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教育
高等音乐院校表演类专业办学质量标准及评估观测点研究5-18

摘要:应教育部要求,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负责起草制订“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委员会主任赵塔里木教授分工安排,在舞蹈、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各类别中,笔者负责音乐表演专业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后因上级要求不再分专业类别制订标准,笔者起草的“表演专业类标准”未提交。

盲人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19-24

摘要:盲人钢琴教学因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既是时代需求,也有其固有的障碍。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盲人钢琴学习中的读谱背谱难、表演状态欠佳、动作与音乐难以协调、音乐想象力不足等核心问题,提出了听觉触觉协助读谱背谱,开展音乐心理辅导,采用户外教学以增加学生大自然生活体验,舞台实践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开设音乐欣赏课等创新性教学模式,并指导学生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训练,取得成效,从而为盲人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快速提高奠定了基础。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史学
“口述音乐史”方法八则——2017年11月30日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记要25-45

摘要:讲座题目:音乐口述史方法研究讲座主题:“口述音乐史”方法八则主讲人:梁茂春教授时间:2017年11月30日16:00-18:00地点:中国音乐学院新楼701教室对话人员:谢嘉幸教授(主持人)、丁旭东博士(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康啸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葛詠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讲座对象:中国音乐学院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音乐学爱好者等整理者按:本文是中国音乐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音乐口述史方法研究”系列讲座第十期的文本记录,笔者根据讲座现场的录音记录之后,由梁茂春、谢嘉幸、康啸、葛泳和丁旭东老师过目并修改。

上海“国乐研究会”复会后的现状考察46-56

摘要:上海“国乐研究会”于1981年复会并在众多丝竹乐社中崭露头角。2006年江南丝竹被列入非遗,至此以后,国乐研究会在演奏曲目上便一改民国时期博采众长、均衡发展的特性,明显发生了以演奏江南丝竹为主的倾向性,并通过日常排练、演出、录音、挖掘和整理资料、发表乐评、开办讲座等途径保护与发展江南丝竹,也因此其能够在众多江南丝竹乐社中经久不衰。笔者以2016年的田野描述与考察为个案,对其缘由进行分析,发现“技术上的专业性和非遗政策的支持”是促成上海“国乐研究会”历久弥新的主要原因。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批评
学术聚会 资源共享——两个美国音乐年会之点评与思考57-63

摘要:2017年美国音乐理论年会(SMT)和美国音乐学年会(AMS)于11月2-5日和11月9-12日在华盛顿和罗切斯特先后举行。将这两个会议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是美国音乐理论界比较重要的两个会议(前者是从后者分离出来,并且每两年合开一次)。美国音乐学会始于1934年,创始主旨是服务于美国音乐研究与教学,至今83年,1951年加入美国学术委员会.

不同文化历史语境中的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中国64-75

摘要:我国对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部具有经典意义的西方音乐作品的认识理解接受过程是一个多重而复杂的历史文化进程。由于不同历史语境的变迁,国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初期文化震撼至聆听审美解读,从过度政治化解读到人文复苏的逐步转化、逐渐深入融合的过程。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在这部作品的接收语境中隐伏。在当下开放崛起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自信带来了全新阐释,国人文化品格的凸显及大国世界理想的展望同时在这部作品的接受中展现。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传统音乐
《文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所以声”76-81

摘要:《文子》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论乐的内容较为丰富。它以“然”与“所以然”的模式区分音乐中的“声”与“所以声”,意在将人们对音乐的把握从感性的音响形态引向背后的支配者和驱动者。“所以声”具有创造性、派生性、动力性等特点;它支配“声”,但不同于“声”,且超越于“声”;它操控着“声”,但又不轻易显露自己。因此,欣赏和理解音乐时,应该“不制于乐”,即不要执着于音乐的音响形态,而应透过乃至“忘却”感性的“声”而进入“所以声”,实现“与道合一”。“所以声”的思想与庄子的“得意忘言”大体相通。

