研究514-515

摘要:从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benzyl-1-O-β-D-glucopyranoside(1),chavicol-1-O-β-D-glucopyranoside(2),3,4,5-trimetboxyphenol(3),3,4,5-trimethoxyphenol-1-O-β-D-glucopyranoside(4),β-sitosterol(5),daucosterol(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大驳骨化学成分研究(Ⅱ)516-517

摘要:通过对大驳骨(Gendarussa ventricosa)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溶解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发现了两个已知成分β-谷甾醇(1)和西米杜鹃醇(2),并对其低级性组分进行了GC/MS分析,共鉴定出21个化合物.该植物成分为首次报道.

栽培荒漠肉苁蓉化学成分研究518-520

摘要:从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栽培品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为甘露醇(1)、β-谷甾醇(2)、甜菜碱(3)、2'-乙酰基麦角甾甙(4)、麦角甾甙(5)、肉苁蓉甙A(6)和海胆甙(7).本研究表明,栽培肉苁蓉与已报道的野生肉苁蓉主要成分一致.

多种植物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的拒食活性研究521-524

摘要:采用改进的蜜露色斑法,测试3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0.01 g干重·mL-1,0.01 g DW·mL-1)和几种天然源药剂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 Schott.、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rtr.et Widd、白花非洲山毛豆Tephrosiavogelli Hook.的提取物对两种蚜虫的活性均较高,24 h对桃蚜的拒食率分别达0.682、0.629和0.806,对萝卜蚜的拒食率分别为0.405、0.370和0.383,与对照之间差异极显著;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花椒Zanthosxylum schinifolium的提取物拒食作用亦较强,24 h对桃蚜的拒食率分别为0.552和0.514,对萝卜蚜的拒食率分别为0.570和0.518.三种药剂(0.3%印楝素乳油、鱼藤酮精、机油乳剂)在所测试的浓度对两种蚜虫的拒食率均达0.719以上,拒食效果显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药理研究
蓖麻蚕对鼠生殖系统雌激素样效应的研究525-528

摘要:目的:研究蓖麻蚕雌蛾乙醇提取物(EEFM)的雌激素效应,以寻找理想的ERT药源并提高蓖麻蚕的综合利用价值.方法:根据每日药物及剂量处理,将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乙烯雌酚组,EEFM低剂量(EEFM-L,0.2 g/kg·d-1)组,EEFM高剂量(EEFM-H,0.4 g/kg·d-1)组.测定实验鼠的子宫、免疫器官脏器指数、阴道角化细胞发生率及POD活性.结果:EEFM两个剂量对未成年雌性小鼠、成年去势雌性小鼠子宫作用效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EEFM对去势成年雌性小鼠角化细胞发生率的影响约为乙烯雌酚(DES)组的2/3(EEFM-H:77.20%,DES:95.7%),效果极显著.结论:EEFM对实验鼠具有显著的雌激素效应,对免疫器官元不良影响(DES组显著降低实验鼠胸腺重量),有可能成为雌激素替代疗法(ERT)的理想药源物质.

猫爪草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529-531

摘要:为探讨猫爪草不同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作用,采用系统溶剂法提取猫爪草皂苷及多糖,运用MTT和集落形成实验法观察不同浓度的皂苷及多糖对体外培养的肉瘤S180、艾氏腹水瘤EAC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影响.结果发现猫爪草皂苷及多糖对三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和集落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皂苷给药量与抑瘤率和集落形成明显地呈正相关关系,而多糖有一最佳浓度.

菟丝子三种提取工艺对心血管活性的影响532-533

摘要:目的观察菟丝子不同提取工艺对实验犬血流动力学药效学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四组,给药组剂量为20 mg/kg静脉注射.结果经初步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三个不同提取工艺样品均能增加心肌冠脉血流量,但3个样品对心肌耗氧量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3号制剂心肌耗氧量降低;而1、2号制剂则增加心肌耗氧量.结论3个样品各有特点,综合效应3号最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开发研究
RP-HPLC法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534-538

