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论《乐纬》解乐模式及其思想背景1-9

摘要:《乐纬》是汉代重要音乐理论文献,广泛吸收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思想,融合术数,对乐理进行新阐释,其所形成的省风宣气、律气卦气、星占术数、凤凰来仪四种模式,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音乐理论,具有音乐史料价值;其中所体现的思维模式,更具有思想史的意义。

周代武王《武》乐结构与武王仁政10-15

摘要:武王《武》乐是我国先秦“六乐”之一,通过对《武》乐六成之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对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音乐结构等均有益处。

论北魏汉化改革对音乐的影响16-21

摘要: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使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融合达到高潮,使以鲜卑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极好的融合,而云冈石窟中的乐舞雕刻便清晰地记录了这一景象。这标志着中国音乐开始摆脱礼乐教化的束缚,朝着它本身的艺术天性回归。故此汉化改革,足以辉耀千古,也为隋唐音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论“调高”22-26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二十八调”、“六十调”、“八十四调”乃至“一百八十调”,既不是单纯的“调高”,也不是单纯的“调式”,更不是单纯的“调头”,而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在中国传统乐学理论中,宫音所在的律高位置即调高。“中国乐理”中的“调高”与“西洋乐理”中的“调高”并无本质区别,基本原理和属性都是一样的,其调高都是十二种。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中的中心音列技术27-34

摘要: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中,具有某种特定结构的音列是其音高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曲家赋予了[0,2,3,5]结构的四音列以核心的地位,并通过对它结构特性的确立、在作品中的表现形态、派生逻辑以及进行逻辑等方面都做了周密的布置与合理的安排,并将其作为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正是形成斯氏早期作品个性化风格的关键。

对不协和音响的个性化开拓--简论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中和弦外音的运用35-41

摘要: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是创作艺术歌曲这一艺术体裁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对和弦外音的运用进行了很多个性化的开拓。如以多重延留音、倚音和弦、经过和弦、辅助和弦、跳进辅助和弦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和声进行方式;对延留音或倚音进行了个性化的装饰解决;以及对先现音、经过音、辅助音都进行的个性化处理。

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配器分析42-49

摘要: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Op.45)是作曲家为数不多的描写异国人文风光的作品之一。本文从管弦乐配器的角度,对《意大利随想曲》的乐队编制、乐器选择与使用、多个主题材料的配器手法、乐曲舞蹈性及功能分组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论《五行》中主题的构成及其发展手法50-58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五行》中由音块构成的丰富主题材料(音块并不是简单的由一团音响组成,音块的核心是多样的音集结构),这些不同的音集结构体现着作曲家对创作主题形象的确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音程关系、节奏轮廓等要素,这些素材都为随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严谨的框架;一系列的展开也都围绕着基础素材进行。通过剖析作曲家对作曲技术的运用,能够洞察出一个作曲家看待音乐——这一艺术门类的独特视角。从纯粹的技术方面讲,这种视角表现出如何创造性地、拓展性地运用各种技术;进一步来理解,这种视角表现出了作曲家追求音乐美的方向。

兼容并蓄 融会贯通--对埃尔-达巴《第三交响曲》创作技法的解读59-66

摘要:哈利姆·埃尔-达巴的《第三交响曲》将西方先锋派的创作手法与阿拉伯音乐元素有机地加以融合,通过西方作曲技法的“借用”,深入地阐释了埃及本土音乐的神韵与内涵,表现出作曲家对西方音乐与本土音乐的独到见解。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该曲所使用的创作技法进行解读,即:曲式结构、主题音调、动机重复、应答格局、节奏语言、和声配器。

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内涵67-71

摘要: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内涵是含混不清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中、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术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的涵义作一番明晰的梳理、评述和总结。

音乐理解的意义生成及其同一性问题72-77

摘要:音乐理解的意义生成首先依靠对象性关系的建立,它是主体设定意义的意志和愿望。其次是客体所具备的条件,音乐理解现象的客体条件是音乐语言和它所具有的指向性,它为意义生成提供感性直观表象。其三是理解现象的历史性,它决定理解与意义设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为具体的同一性提供相应的尺度——“文本”与“类加种差”。其四是理解主体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条件,它决定理解的有限性。最终,在理解现象的主客体关系中显示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应在状态,真善美的完美统

屈原音乐美学思想刍议78-81

摘要:屈原的《天问》、《九歌》等作品里有许多关于乐舞的描述。《吕氏春秋》、《楚辞章句》等文献给了我们解析屈原音乐美学思想的突破口。屈原融先秦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于一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音乐美的独特见解。本文从“音本太一”、“美善合一”、“悦神娱人”、“乐而不淫”等方面论述了屈原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观点迎合了先秦音乐关学主流思想以及南楚文化的风格特征,这是值得同道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把握唢呐吹奏中的“起”、“行”、“收”82-85

摘要:“起”、“行”、“收”作为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传统方法形成久远,它不但是书法中“运笔”要诀,更是声乐中规范“吐字”的具体要求。在实践及研究中发现,作为规范动作的方法,它同样适用于唢呐吹奏。在强调科学方法、提高演奏技能的今天,为了进一步规范唢呐吹奏技术,我们有必要将我国古老的传统经验借鉴到唢呐吹奏中来。

我是怎样改编《炎黄风情》的86-95

摘要:本文通过对《炎黄风情》两个版本(管弦乐版与钢琴版)的对照和比较,深入探讨了钢琴改编中的各项原则与规律及中国钢琴改编曲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音乐能力与技巧能力的训练——马太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与实践96-102

摘要:英国钢琴教育家马太在其钢琴演奏理论中提出“技巧服务于音乐”这一基本原则,准确揭示出音乐与技巧的辨证关系,指出钢琴演奏者必须同时具备音乐能力与技巧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音乐能力和娴熟的技巧能力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都予以严格的训练,本文重点阐述了训练的具体方法。

不应忘却的纪念--莱舍蒂茨基钢琴教学初论103-108

摘要:本文对奥地利籍波兰裔钢琴教育家、演奏家莱舍蒂茨基丰硕的教学成果、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他对发展现代钢琴重量演奏法的贡献四个方面对他的教学作了较全面深入地研究。希望由此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莱舍蒂茨基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其教学方法对当代钢琴教学重要的现实意义。

俄罗斯维多利亚·帕依金娜教授钢琴艺术指导教学四题109-113

摘要:本文作者跟随俄罗斯钢琴艺术指导维多利亚·帕依金娜教授进修学习了近一年的时间,本文通过四方面即:维多利亚教授对各种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对于中国风格的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多弹奏独奏曲目能够提高钢琴艺术指导的音乐与技巧能力、钢琴艺术指导要重视对呼吸的运用,要同演唱者同步呼吸,来总结维多利亚教授的教学风格。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创作特征及其审美情趣探微114-118

摘要:本文通过对琵琶协奏曲《春秋》创作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情趣的探微说明其特色与经典之处。