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名家讲坛
丝绸之路琵琶行——文化大使吴蛮的世界音乐叙事5-16

摘要:昨晚收到吴蛮发来的原创微信作品《吴蛮琵琶与文化漫游——我去约旦国干什么?》。吴蛮在此日志式的写作中回顾了她2016年的工作经历,这篇是该系列之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史学
两种史实——音乐口述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17-23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伴随口述史研究热潮以及音乐口述史研究的兴起所引发的有关“口述史概念能否成立”,“口述史仅仅是一种方法或能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等一系列问题,以两种史实的观点,辨析第一种史实与第二种史实之异同,指出史学研究在追求确定性史实的真实性同时,还应充分探究评价性史实的多样性,辨析文本的评价性史实与口述的评价性史实之区别,关注历史书写背后的话语(意识形态的)管控与争夺,并进而认为第二种史实的确立,能为口述史当然包含音乐口述史,找到自身作为史学分支学科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也活过:以口述史为证——论口述史在音乐学领域的运用24-29

摘要:引言:口述史引入音乐学领域的肇始 哲学史有三个关键性命题: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是如何知道的?知道了,我们又是如何表达的?这第三个问题,就是语言哲学时代围绕讨论的核心问题。2002年底当我疲惫不堪地把大部分田野调查资料带回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所面临的写作折磨绝不比田野调查的困难更小,围绕着一个不识字的民间歌手,一篇博士论文要写他一个人,写什么?如何写?弄不好写成传记吗?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破晓歌”的历史、形态演进及其风格遗存的思考(二)30-42

摘要:本文选取中世纪法国抒情诗体裁“破晓歌”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为背景、以具体形态为现象,引出其体裁风格在后世作品中的遗存,阐发相关思考。提出判断破晓歌体裁的核心是“题旨”内涵,将其发展演变总结为饰变、量变、质变三个过程,并且认为音乐体裁的演变应符合“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此外,提出对体裁风格遗留的“考古”可作为一套方法论加以体系化的完善,对早期体裁的研究有所帮助。通过本文的论述,可对中世纪的词乐关系、创作观念、精神思潮等做初步了解,进而为破晓歌更加细致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传统音乐
“和”、“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43-51

摘要:围绕《淮南子·天文训》中“和”、“穆”的争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仍未了结。学者们根据该文献的上下逻辑,联系有关史料及考古材料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和”为Fa、“穆”为“Si;有的认为“和”为Si、“穆”为#Fa;还有的认为“和”非为某一阶名,而是代指二变Si、#Fa,“穆”则为#Do。“和”、“穆”的探讨与研究,关系到古代音阶理论的认识,对于弄清古代音阶乃至宫调研究中的一些难解之谜、甚至传统乐调考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音乐思维的转变与丢失——作为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二泉映月》52-59

摘要:《二泉映月》来自民间音乐家阿炳,现如今早已是中国传统二胡曲的代表作,在中外舞台上广泛上演。那么同样一首“民间音乐”,它在阿炳和演奏家的手中奏出,内容和意义有怎样的区别?本文意在探究《二泉映月》作为一首民间音乐和舞台艺术音乐内在思维的转变,揭示民间艺人所创作的民间音乐,和作为一种符号的“民间音乐”之间的桥梁与差异,以求引发对民间音乐舞台化过程中传统继承与丢失的思考。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批评
钢琴音乐创作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及反思60-69

摘要:本文将先对钢琴音乐创作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做一回顾,并根据写作技法的变化和社会时期的不同,对这个百年发展做了七个阶段的划分。接着主要就“中国钢琴音乐”这一概念以及中国作曲家创作钢琴音乐应走“中国化”道路这一提法进行反思,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曲家应该有“世界公民”的胸怀。动辄强调中国化或民族化有时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而只要中国作曲家能够真正深入学习并掌握中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在他个性化的作品中就一定会留下中国的痕迹。

第18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对国内钢琴教学的启发70-76

摘要:第18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在钢琴表演和评判规律上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以第18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的选手风格特点为例,分析国际钢琴大赛上评委打分的关注点,引发对国内钢琴教学的思考,对基础训练、曲目跨度、演奏细节、读谱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引导都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摇滚乐中的华阴老腔77-85

摘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总是可以令人眼前一亮,陕西华阴老腔与摇滚乐的结合,无疑让观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新奇。老腔首次同摇滚乐结合是在选秀节目《中国之星》的舞台,其次又亮相于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但这种“混搭风”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笔者产生了些许反思。本文将对华阴老腔与摇滚乐这种“混搭风”形式的作品作出理论分析,通过分析现代观众的审美价值,反思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以华阴老腔为代表)如何在既不失核心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前提下平衡发展。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作曲技术理论
时空重构——久尔吉·库塔克《墓碑》第一乐章的创作思维与技法86-106

摘要:本文分析当代匈牙利作曲家久尔吉·库塔克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墓碑》(Stele Op.33)第一乐章,通过材料来源、对其他作曲家的隐喻、图表式分析等,阐述库塔克体现在材料关系网、创作技法及音响色彩上的时空观。在这一过程中,材料间的关系、节奏及音响上的“原点”思维、中心音控制、时空维度的音响构造是最大特点。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乐章的内外构造及元素设计不仅体现了作曲家的核心创作思维,而且也是时空重构手法下产生的结果。

治·罗奇伯格六音列镜像倒影技术探究——兼评《六音列与十二音列的关系》107-118

摘要:本文以美国作曲家乔治·罗奇伯格的六音列镜像倒影技术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罗奇伯格《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二交响曲》为例,说明该技法的使用特点。同时,指出罗奇伯格在获得具有镜像倒影特性六音列计算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并将获得配套特性(含镜像倒影特性)六音列而采用的求和正方形和罗奇伯格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表演
萨克斯管四重奏《创造太阳鸟的眼》研究119-128

摘要:郭元创作的《创造太阳乌的眼》是目前中国少有的萨克斯管四重奏委约作品。作曲家在深谙萨克斯管演奏现代技巧的同时结合先锋音乐创作技法,以表现深具古蜀文化特征的“异形眼睛”青铜面具和金沙太阳神乌金饰中古蜀人对太阳眼的神秘崇拜。同时笔者在分析时尝试对该作音乐技法和内涵分析,并结合演奏技法与表现,多维探究作品的深刻寓意,力图澄明该作在作曲技法、音乐学和演奏中的多元意涵。而此三方面的结合分析,也是对音乐作品研究的新尝试。

洛秦-F0002

摘要:洛秦(1958-),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会长、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海上回音叙事》《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等十余种;主要论文《叙事与阐释的历史,

2016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开展舞蹈季系列活动-F0003

摘要:12月8日,国家一级舞蹈编导余大鸣老师在图书信息楼报告厅举办《舞蹈作品解剖》专题讲座。

传承与创新——中央民族乐团新年音乐会暨徐昌俊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F0003

摘要:12月23日晚,由指挥家吴强执棒,“中央民族乐团新年音乐会暨徐昌俊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此次音乐会,徐昌俊院长受邀中央民族乐团,携六部不同风格的作品(委约创作、世界首演作品1部)亮相国家大剧院。

延伸舞台 服务社会-F0004

摘要:为了进一步塔建演出实践平台、服务天津市文化建设,天津音乐学院演艺中心与天津音乐厅合作,策划推出了“天籁之音”三场系列音乐会。12月4日下午,由天津音乐学院四位海归教师唐甜甜、宋强、吕冬、张云昕组成的“天津四重奏团”在天津音乐厅为市民带来一场精彩的弦乐组合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