摘要:建立了国内首次用RP-HPLC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方法,并详细考察了2个指标成分的稳定性.对不同产地的虎杖药材、不同采收期的虎杖根及根茎以及虎杖的不同部位共25个样品中的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进行了含量测定,考察了两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产地、采收期及部位的关系,为虎杖资源的合理采收利用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均匀设计法优选芝麻油提取新工艺539-542

摘要:本文通过超临界CO2提取芝麻油的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和超声波诱导提取芝麻油的正交实验比较,考察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2 MPa,温度60℃,CO2流量31 kg/h,萃取时间80 min,得率46.39%;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为丙酮,物料与溶剂比例1:7,辐射时间7 min,辐射功率810 W,得率23.01%.超声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料与溶剂比例1:7,溶剂为石油醚,浸泡时间30 h,得率23.99%.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芝麻油品质最好,而且萃取也最高,质量最稳定.

生姜蛋白酶提取及反胶束纯化工艺初步研究543-547

摘要:本文研究了生姜中生姜蛋白酶的分布及贮藏中的活力变化,研究了从新鲜生姜中提取生姜粗蛋白酶及用AOT-异辛烷和CTAB庚烷/辛醇反胶束萃取该酶的工艺和方法.实验结果指出:在贮藏茎中生姜蛋白酶的活力为2.7μg/mL·min-1,在膨大茎中该酶活力为0.68μg/mL·min-1,而在幼嫩茎中活力最低,仅为0.48 μg/mL·min-1.新鲜生姜在0℃下贮藏24 h即完全丧失活力,在室温下贮藏3 d后其活力损失达38.25%.用10倍0.2 mol/L、pH=6.0的磷酸缓冲液(4℃)三次提取生姜蛋白酶,其提取率分别为64.75%、14.28%和5.2%.用65%饱和度的(NH4)2SO4沉淀提取液中的生姜蛋白酶,再以pH 6.2、0.1 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溶解,其比活力达到4.21(μg Pro/μgPro·min-1).生姜蛋白酶的pI=5.4~5.5,在pH 5.4以上,用AOT-异辛烷反胶束不能萃取出生姜蛋白酶,但却可以萃取出71.86%的杂蛋白.用CTAB庚烷/辛醇反胶束二次萃取AOT-异辛烷萃余液,其蛋白质萃取率为60.25%,萃取液中生姜蛋白酶理论比活力达到49.77(μgPro/μg Pro·min-1).

极大螺旋藻胞内多糖分离纯化及其结构的初步分析548-551

摘要:本文以原产于非洲乍得湖的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为材料,热水提取胞内粗多糖,丙酮、乙醚脱水脱色,再经改良的Sevag等方法脱蛋白,获得胞内多糖半精品(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IPSⅠ),经DE-52、Sephadex G-100层析柱纯化,得到两种单一组分的多糖精品:IPSⅡA和IPSⅡB.利用HpLC、IR等方法测定其初步结构.结果显示:IPSⅡA的平均分子量为238,000Dt,主要单糖组成为L-岩藻糖、L-鼠李糖、D-木糖、D-半乳糖(摩尔比为6.09:3.38:0.66:0.072),硫酸根含量为26.3±3.7μg/mg,糖醛酸含量约为13.37±0.45μg/mg;IPSⅡB的平均分子量为34,900Dt,主要单糖组成包括D-木糖、L-鼠李糖、D-果糖、D-葡萄糖、L-岩藻糖、D-甘露糖(摩尔比为6.66:4.63:0.28:0.12:0.087:0.022),糖苷键构型以α型为主,硫酸根含量为21.5±1.2μg/mg.

可可茶经栽培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与传统茶的比较分析552-556

摘要:野生茶树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由于其芽叶中的嘌呤生物碱主要为可可碱,因而不同于传统茶叶.通过化学筛选,在纯种无性苗建立的可可茶基地上,随机进行单株取样,对可可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水溶性糖、茶多酚、儿茶素类、花青素、嘌呤生物碱等成分进行了检测.将这些结果与野生可可茶相关成份进行比较,发现可可茶经人工栽培后,含优势可可碱的特点保持不变,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类含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与传统茶叶比较后,得出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可可茶含可可碱,不含咖啡碱;传统茶叶含咖啡碱为主,同时伴生相当于0.5~1%咖啡碱量的可可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