日本民族音乐学的现状及问题82-88

摘要:植村幸生教授的这篇讲稿,是以日本民族音乐学的代表人物小泉文夫为主线,从上世纪50年代在日本大学中设立民族音乐学课程开始,追溯到二战前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日本的兴起。重点介绍了小泉文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新音阶论”,为构建当代日本音乐理论的基础做出的贡献。另外,讲稿还介绍了自小泉文夫以后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日本各个领域的发展和现状,并就如何改善目前日本民族音乐学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五个提案。

邱之稑《律音汇考》与《丁祭礼乐备考》乐谱对康熙十四律的启示89-100

摘要:康熙《律吕正义》把八度分为十四律和等距七声,没有大小二度和大小三度之分,效果跟中国传统音乐相距很大。邱之稑《律音汇考》与《丁祭礼乐备考》的宫廷音乐表面上运用十四律,但是,透过其古琴谱的详细分析,显示邱之稑把一部分相邻的律吕压缩为近似的音高,结果,音阶有大小三度之分,虽称为十四律,但实际效果类似十二律制。这应该是宫廷乐师一方面不想公然违反十四律制,又希望奏出传统旋律,而在音乐实践上故意不准确跟随十四律制。这亦与清宫律管的测音结果相符。现代学者对康熙十四律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理论层面,更应该从实践角度来探讨。古琴谱由于详细记录了按音位,可以为十四律的实践提供具启示的材料,协助解决理论层面的困惑。

符号的隐喻:语言音乐学视阈下的海南黎族音乐101-110

摘要:具有发生学意义的音乐形态,最初可追溯到人类语言行为中的语音和语调,尤其是民间音乐,至今仍遵循口语中固有的腔调来衍生旋律。作为语言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学科,语言音乐学为我们提取民族音乐的“文化基因”提供了有效方法,尤其是民间音乐形态中有关腔词关系、调值关系的研究,则必需诉诸语言学的手段。黎语和黎族音乐是黎族人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上没有形成文字的民族来说,黎语方言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我们研究黎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证据。

试论“唱口”——从清人笔记《扬州画舫录》谈起111-121

摘要: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所记载出现的“唱口”,在长期探测、探讨、探索中,完成了整个戏曲声腔门类、声腔秩序的建构与演变,形成了一些具有精细化、雅致化、个性化特色的演唱方式,它不仅是对古代历史上戏曲声腔“唱口”建构、有一个清晰界定,还有助于我们今后重新了解、认识、戏曲声腔演唱逐渐演化的精进过程,为创新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及艺术形式。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舞蹈理论
北宋祭孔佾舞舞谱恢复考略122-128

摘要: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鲁哀公17年就开始祭祀孔子的仪式,成为各代自觉沿袭的制度。北魏以后,出现为祭祀孔子创作的专门题材的艺术形式——“祭孔佾舞”,也称“孔庙雅乐”或“释奠乐”。祭孔佾舞是具有高度仪式感的舞蹈形式,代表中国历代礼乐制度和雅乐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北宋佾舞是最早有文字舞谱资料记载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深入分析北宋祭孔佾舞的发展脉络和文献史料,探究恢复这种艺术形式的依据和内容。相应理论发现应用于北宋祭孔佾舞恢复排演,证明研究方法行之有效,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默认
天津音乐学院建院60周年系列国际交流活动-F0002

摘要:5月17日,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菲利普·穆勒(Philippe Muller)、室内乐与协作钢琴教授李惠淑博士(Dr.Rhee Heasook)、旅美钢琴家童彤来访我院进行交流活动。3月28日,英国约克大学钢琴系主任马克·哈钦森(Mark Hutchinson)博士与钢琴家雅各布·斐讯特(Jakob Fichert)来我院举办相关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F0003

天津音乐学院2018“音乐名家走进校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系列活动-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