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音乐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奏鸣-交响套曲中的小步舞曲与谐谑曲1-7

摘要:音乐体裁作为音乐作品的种类或样式,不仅反映了音乐结构、题材等音乐本体特点,也承载了其类型化过程中音乐风格、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等音乐本体因素之外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奏鸣-交响套曲中从小步舞曲到谐谑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分析,试图阐释这一过程中体现的音乐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里盖蒂《第一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分析8-16

摘要:捷而吉·里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之一。《第一弦乐四重奏》是他创作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一部融民间因素、欧洲传统音乐和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为一炉的经典之作。全曲以四音动机为核心,作曲家用传统主题动机的发展模式和贝多芬式的主题贯穿的手法使20多分钟的单乐章作品获得了高度的统一。而曲式发展较为自由,形成了具有组曲特点的自由曲式,其不断变化的画面,形成了音乐的张力。本论文主要对作品的结构、音高组织、独特的音响特征进行浅析。

凄婉、惨淡冥冥而去——西村朗《寂光哀歌》作曲技法解析17-26

摘要:日本现代作曲家西村朗创作的女声无伴奏合唱作品《寂光哀歌》,融入了不同风格的作曲技法:传统复调写法、平行进行、分支式支声手法以及微复调技法等现代作曲手法,这与作曲家“多元化”的关学趣味密切相关。并且,通过运用音色的对称布局,使各曲表现出独特的“音色结构”特点,音乐层次清晰。各曲之间在旋律、调式要素等方面都有潜在的联系,整体构思统一。作品在突出“哀”的基调的同时,渗透出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格。作曲家西村朗在创作上的这些实践经验,是对我们有所启迪与借鉴的。

论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华彩乐段的结构功能27-36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华彩乐段的结构功能,及其与曲式结构的内在关系。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首华彩乐段既不是一个装饰性的炫技段落,也不是一个瑶和弦后扩展的属功能,而是从乐章整体构架出发的重要结构因素。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分析37-40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Op.26)的曲式分析,揭示其循环主题结构及曲式功能转换等方面的创新特点。

马勒艺术歌曲《尘世生活》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诠释41-47

摘要:马勒的艺术歌曲《尘世生活》,是其歌曲创作中最能体现作曲家对人类命运关爱的一首作品。文章第一部分从结构入手,简要分析了作品中后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包括半音化、伴奏的交响性等。结合这些创作特征,如何根据作曲家的创作心理来把握各个人物形象,准确、生动地演释歌曲是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的内容。

从“汤沈之争”看汤显祖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48-55

摘要:本文通过“汤沈之争”中汤显祖对于声律问题的看法,并结合其学术思想的分析,试图找出他的“意趣神色”等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另外,根据汤显祖的诗歌和戏曲实践,本文将进一步印证“意趣神色”“神情合至”等美学观念实际上源于他对道禅思想所做的具有创造性的改良。

音乐对心理压力和生理反应的影响56-60

摘要:本文详细回顾了关于音乐减压的文献。从音乐要素、音乐风格、音乐情绪三个维度介绍了音乐减压的作用和存在问题,并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提出了建议。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术分析61-69

摘要:(明)汤显祖所著昆曲名剧《牡丹亭》,四百年来盛演不衰,本世纪以来,随着昆曲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提升,演出与研究呈不断上升趋势,本文从史学分析、文学分析、音乐分析和美学分析四方面对《牡丹亭·游园》做了初步艺术研究,试图探索我国众多戏曲艺术的分析方法。为最终建立中国戏曲艺术作品分析学添砖加瓦。

显隐相间 时空魅力——浅析节奏要素在琵琶独奏曲《玉》和《点》中的应用70-80

摘要:民族器乐独奏曲的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琵琶独奏曲《玉》和《点》就是这一时期影响颇为深远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朱践耳的《玉》和陈怡的《点》中所存在的显性节奏与隐性节奏,以及对作品结构中与速度相关的节奏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了作品在节奏上的创作特点,有利于更加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节奏和结构,同时为演奏者提供更多的可发挥个人演奏特点的空间。

清代琴人的社会构成与群体划分81-88

摘要:本文尝试从社会学视角来讨论清代琴人群体的构成与划分。清代琴人并非个个皆为修身怡情而弹琴,种种史料表明清代已然存在部分以琴为生存手段的职业或半职业琴人。因此,结合琴人的功名学衔、家世资产、生存手段等史料来判断琴人的生存状况,并以此为划分标准对清代琴人群体进行结构与解析是具有普适性价值的。

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得鉴——评《宋代教坊之部色制度》一文89-95

摘要:本文针对《宋代教坊之部色制度》一文总结出若干问题,涉及到文章的主旨内容、逻辑结构以及文本讹误等三个方面,并尝试着对此类问题作出提示与补充。

“中声”辨义96-99

摘要:黄翔鹏先生“中声即适中音区”的“中声”乐学性质界定应可商讨。笔者从文献学出发,通过部分文献考证,认为“中声”应当界定为“黄钟宫音”。同时,通过对黄钟宫音的五行学意义分析,简要论述了上古先民为何总是考定黄钟律数为度律标准的问题。

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互动学习100-103

摘要:本文主要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入手,提倡重视教学中的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总结创新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试析大提琴持弓技术104-107

摘要:大提琴是一件技术复杂的乐器,需要左右手的配合,其中,右手的技术尤显重要。右手丰富多彩的技术,是建立在一个好的持弓方法上的。本文对大提琴的持弓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大提琴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角色——“艺术指导”108-111

摘要:在音乐专业教学中,“艺术指导”这一角色逐渐被凸显出来,它是专业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艺术指导”的专业队伍建设和他们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成果的最终水平;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评《三礼用诗考论》112-115

摘要:《三礼用诗考论》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秀臣的博士论文,该文已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5月出版成书。该书厚达370余页,洋洋30余万字,资料丰富,行文规范,条理清晰。如果只从书名上看,这只是一本讨论“礼”与“诗”的关系的书,似乎与音乐史学关系不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维度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观察——读《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116-120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一书进行深度解读和论说。文章评析了著者将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切入点的重要意义;阐发了著者在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研究上所提出的自成体系的理论构建。文章认为著者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展开研究,力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建宏观范式,这种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